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陽能用單晶硅的原材料多晶硅價格大幅度上漲,由每公斤30美元上漲到每公斤340美元(約人民幣2500元)。由于國外企業對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封鎖,國內多晶硅一直供不應求。
于是,具有明顯資金優勢的滬深上市公司紛紛斥巨資進軍多晶硅產業,組成了多晶硅“軍團”。
稀缺的原料

據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幾年內,全球太陽能產業將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而調查公司富士經濟的一份報告預計,2010年度全球市場規模將擴大至2006年度的3.7倍,達到27716億日元。其中太陽能電池的主流是結晶硅型。目前每生產1MW的硅片約需要10~12噸的多晶硅原料。2006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實際產量達到了490MW (國際保守統計的數據是369MW),產能已達1200MW,中國緊隨日本和德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但所需原料(多晶硅)幾乎全靠進口。
2007年中國能夠提供多晶硅產品的廠家總共只有4家,2007年這4家投產企業年實際生產量尚不足1000噸,而這1000噸的多晶硅僅僅只夠80兆瓦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需求。
2007年初,新光硅業在實現多晶硅項目投產之際,其信心百倍——“2007年達到設計產能的90%,2008年達到1260噸的年設計產能”,而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新光硅業連設計產能的20%都還沒有達到。如今他們對外的說法謙虛了不少——“2008年計劃將更加接近1260噸的設計產量目標”。
而堅持了四十余年多晶硅生產的四川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在市場如此緊需的情況下,其2007年的產量也沒有超過300噸。
目前,全球多晶硅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德國8大廠商,這些國外多晶硅巨頭往往都依附國際一流化工集團,其擁有成熟的技術、大規模生產經驗以及一流的專業人才,而他們的投產建設期都是兩年,完全達產則需要四至五年,
但中國企業的技術是否能夠在2年時間內就支撐起數億資金投入的多晶硅項目,還需要假以時日。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看到產能效果。在這段時間里,根據里昂證券亞洲公司分析預計,全球太陽能發電產業的平均稅前利潤率約為25%~20%,其中多晶硅料的稅前利潤率約為50%~35%,遠高于后端的硅片、電池片及組建等中下游環節的稅前利潤率。
巨大的投資
目前,共有9家上市公司公告投資興建多晶硅生產工廠。如特變電工1月22日發布公告,公司計劃投資設立特變電工多晶硅有限公司,投資建設1500噸/年多晶硅項目。新公司擬注冊資本4億元,其中特變電工將出資3億元。
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后,將投資建設1500噸/年多晶硅項目。該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4.0681億元,其中本次股東出資4億元,其余資金通過銀行貸款及其他方式解決。
2月5日,春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另一家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宣布以1.91億元收購通威集團主要化工資產——四川永祥50%的股份。
四川永祥是通威集團與巨星集團合資的化工企業,2002年11月成立,注冊資金為3.08億元,下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樂山永祥硅業有限公司和樂山市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3個子公司,以生產多晶硅、聚氯乙烯(PVC)和電石渣水泥為主。
在永祥多晶硅二期工程啟動儀式上,通威集團董事長劉漢元表示,第一期工程已經投入了近7億元資金,而根據規劃,整個萬噸多晶硅項目的投入需要近百億元。
此前,2007年,江蘇陽光也宣布舉40億元巨資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打造多晶硅產業。
被多晶硅暴利誘惑的遠不止上述幾家公司。初步統計,僅公告明確要投資多晶硅項目的上市公司就有天威保變、川投能源、樂山電力、岷江水電、南玻A、航天機電等,規劃總投資額達數百億元。
在國家支持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光伏產業前景無限。加上近來其下游產業產能急劇擴張,對多晶硅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投資多晶硅正是順勢而為。
