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來越多的國際種業公司開始將目光瞄向中國,18億畝農田里的商機是他們不愿意錯過的。
最近,孟山都——這家壟斷全球轉基因農作物市場的農業公司,決定將旗下的中國區公司提升為與亞太區平行的分支機構,而其全球副總裁也將于今年4月底就任中國區總裁。

從1983年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培育成功到現在,各國已試種的轉基因植物超過4500種,已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近90種,目前常見的轉基因食品有玉米、大豆、西紅柿、油菜等。美國甚至有60%的零售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
到目前為止,孟山都仍然沒有在中國農田里播下他們的轉基因種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孟山都陸續在中國上海、廣州、北京設立辦事處。隨后,在河北和安徽分別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一種雜交棉花種子。
四年前,孟山都終于獲得中國農業部發放的抗農達基因改造大豆、兩種轉基因玉米及兩種轉基因棉花的永久性進口安全證書。但是,現在孟山都向中國銷售的,仍然是采用常規方法改良的雜交玉米種子。轉基因種子仍然在等待機會進入中國。
孟山都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就開始投資生物工程,把在化工、農藥等方面獲得的收入,不斷地投入到生物工程技術上,開創了整個生物工程產業化進程。現在,這家公司的轉基因產品已經占據美國市場的主導地位。
高糧價的刺激
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孟山都已實現連續三年盈利。今年2月份,該公司再次調高本財年的盈利預期。孟山都全球副總裁伯格曼預測,到2012年該公司的利潤將翻一番。
一個不可逆的高糧價時代已經到來,而孟山都則成為少有的受惠者之一。
中糧集團在最近出臺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07/08年度國際糧油市場價格總體仍將維持高位運行,繼續向上拓展空間的概率偏大。
該報告指出,導致這一輪糧價上升周期的主要因素,一是發展中國家財富的飛速增長,使肉類的需求快速上升,進而拉動糧食需求的大幅增長;二是美國對酒精作為車用燃料的需求迅猛增加,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勢必引發食品價格的連鎖反應。國際糧價上漲甚至導致了A股市場農業板塊股票的價格迅速上揚。
原因不言自明:世界糧食需求比糧食供給增長得更快,由此引發了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在高糧價的壓力之下,一些國家也改變了此前對于轉基因糧食作物的懷疑態度。畢竟,這是目前最有效地降低種植成本的手段之一。
的確,種植轉基因作物,生長周期會縮短,同時使用更少的農藥,給農戶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對于類似孟山都這樣的農業公司而言,他們需要討好的并不只是農場主和種植戶,最終目標仍然是消費者。而轉基因農業的商業前途也維系于此:能否給消費者帶來持續的實惠,而非生產者。
即便國際糧價再攀新高,對于已經豐衣足食的西歐人和仍處于饑荒厄運的非洲難民而言,轉基因商機的另一面是危機。
歐洲關上了大門
說服歐洲人接受轉基因食品不是件容易的事。盡管孟山都的轉基因業務已經在美國取得商業成功,但在全球其他地區這一進程只是剛剛開始。僅在一洋之隔的歐洲,孟山都就嘗到了舉步維艱的滋味。
歐洲對于轉基因技術向來持保留態度:一方面出于倫理和食品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在相關研究上歐洲長期落后于美國。由此導致近年來,美歐在轉基因進口問題上頻發貿易戰,“戰火”至今延綿不絕。
今年1月11日,法國政府宣布將在該國暫停種植MON810型轉基因玉米,這是法國迄今種植的唯一一種轉基因作物。
法國總理府發表的公報說,法國政府將啟動一項歐盟例外條款,暫停種植這種轉基因玉米,等待歐盟司法機構對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許可進行重新評估。歐盟這項例外條款允許成員國以對健康和環境產生威脅為由,暫時禁止獲歐盟允許種植和銷售的某種轉基因產品。目前,希臘、奧地利和匈牙利等歐盟成員國實施了這一例外條款。
法國轉基因產品臨時最高委員會主席、法國參議員勒格朗此前提交了一份意見書,認為存在新的科學證據,證明轉基因玉米存在“嚴重問題”。但這份意見書遭到很多谷物種植者的質疑。10日晚,法國轉基因產品臨時最高委員會的14名科學家發表聲明,對勒格朗的說法提出質疑。
歐洲議會早在1997年5月通過了《新食品規程》的決議,規定歐盟國對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必須要有基因改良體的標簽,包括所有轉基因食品或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而一般民眾也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抱有疑慮。
事實上,數個世紀以來,在傳統的種植中,農民和科學家們已經對莊稼開始了基因改造。比如將一種作物中能抵御蟲害或者生長迅速的個體植株雜交,繁殖出更多抵御蟲害或生長迅速的后代來。轉基因技術與傳統培育不同之處在于,它令科學家們更快地獲得成果,從一種作物上取得基因植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作物的基因組中。但由于轉基因存在也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許多長期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
安全性是歐洲反對轉基因糧食種子的一個重要理由。在此問題上,美國與歐洲完全持相反立場:歐洲國家認為,只要不能否認其危險性,就應該限制;美國則主張,只要在科學上無法證明它有危險性,就不應該限制。
轉基因食品在歐洲引發諸多是非,還源于歐洲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有著特殊的“心理情結”。自英國發現“瘋牛病”以來,歐盟區域內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在隨后的“二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一連串事件的沖擊下,歐洲人在食品安全問題上謹慎了許多。
小心基因污染
歐洲人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輿論對轉基因食品的擔憂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點:首先,轉基因食品里加入的新基因在無意中對消費者造成健康威脅;其次,轉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給食物鏈其他環節造成無意的不良后果;此外,人為強化轉基因作物的生存競爭性,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轉基因糧食作物播種后,基因污染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20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興起時,基因重組實驗必須在“負壓”實驗室進行。為了防止基因重組的生物(當時主要是微生物)不致進入人體或逃逸到外界,實驗室設立了各種等級的物理屏障和生物屏障。雖然以后對非病原體基因工程實驗的規定有所放寬,但有關生物安全的原則不變。
