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尚無統一標準可循,環境信息可比性較弱,公眾不易 通過相關信息比較以獲知企業環境行為的優劣。本研究以中國規模相對較大的500強企業為 例,對2006年相關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情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網上調研,依據初步建立的企業 環境信息公開度指標體系及分級標準,對調研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嘗試 指出目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較具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201-05
環境信息是人們在環境保護實踐中認識環境和解決環境問題所必需的一種共享資源[1]。環 境信息的需求者包括:政府、環境污染者以及公眾/受害者,三方環境信息掌握的不對稱, 是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的障礙之一。公眾是環境的最大利益相關者,擁有保護環境的最大 動機,因此,公眾參與理應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而知情權是公眾參與的前提和重要基 礎,公眾只有獲取準確的環境信息,才能有效地行使參與權和監督權。所以,公開環境信息 是確保公眾參與的第一步、關鍵一步。
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之一,應響應可持續發展理念,認真履行企業所承擔的環境責 任,積極向社會公開其環境信息[2]。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相對于國家、地區或城市 水平上的 公開,其污染主體更為直接和明確。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不僅可以推動企業環保、在社會公眾 面前樹立企業“綠色”形象,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3];而且能有效落實公眾參與 ,提高公 眾及企業職工的環境意識,吸引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形成參與環保、關注環保的社 會氛圍[4]。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實踐方面,2000年江蘇省提出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制度,將企業 環境行為優劣程度劃分等級后通過新聞媒介向社會公開;2003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發布《關 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 開條例》,出臺了《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辦法》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規定了 政府和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法律責任及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是第一部有關環境信息公開的綜 合性部門規章,其深入開展將有助于改進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實踐中存在的各類問題。
當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還存在缺少統一標準,環境信息可比性較差等較為突出的問 題,公眾不易通過這些格式千差萬別的信息來比較企業環境行為的優劣。本文以中國規模相 對較大的500強企業為例,對2006年相關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情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網上調研 ,初步建立了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度指標體系和分級標準,對調研企業進行了綜合評價,以揭 示目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措施。
1 中國500強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現狀與問題
隨著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一種廉價、快速且便捷的傳播工具,企業發布環境信息和公 眾獲取企業環境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環境信息的普及問題也迎刃而解。本文對2006年中國 500強企業公布于其公司網站上不同內容的環境信息進行調研。首先識別出研究問題,選擇5 00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再從它們的網站上搜集其主動公開的環境信息,最后根據建立的指 標體系分析這些信息,得出研究結論。與許多對較小樣本量進行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選取了 相對較大樣本量的中國500家企業,包括一些世界知名企業在中國的分公司。
1.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在確定本次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研究對象和初步調研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相關指標(表1) 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評價結果以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度指數表示。

1.2 評價結果與分析1.2.1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
本次調研發現,在企業網站上公開一定環境信息的企業僅104家,占總樣本量(50 0)的20.8% 。其中僅73家企業有比較具體的環境信息,占總樣本量的14.6%。公開了環境信息的104家企 業中,僅有10家企業編制了企業環境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公開在年度報告 里的環境信息也有的分散于報告中不同的章節,零散的信息公開給使用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5]。而相當一部分的企業環境信息在其網站上位置不明顯,僅以企業新聞、董事 會報告、 財務報表等分散記錄的形式公開其環境信息。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如諾基亞、摩托羅拉、飛 利浦等,未對其在中國子公司的環境信息進行公開,但其國外總部的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如 環境報告英文版)已做的很好。
我國通過互聯網對外進行環境信息公開的企業總體比例不高,大量企業尚未加入這一行列, 造成環境信息的公開程度不夠,且信息公開水平參差不齊。研究也凸顯了我國尚未形成成熟 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模式,企業對環境信息公開還未形成一個有形的重視,企業環境信息公 開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

1.2.2 環境信息公開內容缺乏完整性
從所有環境信息公開企業所披露的內容情況來看:企業環境信息更新的周期比較長;空洞性 文字說明形式的定性公開遠遠多于實用性的定量公開;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內容不完整,且 行業間可比性較弱。根據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內容各方面的調查結果(表2)具體分析如下:

