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我國林業產業總值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2006年已突破了1萬億元大關,是2000年的近3倍
松香、竹材、竹藤制品、人造板、地板、家具等產品的產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松節油、紫膠、活性炭、經濟林、花卉等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森林旅游、野生動植物培育利用、森林食品、沙產業等已成為許多地方的支柱產業;林業生物質能源已逐漸步入產業化階段;非公有制林業產業產值已占到全國林業總產值的50%以上,正在成為林業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這一切都表明,我國已是名副其實的林業產業大國。
成績驕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林業產業外延不斷拓展,內涵不斷豐富,從“獨木支撐”,發展為橫跨第一、二、三產業在內的重要基礎產業。
在過去的近30年里,我國林業產業從小變大,由弱變強。經濟林、木材加工、木漿造紙、家具制造、林產化工等傳統產業快速發展;森林食品、竹藤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非木質產業強勁增長;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生物質材料等新興林產業逐步興起,成為新亮點。

特別是近年來,林業產業持續高速增長,呈現出可喜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十五”以來,我國林業產業總值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2006年已突破了1萬億元大關,是2000年的近3倍。其中,花卉產值超過500億元,森林旅游實現社會綜合產值800多億元,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總產值約2000億元。
我國中東部地區成為人造板生產中心,東北成為森林食品和北藥的主產區,東南沿海成為花卉產業的主要基地。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了千億元,四川、云南以森林為依托的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新疆、陜西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林業產業正在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現在,我國人造板總產量達到7429萬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干鮮果品總產量9000多萬噸,居世界第一;家具生產量已達1.3億件,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花卉種植面積達到72萬公頃,高居世界第一位。林產品貿易快速增長,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2006年林產品貿易額為470多億美元,是2000年的2.6倍。
我國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富民、興林的步伐。
目前,果品、竹業、桑蠶、藥材、木本糧油、林木種植和種苗等傳統林業產業,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等新興林業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寧夏一些果品主產縣和鄉(鎮)果品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40%~80% ,林業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發展林業產業能致富,激發出農民更高的造林、育林、護林積極性,把更多的生產要素投入到林業建設,反哺生態建設。
在浙江省臨安市白沙村,村民們以前靠砍樹沒有致富,反而引來山洪不斷。后來通過發展非木質林產業和依托森林資源的“農家樂”,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家家蓋上了漂亮的小樓,村民們也自覺地從“砍樹人”變為“看樹人”。
林興則民富,民富林更興。林業產業成為許多地方振興經濟的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不但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新貢獻,還帶動了森林資源培育,讓人更富、山更綠。
創新激發活力
當前,林業進入了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關鍵時期。在新世紀新的歷史起點上,林業產業發展的理論創新、產權制度改革、培育企業主體、投融資體制創新等,充分釋放了林業生產力,企業科技和產品創新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社會資金和創新要素紛紛向林業集聚,林業產業迸發出強勁發展活力。
興林富民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是指導林業產業加快發展的思想動力。國家林業局黨組從基本國情和宏觀大局出發,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林興則民富,民富則林興。發展林業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興林富民。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是實現興林富民的必然途徑。林業產業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保障。這些論斷,從思想層面解放了制約林業產業發展的觀念桎梏,提高了全社會對林業產業發展及其重要性的認識,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林產業發展的理論創新。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的實施,是興林富民和加快產業發展的創新實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試點到推開的4年間,已有5.2億畝集體山林分到林農手中,占全國集體林地面積的21%。還山于民、還利于民、還權于民,是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家庭承包經營從耕地向林地延伸,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次大創新;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催生出山清水秀人和美的和諧林區。
林業投融資創新,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產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產權明晰,吸引社會資金紛紛向林業匯集。國家林業局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創造性地開展林權證抵押貸款。福建省森林資源抵押貸款,獲得林業建設資金25億元。繼國家開發銀行后,農村信用社、工商銀行等先后介入林權抵押貸款業務,初步形成了新型的林權抵押貸款模式。
為企業提供機制和政策保障,培育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主體地位。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平臺,以重大項目為帶動,核心企業為主體,提升林業產業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我國林業重點項目、竹產業和種苗花卉業等支柱產業,科技貢獻率已達5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
前景廣闊
《全國林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和《全國林業產業發展綱要》為我們描繪了中國林業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到2010年,平均林地生產率達到93立方米/公頃,商品材產量達到1.6億立方米,人造板產量達到7800萬立方米,國產木漿比列提高到15%……全國林業總產值達到15000億元人民幣以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給林業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林業產業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我國有林業用地43億多畝,有林地25億多畝,但每畝森林蓄積量僅為5.6立方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差很大。另外,還有可利用沙地8億多畝。如果現有的林地資源都能得到科學規劃和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短缺問題必將迎刃而解。
我國生物物種資源豐富,有木本植物8000多種、陸地野生動物2400多種、野生植物3萬多種,許多物種都可能開發出一個新興的大產業。林業生物質能源是典型的綠色能源,據測算,我國生物質能源至少有相當于7個大慶的能源產出量。全國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質廢棄物約1.4億噸,林木修枝等產生的生物質量有1億噸,將這些資源的50%開發成能源,可替代6500萬噸的石油能源。目前,我國尚有不適宜農耕的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8.2億畝,如果利用其中的20%種植麻風樹等木本能源植物,每年可生產的生物質原料2億噸,相當于1億噸標準煤。
發展林業產業,已成為許多地區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僅農村就大約有1.2億富余勞動力和1/2的富余勞動時間。據統計,全國林業產業每年可帶動4500多萬農民就業,相當于農村富余勞動力的37.5%;在南方集體林區158個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40%以上來自于林業產業。
發展林業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既能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又能以最少的森林資源滿足人們對木材等林產品的剛性需求,緩解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建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