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技術先進是日本企業的一個總體形象的話,那么環保與節能正在成為日企的一個新形象。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機,讓日本汽車在美國變得非常暢銷,其原因在于日本汽車省油,美國消費者在石油價格不斷提價的情況下,開始有不少人選擇開日本汽車。那時是日本第一次讓美國消費者對他們刮目相看。其后,高超的生產技術讓日本品牌的汽車在美國這樣的大市場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率,從單年度的汽車銷量上看,日本汽車廠商在奪得世界銷售第一以后,在美國壓倒美國汽車廠商,奪取美國銷售第一的日子,也許已并不遙遠。

世界經濟在急劇地變化。有了美國蘋果公司開發出來的iPod,人們不會再廝守磁帶、CD、MD等隨身聽。印度塔塔公司生產的Nano汽車,雖然只有一側門上有反光鏡,但備受世界汽車業矚目。節能正在成為一種新的世界潮流和時尚。
處理已經出現的污染是一種環保,一開始就節能也是一種環保,而且是一種進攻型的環保。如果我們把目光從耐用消費品轉向離我們的生活略微遠一些的產品生產過程,轉向工業、國家政策的話,會發現在這些方面,日本政府、企業像過去他們追求生產技術進步一樣,在環保節能上發奮努力著。
中日聯合聲明對環保做出了規定
從兩年前開始,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個口號:“到2050年以前,削減50%的廢氣排放量。”在2008年7月7日北海道洞爺湖峰會上,日本作為東道主將正式向與會的發達工業國提出這個口號。日本還希望中國合作,對減排提出自己的承諾。
5月6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了日本;7日,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在聲明中專門加入了“共同應對全球性課題”的內容,談到了中日在環境等方面的協調。中日兩國各有各的環保方針,但兩國坐在一起談環境問題時,最終能達成共同的目標。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主要工業生產國向中國轉移生產制造工序的國家,這兩個因素結合到了一起,讓中國成為了排在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廢氣排放國。不過,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內容,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如果按工業先進國的標準減少排放量的話,中國的經濟增長就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這是讓談判變得艱難的主要原因。
從日本的外交日程上看,中日之間如果不在環境方面取得共識,日本將難以在7月7日的峰會上打出本國特色。中日之間艱難地進行談判,最終于4月28日,在連續談了11個小時后,以中方對今年1月福田康夫首相在瑞士達沃斯會議上提出的“按產業分別消減排放量”推進方式表示積極評價而結束。“中國高層重視環境問題,讓談判在最后階段取得一致見解。”日本一位外交官對《經濟》說。
以外交文書的形式規定下來的中日在環保上的合作,讓兩國在具體實施方面有了指針。
日本企業開始在中國推進環保與節能
推行減排,很多企業是把這個任務當成一個重要的商機來對待的。日本企業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環保美譽,這是因為日本企業多年來一直進行相關的技術開發,治理了日本工業發展階段造成的嚴重污染,這個過程不僅沒有給日本企業的發展戴上枷鎖,反而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以后,讓企業實現了相當大的效益,而且今后也能從節能減排上,以花開二度的形式獲取效益。
在節能減排的初期階段,中國企業還沒有太高的積極性,國家政策、政府推進就顯得格外的重要。5月9日,參加完在東京接待胡主席訪日團隨團人員的工作后回到北京的日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長野史,走出北京國際機場后,向《經濟》雜志透露了日本企業在東京迎接代表團,與中國相關機構反復商談節能減排的總體情況。“日本企業非常重視中國的相關政策,胡主席訪日的隨團成員中有不少經濟方面的負責人。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與日本環境大臣鴨下一郎就簽訂了合作實施小城鎮分散型污水處理示范項目的備忘錄。”長野董事長說。
作為日方企業代表之一的長野董事長,從胡主席訪日中多次強調的中國經濟發展重視環境保護中,得到了很大的信心。從2007年開始,日立(中國)與中國國家發改委合作,舉辦了三次環保方面的技術交流會。2007年1月召開的第一屆交流會,主題為“電機系統節能”,中方與會者對日立的節能技術顯示出了極大的興趣,到2007年9月中日兩國政府召開第二次中日節能環保論壇時,日立與云南省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云南——日立鋼鐵化工等行業電機系統節能項目合作協議”,隨后昆明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引進日立生產的變頻器,2008年4月29日開始試運行,到長野董事長從東京回到北京的5月9日,第一批運行數據出來了。
“云南項目的效果如何?”長野董事長在和記者談完胡主席訪日的情況后,隨即問同乘一輛車的該公司公關方面的負責人。“初期測試階段的電力消耗量合計降低26%,比云南省確定的20%節電目標要好出6個百分點。”公關負責人回答說。聽到這些,長野董事長似乎放下心來,但依舊有些不太滿意。“使用日立的技術,應該能有更大的節電效果的。”長野董事長自言自語地說,語氣中帶著很強的自信。本稿發稿前,《經濟》雜志向日立(中國)再次詢問了最新節電情況,總經理川野薰回答采訪說:“我們已經達到了節電30%的水平。”
不久前,在日本資源能源廳,相關的官員對《經濟》雜志記者說:“從國際統計的數字上看,生產同一單位的產品在能源的使用上,中國是日本的8倍。在中國實現節能的潛力非常的大。”日本技術拿到中國來以后,很快就能取得節能效果,大量的日本節能項目拿到中國來,中日雙方具有巨大的合作商機,日本企業非常看好這個機會。
長野史對《經濟》說:“日本在實施全方位的節能概念。工廠生產特別注意節能,排水時進行了處理,不讓污染物進入到排水中。家電是要回收利用的。雖然日本住宅的冷暖主要由住戶自己解決,但越來越多的區域供冷供熱系統也在普及,大多數辦公室實現了節能。”最近越來越多的日本產品在設計階段就加入了循環使用的概念,讓回收變得特別容易。
日企不斷強化其環保節能的形象,這也許是日本企業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保持活力的又一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