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中國企業還在顧慮增加節能環保方面的投入會不會影響收益的時候,日本企業卻把環保、節能當成了推銷自己的重要口號,引吭高歌。日本企業除了具有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外,“環境力”是它們引以為自豪的一個重要標志。

出生于日本福岡縣的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長野日光史,至今依然記得40年前包括福岡縣在內的北九州工業區的“繁華”景象。“在校園周邊的煙囪,簡直數不清到底有多少根。”長野說,那時北九州工業蒸蒸日上,從無數的煙囪里競相吐出各種顏色的濃煙。彩煙不盡冒,經濟日益好。謳歌工業發展的歌詞,甚至寫進了小學中學的校歌中。數不盡的煙囪,是那時工業發展的“最佳”寫照。
如今,長野總經理在北京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加快與中國相關企業在環保方面的商業合作,用好日本企業的“環境力”。日本的其他企業在環境方面也有很大的動作。
日立:把技術設備拿到中國來
企業里設CEO的不新奇,但設CEnO(Chie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Officer,首席環境戰略長)的卻實在少有。在日立東京總部,原日立全球副總裁八丁地隆,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就任日立集團CEnO。八丁地隆上任CEnO后,《經濟》作為中國媒體第一個在東京專訪了他。
世界各國企業出于對環保問題的重視,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戰略方針。但八丁地隆CEnO對本刊說:“我們制定環保方針時,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就是在2025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億噸。”
國際能源組織在2007年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1990年全世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為207億噸,這個數字在2005年增加到了266億噸。有關專家認為,如果不加限制的話,到2025年整個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猛增到400億噸。八丁地對《經濟》說:“如果全世界各國企業共同努力的話,讓2025年的排放量與1990年持平,那么將需要減少一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立集團希望通過自己的產品、生產過程、技術革新,在2025年將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億噸。”作為著名的跨國企業集團,日立率先提出減排目標,對世界各國其他企業的影響自然不小。
明確的減排目標,將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營負擔,還是嶄新的革新契機及巨大的商業機會?從日立的角度看,因為有了減排的責任感與目標,革新動力及商業機會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2008年1月21日,日立公司與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合辦的第三屆節能環保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經濟》記者看到大會現場座無虛席,300多家中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參加了交流會,在會上日立與云南省云天化集團簽署了電機變頻改造項目意向書,還就山西省焦爐煤氣綜合利用河津項目簽署了合作協議。日立公司正在以環保理念加上公司現有的技術能力,協助中國企業做節能環保工作。長野總經理對《經濟》記者說:“今后日立將大力推進在華環保方面的業務。”云南、山西項目不過是日立節能環保業務在中國的開始,今后該公司將會進一步向中國其他省份的企業推進相關技術設備,在市場上占有領先地位。
豐田:大眾化的節能概念
按北京目前每天凈增1000輛轎車的速度普及汽車的話,是節能車對生存在這里的市民多一些好,還是讓大排量高能耗的車進一步深入民間好?這個問題本來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兩年日本品牌的汽車在中國各個城市走紅,主要不是因為日本品牌的汽車價格上便宜的多少,而是因為買車的主體發生了變化,普通消費者成了主流,他們買車時不得不考慮能耗問題。
在是否動真格到中國來生產汽車問題上,多年來猶豫不決的豐田,來到中國時打出的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拿出了豐田最成熟的節能產品普銳斯到中國來生產。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利悟對《經濟》記者說:“普銳斯是豐田特別重視的一款產品,我們過去只在日本國內生產,而現在是豐田在全世界各地的工廠中,只有中國工廠有了普銳斯的生產資格。”特意到中國來組裝普銳斯,顯示的是豐田對中國市場的特別重視。
在2008年新年剛過的1月15日,毛利總經理向《經濟》記者透露了一組一汽豐田在中國的最新銷售數據。2003年公司剛剛成立時,銷售了4.3萬輛,2004年8.3萬,2005年15.1萬,但到了2006、2007年已經上升到了20萬以上,分別為23萬和28.1萬。“2008年,我們的目標是40萬輛。”毛利總經理說起來并沒有讓人感到會有很大的負擔。
在生產能力上,一汽豐田為42萬輛,不存在趕不上市場需求的問題。從28.1萬輛向40萬輛進軍,一年里多出來將近12萬輛,這對豐田來說不是奇跡,至少在2006年就比2005年多賣了將近8萬輛。應該說,威馳(VIOS)、花冠(COROLLA)、皇冠(CROWN)及銳志(REIZ)形成了一個梯隊,能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的需求,加上明確的節能特點,在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時代,特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豐田并沒有把腳步停留在節能上。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松井秀司在接受《經濟》的采訪時則說:“除了豐田車總體上的節能概念以外,我們的油電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大大地提升了豐田的節能形象。”松井副總經理還說:“通過研究剎車的方式,可以減少7%的燃油。我們在研究使用植物纖維來制造一些零件。”豐田的研究領域已經超出了減少燃油的領域,開始向新材料方面擴展。
豐田有在2010年拿下10%的中國汽車市場占有率的雄心。換句話說,是在中國轎車產量達到1000萬輛時,豐田能有100萬輛的銷售量。松井副總經理向本刊透露:“實現100萬輛總目標的話,將在一汽豐田產出60萬輛,廣州豐田再產出40萬輛。”
豐田車的大眾化若真能讓豐田一家企業在中國生產銷售100萬輛汽車,其社會影響之大有些難以想象。每百公里多耗一升油與少耗一升油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大不一樣。豐田車這些年在中國暢銷,與該車能應對大眾化的節能要求是分不開的。
基金與環境結合在了一起
《經濟》記者在日本采訪了不少金融機構,感觸很深的是,金融也在和環境結合了起來。
當市民要求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時候,一個沒有環保能力的企業在國外是很難從金融機構那里融到資金的。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很多上市企業在向投資人公布自己的財務狀況的時候,沒有忘記談一些自己在環境方面的進步。
早先在日本駐中國大使館當經濟參贊的津上俊哉先生,2004年設立了東亞投資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總裁。津上總裁在東京對《經濟》記者說:“我非常關心中國在十一五計劃期間的節能環保目標。因為只使用現有的技術力量,要實現這個目標是有困難的。”
津上總裁認為,日本有技術,中國有市場,但很多場合缺少資金作紐帶。日本的一個很好的節能環保技術,可能會因為中國企業資金不足,而不能引進到中國來。津上總裁的基金準備做環境方面的業務,“由日本的基金提供資金購買日本企業生產的節能技術設備提供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把節能省下來的錢拿出一部分給基金公司,在基金公司回收了技術設備的相關費用并獲得一定的利潤后,設備歸中方的企業。能夠做到這一點,基金、中方企業、日方企業三方都得利。”
“環境力”正在成為日本企業的一個重要力量,使用這個力量,日本的技術、產品能相當長地持續在中國開拓市場。這個力量是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機后逐步形成的,日本企業以后在步入國際市場時,節能的汽車、電產品已經讓日本企業掌有了很大的市場,如今依舊能靠這個力量,維持其企業的收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