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市委書記余欣榮訪談

在南昌的走訪中,不止一次聽到市政府一些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提到這五年分水嶺一樣的變化,我們想了解這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改變,他們說是思想的開放,而且這種開放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沖擊。小蔡處長說,這種沖擊讓整個人變得很有干勁,盡管現在干工作比以前要累得多。
于是,我們一直等待那個正在給大家“沖擊”的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市委書記余欣榮。但是他并沒有在我們逗留南昌的期間出現,因為余書記正在上海及浙江一帶考察;但這也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今天的南昌在對外開放,尋求區域融合方面的急切步伐。
回到北京后,我們把對南昌的觀感和提問發給了余欣榮書記。
《經濟》:南昌是國內唯一一個同時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經濟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也是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南昌將自己的區域發展定位在哪里?
余欣榮:南昌處在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戰略性交通樞紐位置上,就東部而言,南昌偏西;就西部而言,南昌又偏東。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區域發展定位就是承東啟西、溝通南北?;诖?,南昌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緊密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提出了做好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兩篇文章”,打造“一個基地(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三個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金融中心)、四個南昌(開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諧南昌、誠信創業南昌、生態園林南昌)”的發展戰略定位。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這一戰略為南昌帶來了無限發展生機。
《經濟》:為實現目標區域融合,贏得發展機遇,南昌有哪些具體舉措?
余欣榮:南昌這幾年的發展,始終強調一種精神,就是“大氣開放、誠信圖強”的城市精神;始終強調一次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資本和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帶來的機遇;始終強調一個思路,就是實施大開放主戰略和打造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核心戰略。通過全面抓住這“三個一”,保持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特別是在具體的實踐中,著力處理好“快”與“好”的關系。一直以來,南昌的發展都十分注重強調可持續性,即南昌當前的這種“快”不是一年兩年,而應該更加持久。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是在“好”的基礎上實現“快”。在又好又快發展方面,我們早在四年前就提出了“三句話”,這三句話就是:“快速發展是前提、協調發展是關鍵、持續發展是目的”。沿海的發達城市,走過了一條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作為后發地區,南昌肯定不能走這條老路,所以我們一開始就特別強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也就是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經濟》:在這一過程中,南昌又是如何保持和凸顯自己的個性特征和優勢?
余欣榮:我們一直在思索:今天的南昌究竟是要打造怎樣的一個南昌?我們又將把一個怎樣的南昌帶向未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實踐表明,關鍵是要彰顯城市特色個性的無窮魅力。我們的理念是:南昌不求最大,但求最特;不求最全,但求最優。
生態是南昌的最大特色?!熬G色南昌,花園城市”,南昌是一座山水都城,“半城湖光半城山”,老城區四湖點綴,新城區四湖環繞。可以說,水是南昌一寶:贛江為脈,鄱湖為鄰,內有四湖,外有四湖,水域面積占到了整個市區的近三分之一,為國內大城市一大特色?,F在的南昌,已經下大力氣整治了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每整治一個湖就還老百姓一個公園。而且還充分依托贛江、撫河以及梅嶺,做好“山水文章”,實現了山脈、水脈、人脈、文脈“四脈合一”。
文化是南昌的最大個性。南昌是一座歷史名城。曾經有一位詩人在暢游南昌時說,在這張鐘靈毓秀的地圖上,“每一根線條都是英雄和偉人的足跡,每一個圓點都是才子與文豪的故里。”283處古跡建筑,114位歷史名人。建城2200多年以來,南昌一直是府、州、省、道治所。歷代冠蓋云集,車馬如流,人文薈萃,商賈絡繹,樓臺相望,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謄。近代更因“八一起義”而成為人民軍隊的誕生地、“軍旗升起的地方”。有這么多豐富的文化傳承,這是我們極為寶貴的財富。南昌今后將充分依托這些資源,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南昌的優秀歷史文化,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南昌建設成為文化大市、文化強市。
《經濟》:一座城市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難題,目前南昌的發展瓶頸在哪里?
余欣榮:城市的發展的確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但不管是什么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當前制約南昌發展的瓶頸不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而是細節操作上的水平。通過進入新世紀以來數次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南昌廣大干部在觀念、理念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甚至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也不落后。但是在具體問題的具體操作上還存在差距,特別是在精細做事、高效成事的能力上還不夠。為此,我們提出要全市廣大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樹立“大氣謀事、精細做事、高效成事、嚴格管事”的理念,堅持打基礎、蓄勢能、謀長遠,扎扎實實把事情一項一項做好。
另外我們覺得影響當前發展的主要瓶頸在如何進一步打通金融血脈上。金融是城市經濟的血液,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建設城市,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為了改善南昌的金融環境,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瓶頸,南昌這幾年下大力氣引進各種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從最初的浦發銀行落戶,現在南昌已經構筑了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有浦發、興業等股份制銀行的加入,而且今年還一舉引進了渣打銀行、大新銀行等外資銀行,可以說,南昌發展的金融瓶頸正在得到逐步解決。
《經濟》:在生態城市、旅游城市、工業園區這幾個熱門的城市發展舉措方面,南昌市如何排序,如何統籌?
余欣榮:當然是生態城市、工業園區、旅游城市。生態城市應該是第一位的。南昌最大的優勢在哪里?就在生態。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大力推行“工業園區化、園區生態化、項目規?;?、產業集群化、企業園林化”的發展模式,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重點,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資源成為城市的最大資源,環境品牌成為城市的第一品牌。在發展的理念上,實現了從“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到“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升華。
在統籌生態城市、工業園區、旅游城市發展方面,南昌市委、市政府態度十分明確:經濟建設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原則。為此,南昌把保護生態環境列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依據。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為主線,以提升環境質量、保護群眾身體健康為重點,致力于塑造“生態南昌”的新形象,創造山川秀美、清新宜人的現代家園。特別是面對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大潮,南昌在洞開城門的同時,設置了3條不能碰的“紅線”,即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項目不能引進、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不能引進、嚴重影響安全與群眾健康的項目不能引進,通過選擇性地吸收,保持了快速、協調、持續發展。
《經濟》:您會用哪些指標來衡量南昌的發展和您自己在南昌所做的工作?
余欣榮:南昌的發展就是要真正建成一個人民群眾向往的城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體現的城市,經得起歷史50年、100年檢驗的城市。對于具體衡量這座城市發展的指標,我會選擇經濟指標、生態指標、民生指標三大類。選經濟指標是因為南昌作為欠發達地區,只有發展了,才有實力去解決問題;選生態指標是因為這是南昌最大的財富,我們保護好了甚至建設得更好了,才能讓世世代代的南昌人真正過上舒適的生活;選民生指標因為這是當前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事情,我們的發展不是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而是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發展的成果必須由全體人民共享,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至于我自己在南昌的工作,評判的權力在于南昌人民,我只是一個應試者,480萬人民才是考官,我所做的每一項工作好不好、值不值都是由他們說了算。
《經濟》:您希望未來人們會如何形容南昌這座城市?
余欣榮:“綠色南昌,花園城市”,這是南昌唱響世界的核心品牌,也是南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核心競爭力。我希望未來人們都會記住這樣一個城市:行走在南昌的大街上,你會看到“景在城中”,更會感受到“人在景中”,無論是創業還是居住,南昌都是一個值得選擇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