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源頭,生態區位極為重要。但是,長期以來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在西部大開發中,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并將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力求通過加強生態建設來建設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近九年來,通過在西部地區實施一批林業重點工程,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了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西部地區的生態狀況明顯好轉,呈現出山更綠、水更清、民更富的喜人景象。
讓山更綠水更清
自2001年開始,國家對西部地區林業和生態建設實行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增強了林業建設活力。近年來,通過多種途徑和多項扶持政策,國家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林業和生態建設的投入。僅“十五”期間,中央基建投資和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累計安排西部12省份林業生態建設資金927億元,占同期全國林業建設資金的56%。
據了解,西部地區國家批準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糧食、種苗、森林管護補助資金及現金補助等,主要由中央財政支付。同時,加大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優勢產業等方面的金融信貸支持。對為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生態林產出的農業特產品收入,免征農業特產稅。西部地區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實行誰退耕、誰造林種草、誰經營、誰擁有土地使用權和林草所有權的政策。
近9年來,在西部地區先后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了防沙治沙及石漠化綜合治理,還在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西部省區開展森林健康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試點,生態得到明顯改善,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西部地區生態狀況,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工程實施九年來,西部省區退耕地造林0.87億畝,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35億畝,中央投入達988億元。退耕還林后,許多地區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有所減輕。
同時,退耕還林(草)改寫了西部地區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歷史,許多地區自然災害逐年下降,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連續增產。內蒙古、重慶、貴州、云南、西藏、寧夏、新疆等13個工程省區累計退耕地造林6553萬畝,糧食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產282億多斤。四川雅安、貴州遵義、陜西延安、寧夏固原、甘肅定西和隴南、內蒙古鄂爾多斯和烏蘭察布等生態惡劣、經濟貧困的地區,逐步實現了糧下川、林上山、羊進圈的良性發展。
以防沙治沙為主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加強了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十五”期間,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在西部省區通過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山(沙)育林共完成營造林任務0.34億多畝,占整個工程營造林面積的近3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西部省區完成林業治理任務2581萬畝,占同期工程林業建設總任務的46%;林業建設中央投資完成46億元。通過防沙治沙,西部地區大面積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第三次全國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出現了凈減少,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現在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
讓森林和野生動植物休養生息
1998年以來,全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從2000年起,西部絕大部分省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調減了木材產量。2005年又全面停止了新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西部省區天保工程加強了公益林建設,自工程實施以來,完成人工造林0.17億畝,飛播造林0.44億畝,新封山育林面積約0.56億畝,完成森林管護面積9億畝,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占全國天保工程區的92.4%以上,新封山育林、森林管護面積分別占到全國天保工程區的80%和60.8%。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工程的實施,加強了西部省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自然保護能力建設。在西部地區建立了一批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和重要濕地保護區,逐步形成了保護體系。“十五”期間,西部省區新增保護區202處,新增面積2.2億多畝,其中新增國家級保護區38處。
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西部省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量達到92處,面積達10.2億畝,有2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示范保護區給予重點建設,加強了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和棲息地監測、巡護、保護和管理。還建立了一批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將西部省區的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優先領域和建設重點,建成了寧夏銀川國家濕地公園等多處濕地公園,啟動了四川阿巴曼則唐、西藏麥卡迪等22個濕地保護恢復項目,加強了云南、西藏和青海境內8塊重要國際濕地監測工作。
讓民更富
被稱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退耕還林工程,使區域生態得到改善的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結構得到調整,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后續產業得到發展,當地農民得到了很大實惠。
據林業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九年來,退耕還林使退耕農民人均獲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896元,約占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西部地區401個縣高于20%,云南省滄源縣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中退耕補助占46%。林業部門還創造性地將林茶、林果、林草等與退耕還林相結合,以短養長。一些地方發展畜牧、林果、花草、中藥材和觀光旅游等產業,許多農民從農耕中解脫出來,向城鎮、向二三產業轉移,更多地從事林業和多種經營。貴州省赤水市種竹46萬畝,全市竹林面積達102萬畝,從業人員8萬人。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512元中,有近一半來自竹業。四川省眉山市扶持制漿造紙、竹木系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竹產業。眉山市洪雅縣推廣“竹—草—畜”模式,退耕農戶在竹子成林前間種優質牧草飼養奶牛發家致富。全縣奶牛數量增加10多倍,已達到3萬多頭。“家養兩頭奶牛、三年一座小洋樓”成為當地的現實。
近年來,西部省區積極穩妥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廣泛開展林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活動。四川、云南、貴州、甘肅、陜西、重慶等省區市在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林地勘界確權、分林入戶、林權發證等工作。在西部省區開展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西部省區符合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補償范圍的非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的重點公益林面積4.14億畝,已將其中的3.55億畝納入了補償范圍,2001~2007年,累計投入補償基金59.1億元。組織開展了“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重點改善了100個縣生態狀況和100個縣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試點,其中西部近80個縣。將內蒙古林西縣四合堂村等10個行政村作為京津工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促進了沙區新農村建設。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今后要進一步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天保工程要進一步落實重點國有林區減產和長江黃河工程區人工商品林采伐相關措施,推進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森工企業發展機制。繼續深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加強防沙治沙及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抓好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搞好西部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積極推進低質低效防護林改造,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堅持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保質保量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建設任務,繼續加大植被保護力度,強化“三禁”措施,鞏固建設成果,促進工程后續產業發展,調動各方面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另外,大力推進西部地區防沙治沙,加強薄弱環節的治理和綜合示范區建設,依法劃建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啟動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擴大石漠化治理試點范圍,突出搞好三峽庫區、三江源和西部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搞好西部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工程和能力建設工程,新建11塊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監測站。
穩步推進林業改革。針對西部省區荒漠化危害嚴重等自然條件和公益林比重高等集體林管理現狀,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方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研究公益林經營主體及經營管理模式、補償機制和權益保護。建立西部開發專項資金渠道和生態建設長效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向西部省區傾斜。加大對適合農民分散經營和農民能直接受益的經濟林果等西部特色生態產業的農村小額貸款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