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之后北京要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支持力度,要著手研究奧運場館賽后科學合理利用。北京不會出現國外一些舉辦城市奧運后出現的低谷效應。奧運后北京經濟會依舊閃亮
在奧運會的歷史上,有一些奧運舉辦城市因為在會后缺少需求拉動,出現低谷效應。2008年北京奧運會即將來臨,后奧運時期北京經濟該如何發展?北京應該如何應對國外一些奧運會舉辦城市出現的后奧運低谷效應?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梅松博士。

部分外國城市出現“低谷效應”
《經濟》:何謂奧運經濟的低谷效應?
梅松:奧運經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奧運會是奧運經濟運行的核心資源,每四年舉辦一次、對舉辦城市的發展往往會產生一種階段性作用。從成功申辦到正式舉行以至奧運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按照國際經驗,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是十年,所謂的“7+3”。奧運結束后的三年,受制于相比于奧運籌備建設期以及奧運階段的投資、消費過度擴張,可能產生房地產閑置、旅游業不景氣等低谷效應。
《經濟》:有哪些前車之鑒?
梅松:自1984年洛杉磯以來的歷屆奧運會,除了漢城奧運會以外,奧運會結束后,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因投資下降導致的經濟增長“低谷效應”的出現。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的總支出超過了80億歐元,是繼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后支出最多的一屆,由于相關建設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為加快工程進度增加了額外支出,同時,安全保衛費用大幅增加,據歐盟統計,雅典奧運會的支出超出預算約18億歐元,占希臘GDP的3.2%,巨額超支透支了希臘經濟未來幾年的成長,2005年希臘經濟增長下降到9年以來的低點;澳大利亞和新南威爾士洲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獲得了63億美元的收益,賽前新南威爾士洲GDP增長最快,奧運會當年并沒有實現最高經濟增長率,奧運會增長出現了小幅下滑的趨勢,直到2003年時GDP的增速一直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起色;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給加泰羅尼亞地區帶來了260.48億美元的經濟效益,由于在90年代初整個歐洲經濟出現了下滑,從賽前來看,加泰羅尼亞洲經濟增速高于西班牙和整個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見奧運會延緩了加泰羅尼亞洲的經濟放緩,所以賽后雖然經濟出現負增長,但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奧運低谷效應”。
《經濟》:有沒有成功的例子?
梅松:有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重要場館和基礎設施等大規模的投資活動在奧運會舉辦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奧運會年經濟增長速度略有放緩,賽后的前兩年并未出現明顯的“奧運低谷效應”,經濟增長略有提速,1991年后經濟增長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增速約在8個百分點左右。
北京不會重蹈覆轍
《經濟》:后奧運低谷效應會不會在北京重演?
梅松:不會。就北京方面來說,北京的經濟并非完全維系在奧運一個概念上,尤其是近幾年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二三產業的調整已經達到了1%,71%,28%,服務業占了很大的比重,這將是一個良性的調整,也為奧運和后奧運奠定和很好的基礎。
2006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70%,達到71.3%,而且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也接近70%。達到68.9%。2007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繼續增加,達到71.7%,而且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也已經超過70%,這預示著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不僅體現在第二產業比重的下降和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各產業內部行業結構的提升和優化。
在第二產業內部,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快速增長。2007年1-11月,北京高技術制造業比2006年同期增長23.2%;現代制造業比2006年同期增長19.2%;這二者總共占到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8.7%。
在第三產業內部,文化創意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2007年1-8月,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收入2568。9億元,同比增長19.3%,占第三產業總收入的12.4%。
此外,目前北京消費釋放的能量在逐漸擴大,消費對于北京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會進一步增長。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經突破1581萬人,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來人口總量最多的奧運會舉辦城市,其內在的消費需求潛力非常巨大。奧運會以后外國運動員離開所導致的消費需求下降相對來說不會很大。只要我們通過舉辦一次成功的奧運會提升北京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奧運會后外國游客的數量應該也不會大幅減少,而國內游客的數量更不會因此而減少。
總之,北京市正發生著三個向度的轉型:從以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為主的轉型;從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向以消費拉動轉型;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創新驅動轉型。北京經濟發展所呈現的這些特點,表明北京經濟發展開始進入重要的戰略轉型期。也就是說,北京經濟已經具備了發達國家的結構性特征,在全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情況下,北京率先進入后工業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方式正向良性轉變。這一長期趨勢不會受到奧運低谷效應的影響。
北京經濟增長的長期依托
《經濟》:北京經濟增長的長期依托來自哪里?
如前所言,服務型經濟已成為北京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引擎,而服務業的增長并不完全是由北京自身經濟所帶來的機會,是面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需求。這一點從北京市服務業的構成可以看到,2006年,北京服務業GDP構成中占比最高的5個行業依次是銀行保險,批發零售,信息技術、計算機和軟件行業,房地產業,交通倉儲郵政和科研,北京這些最具優勢的服務業多是生產性服務業,其增長是建立在全國經濟的需求之上的,北京的經濟發展最充分地根植于全中國經濟的發展之上。
中國龐大的經濟體將會使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起落的影響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即使在2008年以后,北京奧運會的帶動作用仍會持續。奧運會結束后,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可能會出現衰退,但由奧運機遇引發的信息增值服務和體育、旅游、文化、會展等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于北京最具優勢的服務業增長是建立在全國經濟的需求之上,因此北京的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而且波動將會相對較小,北京市的后奧運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增長。 北京在奧運會后也將更好發展,不會出現經濟發展的“拐點”。
此外,隨著奧運的舉辦,北京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明顯提高,北京的經濟增長不僅在依靠自身的積累、投資和消費拉動,還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依靠全世界投資、消費需求的拉動。所以,從這樣一個大背景來看,北京不可能出現奧運低谷效應。
國際上一些城市靠舉辦奧運會出名,之后又被“冷落”,但北京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首都,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經過舉辦奧運會將更顯光輝;奧運之后,將依然閃亮。
北京下一步該怎么做
《經濟》:下一步北京應該怎么做?
梅松:應當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支持。繼續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空間布局,通過加強一些生產性服務業園區的建設,引導服務業在空間上合理分布。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群區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建設等,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合理分布,均衡發展。在加強規劃、土地供應、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政府也提供相應的傾斜性政策和支持。
同時,要著手研究奧運場館賽后科學合理地利用,充分發揮奧運所形成的場館、設施和人才優勢,統籌謀劃奧運資源的深度挖掘、開發和利用。并且合理引導投資,繼續推動重大公共設施建設,盡快全面啟動通州、順義、亦莊重點新城建設。還要保持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改善消費環境,積極引導消費,并大力發展體育、會展、旅游、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點支柱產業。
我們有理由相信,奧運會的舉辦將會使北京城市品牌價值達到最大化,這種城市品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將會使北京迎來新一輪經濟發展周期。
奧運主辦城市成功案例
漢城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為韓國的經濟發展贏取了漂亮的一筆。韓國建筑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分別創造了21億美元、22億美元和13億美元的產值,經濟增長率從漢城奧運會召開前的11.1%、召開當年的10.6%到召開后一年的6.7%。可以說,奧運帶動了一輪經濟景氣,無論是奧運會籌劃階段、舉辦階段還是后奧運階段,對韓國國民經濟都有顯著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