又到了麥收的時候了!
整天蝸居在這個大院之中,只知道麥子又要熟了,但卻并不知道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站在樓的最高層往遠處眺望,才發現前些時候還是綠意盎然的大片麥田,現在已是一片金黃,但還似乎沒看到有人開鐮。
猛然想起,這個地方的麥子要比家中晚幾天收割,不知家中開鐮沒有?往家打了個電話,媽接住了,我問媽:“哪天開鐮割麥?記住通知我一聲。”那頭傳來了媽爽朗的笑聲:“現在正在割呢!全使用的聯合收割機,連你爸俺倆都不用伸手了。你忙你的吧!”
“咱們莊的地不都是零散的小塊嗎?收割機咋進去割?”我記得去年個就因為進村的路不好,地塊太零散,聯合收割機進不去,結果村里人還是用古老的方法一鐮刀一鐮刀進行的。一個麥季下來,讓我這個整天不愿在太陽下站的人,曬脫了一層皮,回來見了同事,笑我去了非洲了……前些時回家,見“村村通”水泥路已經修好了,但我還在擔心那零散的地塊。“去年冬天就整合了,一家都是兩塊地……”聽著媽那頭興奮地話語,我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們還是孩子,家中的一切重擔全壓在父母的身上。每到麥收季節,便是我們一家人最難的時候。每天早上,星星還在眨著惺忪的眼睛的時候,就聽見爸媽起床的聲音。他們一個磨著鐮刀,一個準備著做飯的東西。待天剛麻麻亮,父母把一切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便把我和弟弟也叫起來。弟弟還小,就負責燒火做飯——為了怕大家走了之后他又睡著了,忘記燒飯,母親就把火點著,讓他把飯先做好,然后可以再睡一會兒,但我便跟著他們一同下地了一一幾乎每天我都是在迷迷糊糊中來到地里的。父母一到地就動鐮開割;我就負責擰“麥腰兒”。待到別人回家吃早飯時,我就回家把弟弟叫醒,用一個帶蓋的小鐵桶裝上弟弟燒好的稀飯,并把饃、媽腌好的蘿卜絲等裝在一個竹筐中,然后抬到地里,一家人吃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節省點時間,父母能多割點兒麥。吃完飯后,父母一刻也不停歇的開始繼續干活,直到正午。下午兩點左右,父母就又上地了,我和弟弟則等到三點多帶上一壺水前去幫忙。站在地里,大地在熾熱的陽光曬烤下,蒸騰起陣陣熱浪,叫人不勝難受。但父母似乎并沒有因此而停下來歇一歇的意思,一直在彎腰割著……現在,每當我教學生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讀到“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幾句時,我都會想到當年割麥時的情景。就這樣,一直要干到天昏地暗,看不到東西為止。這樣的日子能持續一個星期左右。如果在這些天中遇到有突變的天氣,那就更苦了。
收完麥子,又要打場。由于我們家沒有拖拉機,也為了省錢,父親就用牛打場。一次只能打很少的一些。于是,翻場、揚場等苦活累活又要持續好多天。一個麥季下來,父母不知要瘦掉多少斤肉,吃多少苦……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和對農業的重視,家鄉人變得越來越富裕了。我們家也先后添置了拖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再加上我和弟弟已經長大了,每到麥收季節,已經不必像過去那樣辛苦了,但是,由于我們村莊地理位置偏僻,道路難走,再加上因為地的質量問題,村上把地分的三六九等太細,地塊太小。已經在鄰村的地方進行了好幾年的大聯合收割機收割,一直不能惠及到我們莊。莊上的人們只能望機興嘆。如今整合了地塊,“村村通”又修到了家門口,人們終于可以進一步“解放”了。
關掉電話,放眼向麥田望了一眼,發現地里似乎突然間多出了許多人,還有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看這機器正在快速整齊的收割著麥子。我欣慰地笑了:是啊,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中國的改變早已從大城市深入到了農村,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上……
愿我們的農村越來越富裕,愿我們的農民生活越來越幸福,愿我們的改革開放越來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