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部的一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有一個農夫的成績相當優秀,經常是首獎及優等獎的得主。他得獎以后,毫不吝嗇地將得獎種子分送給街坊鄰居,有一位鄰居就很驚訝地問他:“你的獎項得來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品種改良,為什么還這么慷慨地將種子送給我們呢?難道你不怕我們的南瓜種子超過你的嗎?”這位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給大家。幫助大家,其實也就是幫助我自己!”原來,這位農夫所居住的城鎮是典型的農村形態,家家戶戶的田地都比鄰相連。如果農夫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鄰居,鄰居們就能改良他們南瓜的品種,也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遞花粉的過程中,將鄰近的較差的品種轉而污染自己,這位農夫才能夠專心致力于品種的改良。相反地,若農夫將得獎的種子不送給鄰居,則鄰居們在南瓜品種的改良方面勢必無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將那些較差的品種污染給自己,他反而必須在防范外來花粉方面大費周折而疲于奔命。
就某些方面來看,這位農夫和他的鄰居們是處于互相競爭的形勢,然而在另一方面,雙方卻又處于合作的微妙狀態。事實上,在當今世界;如此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日益明顯。
由此筆者想到了某校的一位語文教師,寫得一手好論文,幾乎每周都能在報刊上看到他的文章,并且不時地有文章被《教育文摘周報》、《北大報刊資料》轉載。2001年開始,學校讓他負責“十五”課題研究和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可兩年下來效果不盡人意。原因是什么呢?原來這位老師長期一人“孤軍奮戰”,不善于與人合作與交流,其次他還擔心“把我的經驗都告訴別人,他們超過我怎么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像這位語文教師的人并不鮮見:有些教師合作的意識和動機較差,長期以來受傳統思想和計劃經濟的影響,經常是“單打獨斗”,依靠個人的力量去處理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也不愿意去幫助別人。還有些教師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從自己出發,搶時間、爭地盤,為了自己的學科、自己的班級、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學生的發展。久而久之,造成了同志之間的相互隔閡和疏遠,造成了自己的封閉和孤獨,甚至產生了教育的內耗,不但影響了自己的發展,而且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化分工日趨精細的大趨勢之下,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么,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今天已不再是個人奮斗的時代,不再是居里夫婦關起門來,拿一個鍋攪來攪去就能攪出偉大發現的時代,今天是一個合作奮斗的時代。學校教育是一項集體性的勞動,學校教育的成功是集體智慧帶來的成功。一個學校要辦好,只靠校長、只靠教師、只靠某個人,現在肯定是不能的。同樣,一個孩子要成才,只靠家庭教育、只靠學校教育、只靠社會教育,也是不可能的。教師的成功也是如此: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的學生,處在非常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時時刻刻接受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教師影響施加得如何,取決于力的平衡。教師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成功,取決于教師在多大的層面上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對學生施加影響。對于一個會做工作的教師,他會調動千軍萬馬來實現自己的教育抱負。有不少教師個人素質很好,但缺乏合作精神,與領導、別的教師斤斤計較,這樣的教師不會有多大出息。競爭基礎上的合作,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是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一個不善于合作的教師,他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合作的基礎是理解,合作的關鍵是寬容,合作是一種歷史的選擇,一種時代的精神,新課程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團隊精神的建設、教育創新……無不需要合作。合作是一種教育的理念,一種工作的作風,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師生的潛能,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