基因工程作物中的轉基因能通過花粉風揚或蟲媒所進行的有性生殖過程擴散到其他同類作物已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得克薩斯州一生產無公害即綠色食品玉米的農場,所生產的玉米因發現含有附近地區種植的基因工程玉米的轉基因,結果迫使這家農場將這批所謂“無公害”玉米全部銷毀。研究表明,這是通過交叉授粉傳播的。
除去食品安全的因素,貿易保護主義也是導致歐洲對轉基因作物說“不”的一個重要原因。轉基因食品的是非背后,還隱藏著經濟利益的矛盾。據統計,2005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約有9000萬公頃,但歐洲只有幾十萬公頃,其中法國僅有2.2萬公頃。不同的經濟利益使得一些歐洲國家對轉基因食品存在排斥態度,并與贊成的國家產生分歧。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為政府暫停種植轉基因玉米的決定辯護時說,這一決定并不意味著法國不會參與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也不意味著未來法國不會再有轉基因作物,不過是本著預防的原則,“把我們的國家推向有關環境辯論的最前沿”。
美國和歐盟之間的轉基因產品貿易爭端由來已久。歐盟自1998年起就不再批準銷售轉基因食品新品種,這一決定引起美國的極大不滿。美國在加拿大、阿根廷的支持下于2003年5月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
歐盟于2004年5月取消了有關轉基因食品銷售的禁令,允許9種轉基因食品在其成員國市場上銷售。但美、阿、加三國維持向世貿組織提起的申訴,指責歐盟部分成員國繼續禁止轉基因食品進入其市場。2006年9月,世貿組織爭端解決專家小組裁定,歐盟國家禁止進口轉基因產品的做法“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
針對法國1月的表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隨后發表聲明說,美國暫時不會因為有關轉基因產品的爭端而對歐盟輸美產品采取制裁行動,目的是為解決這一爭端作最后努力。美國貿易代表女發言人格蕾琴·哈梅爾在聲明中說,美國的目標是使轉基因產品貿易正常化,而不是對歐盟產品實施貿易制裁。她指出,歐盟已經承諾將基于科學理由作出批準轉基因產品的決定,因此,美國同意給予歐盟一個機會。
哈梅爾還說,在未來幾個月里,美國將定期評估歐盟在使轉基因產品貿易正常化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她強調,美國依然非常關注歐盟對于轉基因產品的態度,并將依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定采取必要步驟。
2008年2月18日,歐盟農業部長會議仍未能就是否允許5個轉基因玉米和馬鈴薯新品種進入歐盟市場作出決定,這反映了歐盟各成員國對進口轉基因農產品存在明顯分歧。
開辟新地
孟山都向發展中國家公關的重點,在于強調轉基因糧食種子的優勢上。
基因工程技術將多種抗病毒、抗蟲害、抗干旱、耐鹽堿的基因導入農作物體內,獲得具有優良性狀的轉基因新品系,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量。同時,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或避免使用農藥、化肥,極大地減少了農藥、化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人畜傷亡等事故。
種植轉基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不容忽視的。美國,1996年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受棉鈴蟲危害,損失金額達10億美元。
在英國皇家學會1999年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一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表示,發達國家已經有足夠的糧食,可以不發展轉基因技術。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多,需要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來解決糧食問題。
相對于歐洲的極力反對和美國的大力推廣,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于轉基因作物大都持謹慎支持態度。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第12期《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對基因改良技術的可利用性的一面也是充分肯定的。《報告》指出,盡管充滿爭議,轉基因作物能夠大幅度減少目前仍困擾著全球8億人口的營養不良現象,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突破性技術。在亞洲,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經把轉基因技術看做是為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多食品的途徑。
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中心的黃季焜所長認為,轉基因技術能夠應對日益嚴峻的糧食與環境問題,所以,其重要作用也日漸顯現。
據有關專家介紹,中國種業目前年銷售額約200億元,毛利率約為15%~30%。隨著種子商品率和種糧比價的提高,預計到2010年,中國種業的年銷售額將達到800億元以上,平均銷售毛利率將超過40%。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高利潤市場。

目前中國轉基因作物栽種面積達360萬公頃,居世界第六位,其種植作物幾乎都是棉花。據說棉農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并因此受益。
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國和生產國,在產業鏈下游公司開始打造世界級農業集團的時候,上游的種子行業剛剛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
在過去的三十年內,大型化學公司孟山都、杜邦、陶氏、拜耳、諾華等,并購或者自建,都擁有了各自的種子業務,且不斷投入重金發展生物工程研究。近年來,種子公司并購整合趨勢明顯,國際種業業務開始向杜邦、孟山都、先正達等一線公司集中。
相形之下,中國同行的處境不甚樂觀。盡管中國僅國有種子公司就多達2700多家,但這些企業中沒有一家的市場份額超過10%,沒有一家凈資產超過10億元或種子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被譽為“中國種業第一股”的合肥豐樂種業公司,2007年收入也不到10億。
隨著孟山都、杜邦等國際農業巨頭的陸續進入,對于中國的種子企業來說,兵臨城下的時刻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