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么牙痛時不能拔牙?
北京 朱鳳崗
答:醫生不主張牙痛時拔牙是從局部解剖、病人全身狀況和手術的難易程度等方面綜合考慮得出的。
因牙痛就醫的情況,多見于急性牙周炎、牙槽膿腫、急性牙髓炎等,這些疾病要經過止痛、藥物治療或者引流消炎后,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拔除。如能治愈或控制病情,醫生會盡量保留牙齒。另外,在牙齒發生急性炎癥時拔牙,可能造成炎癥擴散,如智齒冠周炎患者如在急性炎癥期拔牙,會引起頜周間隙蜂窩組織炎。遇到難拔的牙齒,手術時間長、損傷大,更容易引起并發癥,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對于年老體弱、患有急慢性疾病,以及抵抗力較差的患者,急性炎癥期拔牙還會使病情加重,應等到全身狀況改善后再拔為好。
巴氏奶需要煮開嗎?
問:巴氏奶喝之前需要煮沸嗎?
石家莊 趙秀紅
答:不需要。
巴氏奶是用生鮮牛奶做原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用巴氏消毒法(75℃~85℃,15秒)滅菌而成的。巴氏消毒法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牛奶消毒法,可以消滅生鮮奶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有害微生物(包括一切病菌),同時最大可能的保存了牛奶的營養成分,所以巴氏奶可供直接飲用。但是,經巴氏消毒后,牛奶仍保存小部分有益的、無害的而較耐熱的細菌,因此要在4℃以下的溫度保存,一般只能保存3~15天。
因為巴氏奶溫度較低,不習慣的人可適當加熱,最好是把整瓶牛奶放進開水中浸燙,加熱至45℃左右則可,不需煮沸,更不能長時間煮,以免破壞牛奶的營養價值。
牛蒡是什么?
問:我在超市看到一種類似山藥的食品,叫做牛蒡,請問它有什么營養價值?怎么食用?
熱心 讀者
答:市場上出售的蔬菜牛蒡,是為菊科植物牛蒡的肥大肉質根,它的果實牛蒡子是中醫的常用藥物。
以前,我國種植牛蒡主要為藥用,20世紀80年代末由日本引種菜用牛蒡。菜用牛蒡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在日本被稱為保健菜。中藥典籍記載牛蒡根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牛蒡有促進生長、有抑制腫瘤生長以及有抗細菌、真菌等作用。常食用牛蒡有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血糖,清除腸胃垃圾,抗衰老,潤澤肌膚,防中風,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對癌癥和尿毒癥也有很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
牛蒡細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飲料。簡單的做法如牛蒡排骨湯、涼拌牛蒡等。
牛蒡排骨湯
原料:牛蒡250克,排骨250克,香菜少許,鹽、胡椒各適量。做法:牛蒡切片,泡入醋水中以防止變色。排骨切小塊。鍋內放水煮沸,放入排骨與牛蒡,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煮20分鐘左右,加鹽,胡椒調味。盛人大碗中,撒入香菜即可。
涼拌牛蒡
原料:牛蒡300克,白糖8克,白醋8克,黑、白芝麻各10克,香油適量。
做法:牛蒡去皮,洗凈切絲,放入滾水中燙熟,撈出瀝干,裝入碗中;待牛蒡放涼,加白糖、白醋攪拌均勻,再放入黑芝麻和白芝麻略拌一下,食用時淋上少許香油即可。
什么是左旋維生素C?
問:朋友送了我一瓶美白霜,原料表上標有左旋維生素C,請問這與維生素C有什么區別?
遼寧 潘蘋
答:維生素C在自然界有兩種存在形式,L型和D型。其中,只有L型能夠對人體起到生理作用。所以,藥用維生素c都是L型的。而D型無生物活性,不供藥用,只可作抗氧劑加入化妝品和食品中。 維生素c具有旋光性,即能使光的偏振面旋轉的特性,分為左旋和右旋。很多人認為左旋維生素C就是指有生物活性的L型維生素c,將字母L理解為左側(left)的縮寫,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L、D是為碳水化合物或氨基酸化學結構型態命名的慣用字首。以區分結構型態屬于左側型或右側行之用,與旋光性質無關。一般來講,L型維生素C是右旋的。
但現在有一些研究認為,左旋維生素C活性更高,可以被皮膚直接吸收,不少商家就將這個概念用在化妝品中。不過,大部分左旋維生素C是D型的,其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痛風病人可以吃海參嗎?
問:痛風病人可以吃海參嗎?
熱心讀者
答:可以。
醫生建議,痛風病人應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并把食物按其嘌呤含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高嘌呤食物,包括各種動物內臟;部分海產品,如沙丁魚、鳳尾魚、蝦、蟹、貝類;濃肉汁、肉湯、熏鹵制品;雞精,菌菇類、蘆筍類。痛風病人應該盡量避免吃這類食物。第二類是中等嘌呤食物,包括豬肉、牛肉、羊肉;雞、鴨、淡水魚;大豆、豆制品、豆芽;菜花、菠菜、青豆、麥片等。痛風病人在急性發作期不宜食用這類食物,在慢性期可適量選用,但每天吃這類食物不宜超過100~150克。第三類是低嘌呤食物,包括各種蛋類、精米面及米面制品;多種蔬菜,如白菜、胡蘿卜、芹菜、黃瓜、南瓜、蘿卜、芋頭、土豆等_各種水果、糖及糖果;各種鮮奶及奶制品,汽水等飲料。一般此類食物無需嚴格限量,可以適量食用。
海參雖然是海產品,但每百克海參嘌呤含量僅為4.2毫克,屬于低嘌呤食物,適合于痛風病人食用,同時刺海參所含有的刺參黏多糖和硫酸軟骨素還能起到緩解關節疼痛的作用,對痛風病人有好處。
冬季皮膚瘙癢怎么辦?
問:自從入冬以來,我每次洗完澡都覺得身上很癢,有時甚至刺癢難忍,皮膚也變粗糙了,有人說是因為皮膚太干了,可是剛剛洗完澡,皮膚怎么會干呢?
天津 姚旭
答:冬季天氣干燥寒冷,很多人喜歡洗個熱水澡,覺得既能驅走身上的寒意,又能增加皮膚濕度,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皮膚的濕潤程度取決于角質層的含水量,當角質層的水分含量低于10%時,皮膚就會出現干燥、緊繃、粗糙及脫屑等,引起瘙癢。角質層水分的缺乏又與皮膚表面的皮脂肪腺油脂分泌有關,角質層表面的脂質猶如~件外衣,阻止了水分的蒸發,使皮膚保持滋潤。冬季皮膚血管收縮,同時活動量減少。代謝速率降低,油脂分泌也隨之降低。皮膚本身即處于缺水狀態。這時洗熱水澡,會將皮膚表面的脂質徹底洗去。角質層不能儲存水分,待表面水分蒸發殆盡后,皮膚會變得格外干燥,瘙癢也在所難免了。
要預防瘙癢,冬季洗澡次數不要太勤:水溫不要過熱,45℃左右即可;洗澡時間不要過長: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盡量用性質溫和沐浴液;浴后在皮膚尚未完全干的情況下,在身體各部位涂上潤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