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至圣先師孔二先生說了句話,被記錄在案。子日:“君子遠庖廚”。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君子應該遠離殺生做飯的地方。”
可為什么要遠離呢?圣人沒解釋。后人分析,大概是因為下了廚房難免要宰殺生靈,殺雞殺鴨殺豬殺牛等等,這不是君子所為。
身為君子,就應當衣冠楚楚,文質彬彬,手執詩書折扇,口吟子曰詩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志向,“習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是所在。而像屠夫那樣著滿是油垢血漬的粗布大氅,磨刀霍霍向牛羊,目露饕餮兇光,切剁案板上待宰的魚肉,這怎么能是君子所能夠涉及的呢?于是,陽春白雪的君子儼然成了文明的代表,下里巴人的屠夫一躍做了粗俗的象征。于是人們向往文明,白衣秀士成時髦,而布衣黔首們對其也愈加尊敬。
所以,遠庖廚者定是君子。
仔細想想看過的多數國產電影,凡是描寫古代人的電影里,極少有主人公會做飯,正面形象的大多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反面形象的大多是密謀東窗毒計陷害人。從落魄書生到汪洋大盜,從山賊寨主到至尊皇上,似乎從來就沒有下廚房的習慣,除非是迫不得已,比如壞人要去廚房給飯菜下毒等不算在內。下廚房的必是溫柔賢惠的女人或者是不相干的廚子一筆帶過。
所以,君子遠庖廚也暗含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是非的智慧。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諸葛亮推崇的先賢伊尹可正經是個廚子,還是名廚,憑借自己煲的一手的好湯,當上了宰相,助商湯取代了夏朝。老子說“治大國猶如烹小鮮”就有贊許伊尹的意思。
但是,下廚房的還是少數,就算是伊尹,等他做了宰相,可就沒工夫煲湯喝了。
隨著婦女們的覺醒,這句話成了男人們逃避家庭責任的借口,于是提的人開始少了,再說什么君子小人的,君子未必高貴,小人未必粗鄙,高貴未必不是飯桶,粗鄙未必不能遠謀。男人女人本就平等,哪有高低貴賤之分。于是漸漸地這句話淡出了。
近幾年香港里出現了幾個肯下廚房的須眉形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大事件》里的尤勇和《愛,作戰》里的王志文。兩個人物都是反派,殺人不眨眼,但卻各有一套好的廚藝。這是編劇導演們做的設計,這樣更能體現出人性的復雜,就好像為了體現黑幫老大的兇殘,很多電影都描述過他們是如何和善的對待自己的孩子。
話說回來,男人不下廚房,女人們只好去了。但是經過覺醒的女人們發現,下了廚房其實未必都是壞事,記得有個女人曾經說過,“要想拴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拴住男人的胃”。于是許多聰明的女人開了竅,都開始學習燒一手好菜。為了家庭的和美,社會的穩定做出了貢獻。說來也怪,男人吃慣了媳婦的飯菜,你真讓他換,他還真的不換。
最后有一點要說明,剛才查了資料,有人說孔子講“君子遠庖廚”時,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身體開始發福。為了保持體型,于是提出“遠庖廚”,而“遠庖廚”也可以理解為節食。
原來,不管男人下廚與否,都與將軍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