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務必增強緊迫感,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其中,重要的舉措和保證是“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動員全體人民更加積極投身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江西省南昌市作為經濟欠發達的中部省會城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重點,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資源成為城市的最大資源,環境品牌成為城市的第一品牌,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這一對城市管理重要議題上的做出具有借鑒意義的探索。
總結南昌經驗,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啟示:
第一,建設生態文明要以科學理念為先導。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發展的理念上,實現從“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升華。實踐證明,南昌市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沒有影響外來項目落戶南昌的積極性,相反,成為吸引國內外客商的第一品牌,助推了南昌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第二,建設生態文明要以生態規劃為前提。注重運用全面系統的生態學觀點來指導城市規劃布局,注重統籌城鄉生態規劃和建設,強化生態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化解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與城市生態失衡的矛盾。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要以加大投入為基礎。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把有關生態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重點支持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和環境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建立環境保護基金,使排污者和開發者成為環保投入的主體;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市場取向的改革,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現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市場化。
第四,建設生態文明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為保障。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法制保障,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制度和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審批各類建設項目的前提條件之一。
第五,建設生態文明要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大力弘揚生態環境文化,切實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資源意識,引導和鼓勵公眾參與各類環保公益性活動,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政府在制定城市生態發展政策時,要廣泛聽取民意,充分反映民意,增強政策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使關注生態、保護環境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總之,對于現代城市管理者而言,應該在認識和實踐上把生態文明建設切實當作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來實施,這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一個需要不斷提高執政水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