潛在的風險
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多晶硅投資同樣也不例外。
風險之一是速度。多晶硅產業正在演繹“生死時速”,在這場競賽中,快者生存。僅目前規劃的多晶硅項目中,如果一期投產,就將多增多晶硅產量3.2萬噸/年,幾乎相當于目前市場需求的總和。市場供應逆轉之后,多晶硅價格大幅下挫將不可避免,而如果沒有高回報做支撐,多晶硅項目高昂的投資將變成巨大的負擔,變得非常危險。
目前國內除了上市公司外,另有20余家企業在進軍多晶硅行業,到2010年的計劃產能將達到10萬噸以上。而多晶硅生產線的建設期較長,一般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此外從投料生產到完全達產還需要三至四年,這段時間里,充滿政策變數(主要是國外的)和市場風險。
風險之二是成本。多晶硅投資堪稱吞金機器。高產出意味著高投入。一個1000噸的項目需要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而生產多晶硅的最優經濟規模是2500噸。如此測算建造一條最優規模的生產線需要25億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生產的成本問題是致命的。據專家介紹,多晶硅的主要成本是電力,占總成本的70%~75%。目前多晶硅的主要生產方法是改良西門子法和流化床法。國內全部用改良西門子法,每公斤電耗多在300kWh以上,成本價在450元/公斤左右;而國外大廠是專業型的化工一體化企業,其每公斤電耗在100kWh左右,成本在30 美元/公斤以下。
而且國際大廠正在研發新流化床法,電耗水平將降至每公斤30kWh左右。同時國際多晶硅及光伏生產廠家都有嚴格的風險控制,其大宗交易為規避風險,都通過長單將價格進行了鎖定,主流的多晶硅供應依然是按照長期合同的供應價,這些供應價有的依然不到100美元/公斤。
所以,國際大廠不加速擴張生產多晶硅。相反,國際大廠選擇了集體謹慎,由于新工藝和替代品雙重阻擊的不確定性,國外大廠對多晶硅主要集中在研發上。事實上,具有壟斷優勢并實施技術封鎖的國際前六大多晶硅生產公司,到2010年的擴產計劃僅不到5萬噸。
業界認為全球多晶硅在2010年前不會出現過剩,問題是多晶硅定價權掌握在只有我們成本幾分之一的國際大廠手中,需求旺盛不能保證價格穩定,屆時多晶硅企業的情況還很難說。
風險之三是替代。現時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約95%是傳統能源,其中絕大部分是靠燃燒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氣和其衍生產品),清潔能源(所謂“綠色能源”)僅占5%,約五年后后者可占能源結構的10%,約二十年后占國內能源結構的25%。清潔能源即可替代能源(renewableenergy),如: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光熱)、水力發電等。
但問題是,眼下,多晶硅太陽能企業的發電成本在每度電4元,接近火力發電的10倍,在中國尚無法工業化大批使用。所以,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幾乎全部出口。
而非晶硅的發電成本則要低得多。非晶硅技術中,薄膜技術是第二代太陽能光伏技術,主要包括非晶硅技術、碲化鉻技術和銅銦硒(CIS)技術等,發展前景廣闊。其中,CIS型太陽能電池的市場規模2006年度為45億日元,預計2010年度將迅速擴大至4725億日元。
盡管如此,非晶硅并非盡善盡美,不容忽視的一大“硬傷”便在于其較低的轉換率。一般非晶硅薄膜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在4.5%~5% 之間,還不到傳統電池的一半,不過,這個難題如今正被逐步攻克。
非多晶硅發電成本是多晶硅的1/3,一旦解決不穩定和光電轉換效率低這兩個問題,將給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相對于4元1度電的多晶硅發電成本,強生可以在兩年內把成本降到1元1度電”。立志成為世界前五大非晶硅太陽能企業的上海強生光電董事長沙曉林稱。
據沙曉林稱,再生能源協會最近向人大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再生能源上網的電價問題,上報的方案是3.75元一度電。如果該方案得以執行,那么,非晶硅企業的“利潤空間很大”,而多晶硅企業將面臨虧損。
總之,薄膜電池的推出會給多晶硅投資熱帶來一定風險。有業內人士表示,非晶硅及薄膜電池作為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產品的替代品,技術在不斷進步,很可能會對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產業鏈帶來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