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餐具——手指
在享受西餐時,人們總有些忐忑,得小心翼翼地注意不能用叉子叉著食物進口,而應該把食物徐徐鏟進口中。如果你不是左撇子,只有在食用某道不用刀的菜時,才可以用右手握叉進食。為了不顯得沒有教養,人們從小就被灌輸了這些基本的用餐禮儀。而在幾個世紀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還認為用叉子把食物扔進嘴里就如同用干草叉把草扔進谷倉一樣粗俗不堪。
難怪人們早先有此看法,英文的叉子“fork”一詞來源于拉丁語的干草叉“furea”。不管是詞源還是形狀本身。叉子看起來都像是干草叉的縮小版。與粗魯的干草叉相比,人們更傾向于使用上帝賜予每個人的天然工具——手來進食。在公元13世紀以前,歐洲人只用手吃東西。羅馬人甚至用進食手指的多寡來區分階層,平民吃飯時五指齊用。而貴族的無名指和小指不能沾到食物,只能用剩下的三個手指進食,這一進餐規則一直到16世紀仍極為盛行。
總是與道德敗壞聯系在一起
在古埃及,銅制的大叉子被用來在宗教儀式上抬獻祭的牲畜。11世紀初,叉子由一個拜占庭公主介紹到歐洲。當時。拜占庭的特奧多拉公主嫁給了威尼斯總督。隨她一同帶去威尼斯的,除了大量的希臘隨從和她的貴族血統帶來的傲慢,還有拜占庭帝國極不受歡迎的奢侈。公主帶了一整盒進餐用的兩齒叉。她拒絕用手吃飯的行徑激怒了威尼斯的神職人員與百姓。公主不像其他人一樣用自己的手指吃飯,而是別出心裁地把食物切成小塊,并用一個金色的兩齒小叉放入嘴中。當時的神職人員與百姓認為用手指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丟棄天賜的餐具而用金屬替代品吃飯是對上帝的不敬。不久,公主死于一種退行性疾病,她的死被意大利人認為是上帝的懲罰。之后,叉子從餐桌上消失了300年。
這期間,許多叉子的用法陸續傳入歐洲,卻沒有被大部分人接受。一封由修道士寫給法國路易九世國王的信中介紹了用叉子吃水果及甜食的發明和意圖,表明叉子可以用來吃一些含有黏稠醬汁的萊。當時這種方法主要在新潮的高等妓女中流傳,這更加強化了教會對叉子的禁令,叉子又一次跟道德敗壞扯在一起。
在英國,人們接受叉子的過程也非常緩慢,人們還是習慣于把食物切成塊,然后用手放進嘴里。叉子這個舶來品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女性化的器具,如果一個男人使用叉子,就表明他不是挑剔鬼就是娘娘腔。
因得體而被接受
問題是,總有人致力于把叉子帶入餐桌文化。16世紀末,意大利貴族開始注意到衛生習慣的重要性,認為衛生必須從飲食開始,于是,叉子開始在意大利廣泛流行。然而,此時的法國人仍把叉子看作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甚至是危險的餐具。直到17世紀,一些評論認為用手吃肉是未開化的表現,貴族們才開始接受叉子。但是,使用叉子仍然被看作是件神秘并且復雜的事情,路易十四仍然堅持用一把刀子與三只手指來進食。
人們對叉子的抵觸情緒一直持續著。1608年,英國的托馬斯開始他的環游歐洲之旅。三年后,托馬斯在出版物中介紹了他所看到的意大利人使用叉子進食的習慣,并大加贊賞。托馬斯詳細描寫了他經過意大利城鎮時所觀察到的人們右手拿著餐刀切肉,左手拿著叉子送食物的樣子。那些叉子有的是用鐵和鋼制成的,有些甚至是銀制的,堅固耐用,便于清洗。那些意大利人覺得手指并不干凈,所以他們不能容忍不潔的手指接觸清潔食物。托馬斯建議學習意大利人的做法,但是這個年輕的旅行家的提議沒有引起多少共鳴,卻受到了不少嘲笑。
叉子最終在餐具中贏得一席之地應歸功于英國的查理一世。1633年,查理一世鄭重宣布“使用叉子是得體的”。正是這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話,確立了叉子在現代餐具中的地位。一個世紀以后,隨著西班牙的“olios”(什錦菜)等一系列食譜傳人,叉子因其使用方便衛生等優勢,在英國普通人群中逐漸流行起來。當時每戶家庭擁有的叉子數量有限。所以每餐中途要喝些冰凍果子露,為的是給仆人洗滌叉子騰出時間,以便有足夠的叉子在之后的用餐中繼續使用。
現代使用的叉子經過了許多次改造。最初的餐叉由兩個扁平的齒狀物構成。為了提升叉子的功能,尖齒被加長加尖。兩齒叉在遇到豌豆谷粒時并不好用,所以叉子由兩齒進化到三齒。標準的四齒叉則在19世紀以后才開始流行。18世紀,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統治者費迪南德二世特別喜愛吃通心粉,但是不管是兩齒還是三齒叉在食用通心粉時都不是很方便,吃的時候通心粉容易滑脫,不太雅觀,在接待重要客人時尤為難堪。他的一個侍從為此特意設計了一種較短的四齒叉,不只是通心粉,食用其他食物時這種四齒叉也很好用。四齒叉的誕生鞏固了叉子在現代餐具中的地位,使其成為西方人就餐時不可或缺的工具。
叉子正式加入西餐餐具行列已有一千多年。發展到今天,叉子已自成體系,獨具規模。在餐叉品種發展的同時,叉子的使用禮儀也愈加嚴謹考究。在享用正規西餐的過程中,你必須仔細辨清這些叉子,注意叉子不能進到嘴里,說話時不能揮舞叉子……你還必須正襟危坐。于是,人們不禁會想:如果沒有麻煩的叉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沒有了叉子。還能有完整的餐桌樂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