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有數據顯示,2006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民純收入3587元,城鄉收入比3.28∶1。雖然國家采取了減免稅收,增加投入和補貼,義務教育由政府來承擔,建設低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措施,但是,差距還是很明顯。
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使農民真正地、持續地增收致富?什么才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農民在增收致富的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是什么?為此《經濟》采訪了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經濟學博士周天勇。
增收途徑短腿

《經濟》:目前農民獲得收入的主要途徑有哪些?我國農村發展人多地極少的條件,與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相似,他們的發展模式對我們有何借鑒?
周天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民增收的大部分越來越多地來自于外出務工性收入,近幾年,農民增收的部分中,80%以上源于此。
目前,我國農村創業和小城鎮小集鎮創業不易,不能大量吸收農村轉移務工,而是要讓農民工千里迢迢,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去,到大中城市去;另外,由于東部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居住等生活費用要比中西部小集鎮和小城鎮高,特別是戶籍等制度的城鄉分割,農民不能隨著城鎮中的工作而永久遷移,而是在城鄉之間和東中西之間進行流動。
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民的收入來源有農業收入、非農業工作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投資、創業和經營性收入。在這些地方,實際上使農民致富的、使這些國家中等人口大量增加的、關鍵的因素是農民投資、創業及經營性收入,還有財產性收入。
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從土地上減少農民,適度規模化經營,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我國人多地極少的條件與這些國家極為相似,因此我們可以設想我國絕大部分農民未來增收和致富的過程,很可能也會遵循這些國家和地區已經走過的規律性的道路。
《經濟》:您認為目前農民增收的致富的關鍵渠道是什么?
周天勇: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規律表明,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渠道來自于創業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這也是我國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渠道。
《經濟》:從目前情況看來,農民增收來源主要是農業收入、 外出務工性收入,而財產收入渠道和創業渠道兩方面比較欠缺,在這兩方面有哪些現實障礙?
周天勇:首先,我國農村土地制度與東亞一些國家截然不同。我們農村的土地,包括宅基地,不能隨意轉賣,不能抵押,不能入股辦企業,農民擁有的巨大資產,不能變為資本發揮效益。
有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中,如果有10萬元錢,有創業意愿的不到5%,都想去炒股,或者炒房;中國的大學生畢業后去創業的僅1%;而中國在城市中務工的農民,當他們如果有10萬元資本時,有創業愿望的竟高達60%!可見我國的農民有著強烈的創業意識。但是,投資、創業和經營增加收入和致富,卻是我國農民艱辛的一條道路。
創業是致富關鍵
《經濟》:農民創業面臨哪些現實困難?
周天勇:從到許多地方農村創業環境的調查看,農民普遍反映現在辦個企業,甚至干個個體工商戶,仍有困難。
農民創業能不能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能不能融到資金。由于受到信息不對稱、分攤成本高、大規模銀行的成本對分散小貸款費用不經濟、小貸款各種風險難以控制等因素的制約,縱向結構和地方規模較大的銀行一般不愿意普遍地給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貸款,尤其是不愿給農村的創業貸款。
另外,創業農民僅僅有創業的意識和愿望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應具備一定知識水平,掌握一定的技術,還要有一定的認知、把握市場的能力。
我認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繁榮穩定的未來,一定是基于對農民創業的寬容和支持,一定是來自于對農民土地財產的承認和保護。
《經濟》:既然創業是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您認為如何改善創業環境以推動農民創業?
周天勇:我們要清晰地勾畫使農民確實能增收和確實能致富的路線圖,并以此制定農民進入小康的戰略。
首先要放寬對農民創業的限制,允許農民進行非正規創業和就業,給 農民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其次,清理對農民創業的一切收費和罰款項目,對農民創業、投資和經營,特別是對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建議實行零收費政策。在農村的一些行政和執法機構,如果財政不撥款,是靠從農村和小城鎮中收費運轉的,應當在機構改革中,要么財政撥款,要么機構并轉,要么解散安置,不能再讓這些機構成為農民創業奔小康的負擔。
最后,要大力調整金融監管觀念,步子再大一些,速度再快一些,發展鄉村和城鎮社區中小金融機構,使農民創業和投資能有融資渠道。因此建議,老百姓的創業和就業,考慮人民的生計;既要將銀行做大做強,更要將銀行盡快發展鄉村、集鎮等社區銀行,也盡快發展城市和城鎮社區銀行,給農民創業、增收和致富提供必要的融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