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生銀行前總裁八城政基(Yashiro Masamoto),退休后雖然還擔任著該行的最高顧問,但已經將家小從東京移到了北京,每個月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北京度過的。
“到2004年8月為止,我對中國所知甚少。中國建設銀行當時需要一位獨立董事,找到了我。金融改革方面我算是正在日本實踐的一個人,估計中國金融業也是要我從這個側面為銀行出一些主意,我就答應了。”八城對本刊記者說。

未想到的是,那以后中國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將八城牢牢地吸引了過來,不僅讓他在中國找到了發揮其金融才干的機會,而且還讓他對技術與企業革新的理念更加完美地發揮出來。年輕的時候,八城最憧憬的國家是美國,東渡美國在那里奮斗多年后,回到日本操刀金融,在日本金融改革大潮中出盡了風頭,老了老了,最終看好的卻是中國。
八城說:“我現在是大展 (Achievo) 集團的董事,我看到了軟件開發中,日中兩國間、各個國家間存在的巨大市場需求。而企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體系?!弊尨笳辜瘓F在組織形態上、運營方式上與國際企業接軌,是這位金融家目前最感興趣的一項任務。大展集團正在日本等國積極拓展軟件開發的外包業務。
同樣在北京,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山中大三郎(Yamanaka Daisaburo)對本刊記者說:“我們在中國有數百名軟件開發技術人員,開發規模在過去幾年中增加了9倍?!?/p>
世界制造體系正在從發達工業國向最適宜地區轉移,發達工業國已經不再是生產組裝的據點。和工業技術緊密相關的軟件開發,更是以極快的速度從技術使用國直接開發,向外包其他國家企業轉變。
IT技術在改變世界
八城政基在接下新生銀行以后,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重新調整該行的服務方式,再一件是率先在該行導入新的IT技術,用于提高銀行的服務質量與速度。
“顧客簽的一年保險,到了半年的時候,顧客需求會出現變化,顧客本身也會有很多變化。銀行應該及時與顧客溝通,提供最適宜的服務。”八城回憶自己剛到新生銀行以后立即做的工作時說。那以前,日本的銀行在保險沒有到期的時候是不會“打攪”顧客的,不能實現最及時貼切的服務,銀行的信譽無從說起。
這需要新的IT系統來后臺支持?!爱敃r日本并沒有現成的IT服務系統,讓日本的公司開發起來費時費力。我當時決定向印度購買現成的軟件?!卑顺钦f。拿其他國家的系統來為日本的銀行服務,風險很大,特別是絕對不允許失敗。八城是一點一點地試用,在能確保絕對不出問題后,才一舉用新服務體制取代了舊的方式。
“我自己并不是技術專家,為了能確保在轉換過程中不出問題,我每周要拿出一天時間專門聽取技術專家的意見,及時掌握技術發展的最新特點,讓技術能立即服務于銀行的工作。”八城說。
新生銀行在以后的幾年里,能區別于日本其他銀行獲得較高的美譽,與八城在技術層面上積極推進導入新系統是分不開的。對IT技術的評價能力、挑選眼力提高后,八城看到了IT技術推動革新的實力,知道日本有大量的軟件開發需要和國際市場結合起來。在離開新生銀行后,當大展集團在日本開拓外包業務,找到八城時,他欣然地接受了該集團的邀請,并且把家都搬到了北京。
將近半數的軟件需求在美日
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使用國。記者目前找到的一個比較早的數字是:2004年,在全世界大約6000億美元的軟件市場規模中,美國占有40.2%的市場,日本是13.3%。德英法雖然也有個位數的份額,但相對都比較小,中國能排在法國的后面,拿到3.1%的份額,印度雖然號稱是軟件開發大國,但實際上在世界信息服務產業組織的統計中,尚連個位數的消費額度都沒有拿下。估計在2004年以后市場份額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但美日占絕大多數份額的格局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那么,在全世界如果能橫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中國,組建一家軟件開發機構,無疑將能獲取很大的市場需求,支持企業的發展。
大展集團日本事業集團總裁李錦成(James Li)對本刊記者說:“大展集團在美國硅谷設有總部,在加拿大、德國、中國、日本有很強的開發隊伍,今后正準備向其他國家拓展自己的據點?!?/p>
1800名中國雇員,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大連等地的開發中心負責軟件的開發工作。Java及網絡技術、Web應用技術等多種語言的開發、手機軟件的開發、系統工程搭橋等的設計支援、測試的提供,這些是大展集團的拿手業務。
印度的軟件開發能力很強。對于這個既成概念,李錦成沒有給予太多的評論,他對本刊記者說:“中國在向技術教育大量投資,每年能有數十萬的編程人員、開發人員、工程師在中國產生。光看看每年從中國的大學里畢業的IT方面人才的人數,就是印度的兩倍。”李錦成言談話語中顯示了對中國本土軟件開發能力的信心。多年在硅谷工作的李錦成,并沒有向記者多說在美國、中國出生的軟件工程師的人數、能力狀況,誰都能對那里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
大展集團最先成立于2002年,通過并購的形式先后在美、日、德、中等國取得了發展,建立起橫跨世界各國的軟件開發網點,為的就是在外包業務上拿到市場的大頭。
從全球2300名職員中1800名在中國的構成情況看,從公司主要負責經營、開發的組織形式看,大展是以中國人才為核心的團隊。這個團隊一開始就實現了中國軟件智慧與國際需求的接軌,尋找到了與在國際舞臺取得發展的模式。
外資企業看好中國開發實力
在日本多年從事開發工作,現在在中國負責軟件開發組織工作的山中大三郎對本刊記者說:“日本的軟件開發能力很強,工程管理也特別優秀,但是金融企業對IT業的投資迅速增加以后,日本的I T技術人員立即顯得不夠用,而且日本人口的高齡化、生育率的降低,讓日本的IT人才數量更加不足?!比毡酒髽I在軟件開發方面對成本的控制當然非常嚴格,企業希望不斷消減IT開發的費用,結果,“日本企業不得不將軟件開發的一部分拿到中國來?!?/p>
與日本媒體把軟件開發外包的報道焦點聚集在印度不同,山中談到日本企業在日本以外的國家設立的企業數量時,拿出了一個很冷靜的數字:2004年日本大約在中國設立了70余家軟件企業,在印度則只有幾家。2004年以后雖然有變化,但沒有出現日本去印度設立軟件企業的數量超過中國的現象。
NEC(中國)有限公司總裁金子肇(Kaneko Hazime)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工作了十余年,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對本刊記者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中國日語人才豐富,能直接用日語和中國員工溝通。”到了印度,拿“日本英語”和“印度英語”去努力溝通,其間不知會出現多少誤差。日本的很多企業正是看好與中國在語言上的溝通便利,更愿意把軟件的外包交給中國企業、中國職員。
中國自身的IT市場規模有多大?按日本CCID咨詢公司的估算是,2007年能達到6000億人民幣,其中一大半是硬件的開發,軟件開發基本上占到了將近一半。但是軟件在整個IT中的比率正在逐年提升。中國的軟件開發能力在不斷地提高。
用好中國軟件開發的能力,自然是外資企業的一大注意點。目前大多數外資企業僅只是用了中國的人才從事部分軟件的開發,但今后將會有更多的開發,更重要的開發轉移到中國來,屆時與中國企業共贏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理念。用同等高的視線看中國,將是外資企業不可或缺的觀察中國的方法。
中國企業也在開始走出國門。構筑全球化的企業組織體制,將直接關聯著企業的成敗。大展集團積極引進日本最尖端的人才來參與管理,也許是企業走向強盛的一個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