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城市投資環境論壇上,世界銀行中蒙局局長杜大偉代表世行鄭重宣布:“根據我們對中國120個城市的投資環境調查,成都已成為中國內陸投資環境的標桿城市!”
這番話并非對成都的恭維,青睞這個城市的國內外投資者已不可勝數:
2004年,《福布斯》對中國660個城市的商業環境進行評估,成都在西部地區排名第一;
2004年11月,在中央電視臺主辦的“CCTV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評選中,成都被評為我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之一;
2004年12月,《財富》(中文版)首次推出年度“中國大陸最佳商務城市調查”。成都進入前十名之列,是中西部地區唯一入選城市;
根據內資企業對我國城市總體投資環境的評價,成都位居第14位,是中西部唯一進入前15名的城市。
截至2007年10月,世界500強企業有124家落戶成都,外商投資企業累計4389家。英特爾、索尼、豐田在這里設立了生產基地;摩托羅拉、愛立信、微軟等IT企業的研發中心就建到這里;沃爾瑪、家樂福、伊藤洋華堂在這里經營得紅紅火火;花旗、渣打、匯豐等外資銀行也紛紛在這里設立分行;安盟保險還將這里作了中國區總部。
作為我國西部一個內陸城市,成都既不靠海、也不沿邊,如何吸引投資者挑剔的眼光?在經濟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成都靠什么成為投資的“標桿”?
政企和諧互動
2003年8月27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注資3.75億美元,在成都建設大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這里成為英特爾的第五個全球制造基地;2005年3月,在一期投資尚未投產的情況下,英特爾又增加投資CPU封裝測試項目,這在英特爾的全球增資紀錄中前所未有。為什么成都開了先河?當時擔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的克雷格·貝瑞特一語道破:成都的投資軟環境日益優化,令我們充滿信心。
成都是如何改善軟環境的?成都市副市長白剛解釋道:促進政企和諧互動是宗旨,加強政府制度創新是關鍵。
為方便投資者設立企業,成都率先進行了“兩次革命”。第一次,建立全國首家省、市政府同址辦公的政務服務中心,各行政審批職能部門在這里設服務窗口,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全市44個部門、379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納入中心統一管理。2006年,中心辦結事項近22萬件,在保證法定期限內按時辦結率100%的基礎上,即辦件的比例升至75.3%。
第二次,2007年7月,推出“并聯審批”。服務中心新開設了綜合窗口,申請人一次就可辦妥所有審批。有人精確計算過,通過并聯審批最快僅耗時1小時22分,最長不超過5小時56分。杜大偉對此贊賞有加:“根據世行的調查,在中國設立企業平均要花費6周、完成14道手續。成都在這方面已走到全國前列。”
為保證企業的差異化需求有順暢的溝通渠道,成都大力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政企雙向互動的交流機制。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鄭和平對記者說,政府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企業座談會,針對企業的不同意見,量身定制解決方案。市長葛紅林等主要領導每次都會出席座談會。會上的許多問題,常常企業上午才提出,下午就有相關局委前往企業調查情況,問題很快就得以解決。在最初的座談會上,企業需要領導拍板的瑣碎問題很多,而現在,政府和企業常在會上探討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瑣碎的小問題少了,關系行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探討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深。
城鄉統籌發展
國內外實踐表明,良好的城市投資環境一定是有特色的環境,確立符合自身特點并與時代趨勢相吻合的城市發展戰略,已成為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首要因素。
2007年6月,成都被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城鄉統籌,在成都的發展道路上,被賦予了重要的戰略意義。世界銀行學院金融與民營部首席經濟學家樊啟淼認為,中國農村和城市差距較大,特別是農村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缺乏,極大地限制了城市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投資環境的改善。因此消除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也是投資環境問題。
引導投資,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是成都的一大創舉。分管城鄉統籌發展工作的副市長孫平分析說,城市化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成都的近600萬農民全部實現城市化,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公共服務,每個人的平均成本是15萬元—20萬元,總共需要9000億元—12000億元。完全依靠公共財力是不現實的。這個難題可以用市場化的手段解決,即讓企業進入農村和農業,使農民擁有資源的價值進一步顯化。成都開始探索農業投資融資體系的改革,把財政支農資金和支持小城鎮建設的資金整合打捆,組建起市、縣兩級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和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集聚大量信貸資金投入農業。通過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平臺,近四年來累計引進參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國內到位資金1532.4億元,實際使用外資51.9億美元。
成都市長葛紅林說,通過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改革,成都在教育制度、就業機制、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衛生醫療制度等各方面探索創新機制,大大改善了城鄉一體的投資環境。
在提高農村學生受教育水平方面,2001年,成都開始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對優秀的中小學貧困學生發放“獎學金”。2004年秋,削平借讀費門檻,向農民工子女敞開校門,當年就有約5.1萬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讀363所公辦中小學校,他們和城里的同學付同樣的學費,受同樣的教育。2005年,全市大面積試點義務教育“免雜費”,使19萬多個農村家庭節約支出約2800萬元,受益學生超過19.5萬人。2006年春季起,全市又免除所有14個郊區(市)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和信息技術費。
只要我們稍加對照就能發現,成都的上述一系列舉動,相比全國的時間表都是超前的。在謀求教育公平的路途中,成都一路領先。
在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每次引進投資項目,都同步落實就業崗位。政府不僅與企業簽訂用工數量、工種意向協議,還免費組織農民進行訂單定向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輸送到企業上崗。這極大地提高了就業的成功率。此外,征用土地時,要求征地單位提供不低于失地農民人數30%的低技能崗位,并同步實施農民培訓就業方案。據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解洪介紹,近年來,成都市轉移農村勞動力20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1縮小到2006年的2.6:1。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在3%以下。
世界銀行對成都實施統籌城鄉的科學發展戰略予以高度評價,認為立足實際,選擇差異化戰略定位,是成都最富魅力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走向生態文明
2002年,圍繞成都市政府在浣花溪地區控制的500畝土地的用途,曾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以當時的市價,這塊土地價值8億元。在這個投資若渴的城市,這塊地怎么辦?7月,一個出人意料的決策從市政府大院傳出。在這塊地上將建設全市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免費向社會開放。為保證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又通過公開招標,引入四川錦江旅游飯店管理公司來經營公園輔助設施。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市民紛紛來這里賞花觀景,孩子在這里嬉戲游玩。不僅如此,公園周邊原來的棚戶區現在成了這個城市最受歡迎的生活區域之一。
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都市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目前,成都已將未來的發展定位在三個“最”: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這三個“最”涵蓋了投資環境的多重含義,良好的投資環境意味著有利于投資者創業、致富、安居的環境。通過正確的戰略設計引導投資,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成都堅持城區、近郊、遠郊“三位一體”統籌綠化,深入推進河道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雨污分流、燃煤整治和清潔能源改造,全面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15%,2006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0天。近年來該市先后奪得 “國際人居領域最佳范例獎”、“聯合國人居獎”、“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等多個獎項。
來此旅游的“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流連忘返:“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正是這個城市投資環境的優勢所在。成都真是一個推開窗戶就能看到風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