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患兒喂藥是家長普遍感到頭疼的事,相對西藥而言,許多小兒患病后更不愿意服用苦澀的中藥,即使成功喂服后也立即反吐出來,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以至于一些家長認為,小孩子不會喝中藥。其實并非如此,只要遵循小兒不同時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給患兒喂藥,往往也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那么,給小兒喂服中藥有什么訣竅呢?
嬰兒期
嬰兒吸吮能力差,吞咽動作慢,給他們喂服中藥時,要特別耐心、細致。由于嬰兒味覺反射尚未成熟,家長可將中藥煎劑放在奶瓶里,讓患兒自己吮吸乳膠奶頭,或用滴管將中藥慢慢滴入患兒口中,待第一管藥咽下后再滴第二管,一般情況下即可順利服下藥物。
喂藥同時,要多觀察嬰兒面色、呼吸,以免發生窒息。若喂藥過程中患兒出現嗆咳,家長應立即停止喂服,并抱起患兒輕拍其背,以防藥液嗆入氣管。每次喂服中藥時,均應在哺乳前進行,如果先哺乳,寶寶食欲得到滿足后就更不愿意接受中藥了。此外,要注意切不可將藥液與乳汁混合,否則很容易產生凝結,使藥效降低。
幼兒期
幼兒期,孩子的味覺比較敏感,對味苦的中藥更加難以接受,即使入口也會吐掉。給他們喂服中藥時。可將患兒抱起,或成半臥位。頭部抬高,頸部墊上小毛巾,固定手足,用小藥杯緊貼口角喂服。此時因為體位的原因,藥也會慢慢順舌下入口,待吞咽后再將藥杯從口邊取走,以免藥液回流。也可用軟管吸滿藥液后,將管口放在患兒口腔頰黏膜和臼齒之間,按吞咽速度慢慢擠滴藥液。
服藥后可輕拍孩子背部,使藥液順暢流入胃中。喂藥時切忌動作粗暴,當孩子不肯合作時,不可捏著鼻子強行灌藥,以防藥液嗆入氣管引起窒息。
學齡前期和學齡期
學齡前期和學齡期的孩子多數已懂得道理。并具備自己服藥的能力了。家長應以勸說、誘導、鼓勵為主,讓孩子自覺服藥,千萬不可粗暴威逼,使孩子產生抗拒情緒。一般來講,此時期的兒童在了解服用中藥對治病的意義后,都能自覺服藥。個別不愿合作的,可適當參照嬰幼兒期的服藥方法。
上面介紹的主要是中藥煎劑的服用方法,至于丸劑、片劑,均可研成細粉末狀,加水稀釋后服用。也可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加入少量糖漿,改善藥物的苦味后再給孩子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