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是人體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是體液中最基本的電解質。鈉廣泛地存在于各種食物中,如天然食物、加工食品、調味品等。人體獲得鈉的最主要來源是食鹽(氯化鈉),每1克食鹽含鈉393毫克。
鈉有什么作用?
鈉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無時無刻不參與各種細胞的功能活動。
鈉是細胞外液中主要的陽離子,在維持體內的水鈉平衡、滲透壓及酸、堿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體內含水量的相對穩定取決于鈉的含量,鈉多則水量增加,鈉少則水量減少。攝入過多的食鹽,易發生水腫;過少則易引起脫水。
腎臟是過濾、凈化人體血液的器官。腎臟可將被過濾的鈉離子重新回收到血液,同時清除氫離子。從而保持體液的酸堿度相對恒定。腎對鈉的主動重吸收,引起氯的被動重吸收,有利于胃酸的形成,幫助消化。
細胞外液中一定量的鈉離子是神經、肌肉等組織細胞發生興奮的基礎。血鈉濃度降低,則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也降低,甚至不能發生興奮,以至于神經肌肉傳導沖動遲鈍,表現出肌無力、心血管功能衰弱、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其他器官功能活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
缺鈉和高鈉有什么危害?
無論體內鈉缺乏或鈉過多都會引起相關的疾病。
一般情況下,人體不易發生缺鈉。但在某些情況下會造成缺鈉。如因腹瀉、嘔吐等造成胃腸道消化液的丟失;因禁食、少食,膳食中鈉限制過嚴而造成攝入量減少;高熱病人、高溫作業、大運動量而致大量出汗,可能會發生缺鈉為主的失水。此外,腎功能異常、糖尿病酸中毒、利尿劑的應用和大面積燒傷等,均可造成失鈉過多,出現缺鈉、脫水以及代謝紊亂。鈉缺乏早期可出現倦怠、淡漠、無神、起立時易昏倒,但癥狀不明顯。嚴重缺乏時可發生惡心、嘔吐、眩暈、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血壓下降、肌肉痙攣、虛脫、昏迷等,甚至會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大量的實驗、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證實,鈉代謝和高血壓密切相關,鈉攝取過多,患高血壓的危險性相應增大。食鹽攝入量高的人群,如日本人,高血壓的患病率高;而食鹽攝入量低的人群,如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則幾乎不發生高血壓。這是因為鈉參與調節細胞外液容量,細胞外液鈉濃度的持續變化對血壓有很大影響,如果膳食中鈉過多,鉀過少,鈉鉀比值偏高。血壓就會升高。出現血壓升高的年齡愈輕,壽命愈短。所以,限制鈉的攝入可以改善高血壓,服用利尿劑增加鈉的排泄也可降低增高的血壓。
鈉雖然可以影響血壓,但不是所有攝鈉過多的人都會患高血壓,也不是所有高血壓患者都可以通過改變鈉的攝入量而改善血壓水平。研究發現,飲食中鹽的致病作用是有條件的,對體內有遺傳性鈉運轉缺陷使之對攝鹽敏感者才有致高血壓的作用,而只有這種對鹽敏感的患者才可能通過低鹽膳食改善高血壓。
對女性朋友們來說,食鹽過多還容易加劇水腫、黑眼圈、頭痛和經前期不適等問題。
哪些食物中含有鈉?
鈉的食物來源很廣泛,主要為食鹽、醬油、味精、雞精等調味品及腌制品、醬制品、發酵豆制品、海產品等。多數人會認為水果含鈉鹽很少,其實一些水果也含大量鈉鹽,櫻桃、紅果、草莓含鈉量較高,橘子、蘋果、香蕉較低。
減鹽進行時
正常人鈉的適宜攝入量為每日2.2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就目前我國鹽消費現狀來看,居民食鹽量平均為每日12克,有些人甚至高達20克,已大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攝入量。為了健康,開始“減鹽”吧!
鹽的攝入量由味覺、風俗和習慣決定,鹽是“百味之王”,萊沒了成味,難免失色不少。不過,想減鹽,還是有很多竅門的。
選擇“低鈉鹽”。選用低鈉鹽。不但可以減少鈉的攝入,還可以幫助膳食中的鈉、鉀和鎂元素達到更好的平衡,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
烹調時晚放鹽,少放糖,加點醋。
少喝湯多喝粥。
控制食用醬油、雞精、味精、面醬、豆瓣醬、黃醬、日本醬、各種香辣醬,豆豉、海鮮汁、蝦皮。
少吃火腿、香腸等熟肉制品及腌制品。
做菜時加點辣椒、花椒、蔥姜蒜,芝麻、花生、松子等也可使菜肴口味更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