(1) 公開環境方針和環境目標的企業在同級指標中數量上相對最多,而對環境績效進行披 露的企業略顯不足。盡管ISO14001標準要求企業制訂的環境方針應能為公眾獲取,然而,已 獲得ISO14001認證的企業將環境方針向社會公開的卻不多,有些僅在推廣介紹企業經驗的新 聞報道中展示了環境方針,但社會公眾很難通過這種方式系統地了解企業的環境目標[ 6]。
(2) 通過環境認證的企業遠遠超過發布環境報告的企業,其中有31家企業僅公開其通過了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而沒有任何其它的環境信息,占公開了環境信息企業總數(104 )的29.8%。在環境交流情況中,大多數企業僅對員工培訓、開展了某些社區綠化活動、資助 了某個環境項目的經費等作了簡要說明。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只公開了有利于企業良好的 外部形象的信息,而很少有披露任何消極或自我批評的環境信息。但通過認證只說明企業的 管理符合一定標準,卻無法揭示具體狀況,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流于形式,不能滿足利益相關 人的需要。所以,企業在爭取通過ISO14000認證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信息的披露[7,8]。
(3)企業對職業安全、健康情況有詳細表述的僅8家,占7.7%。說明實施、保持和改進職業 健康安全、使自己確信能符合所聲明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并向外界展示這種符合的企業還 相對較少。
(4)在污染物排放情況方面,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不充分,部分企業僅籠統給出了污染物 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而未對污染物排放達標情況做出說明,且只側重于最后排放總量,較少 考慮生產過程中及產品、副產品的污染情況[3]。
(5)企業對環境改善的努力情況披露甚少。大部分信息僅是事后事實的陳述,對將來擬采 取的環境改善計劃公開很少,且披露此方面信息的幾乎集中于有環境報告的企業。
1.2.3 環境信息公開與其他因素的關系
筆者對本研究所選我國500家企業2006年相關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表明,行業類型、企業所 處區位以及企業規模對企業是否自愿進行環境信息公開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1)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度存在行業差異,制造業企業相對較高。制造業企業中,如黑色 金屬 及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 制品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建筑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食品飲料制造業 ,造紙及紙制品業等行業更傾向于公開環境信息,且公開的詳盡程度明顯高于其他行業;而 服務業企業如銀行、保險、電信等行業,基本未公開其環境信息。
(2)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實踐存在地域分異,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較高。在73家環境信息公開度 較高的企業中,42.5%的企業分布于華北地區,31.5%的企業分布于華東地區。企業位于 北京 、天津和上海的有25家,占34.2%;位于浙江的有9家,占12.3%;位于廣東的有6家,占8. 2% ;位于山東的有6家,占8.2%;位于河北的有5家,占6.8%;位于江蘇的有4家,占5.5 %。總體而言,環境信息公開度較高的企業多分布于發達地區。
(3)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度與企業規模在一定區間內存在相關性。公開了環境信息的企業中, 以下轄多家公司或協作企業、有一個主導產業且同時向其他產業多元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為 主;其主導產業相對于未公開環境信息的企業,在同行業企業中名列前茅;且企業現有總資 產和品牌無形資產、員工人數、綜合實力等均位居中國甚至世界企業前列。

本研究從企業環境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公開模式以及公開內容三方面進行評價,對所調研 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度采用等權處理,各指標均計5分,總分為50分。對企業環境信息進行 分類歸總后,參照建立的分級評價指標體系對各企業逐一打分。圖2表明,在具有較完備企 業環境信息公開資料的73家企業中,規模相對較大的前30家企業的企業規模與環境信息公開 度表現為較為顯著的負相關趨勢,即企業規模越居前,環境信息公開度越高。但在企業規模 相對較小的后43家企業中,企業規模與環境信息公開度關系并不顯著。這表明企業規模與環 境信息公開度的相關性僅在較大規模企業中有所表現。
2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實踐的思考和建議
我國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起步較晚,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很多,結合國外一些先進經驗, 本文提出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逐步改善我國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
(1)政府強制公開與企業自愿公開相結合,以上市企業、跨國企業等為重點。上市企業較普 通企業在各方面具有典型性,應率先推行環境信息公開。可選擇獲得“國家環境友好企業” 稱號、通過ISO14000認證的企業進行試點[9],積累經驗,推廣自愿公開。設立企 業環境信 息公開獎項,鼓勵企業自愿進行環境信息公開。突出重污染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工作,著名 跨國企業要將其在中國的子公司納入環境信息公開范圍。
(2)環境信息公開內容應明確具體,著重于對環境績效公開。即企業的環境目標,業執行環 保法律法規的情況,企業經濟活動產生的環境影響,企業治理污染及采取環保措施的情況[10],環境問題導致的財務影響和企業的環境業績。
(3)可建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網站,在互聯網上搭建企業發布環境信息的統一平臺。加強公 眾參與,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環境意識,鼓勵公眾和投資者尤其是中小股民向企業索取企業環 境信息。另外,可以對其環境信息的讀者作追蹤調查,將得到的反饋意見體現在來年公開的 環境信息中[11]。
(4)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將企業環境行為公開工作列入法律。目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 的外部環境欠成熟,環境影響一般不足以重要到影響企業形象、進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程度 ,企業自愿公開愿望較小。這決定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還主要以外部壓力,即建立健全 法律法規,強制性要求企業對其環境行為進行公開,來約束、控制其環境影響[12] 。
3 結語與討論
當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還存在缺少統一標準,環境信息可比性較差等較為突出的問 題,公眾不易通過這些格式千差萬別的信息來比較企業環境行為的優劣。對2006年中國500 強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情況的調研發現:通過互聯網進行環境信息公開的企業總體比例不高;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內容缺乏完整性;行業類型、企業所處區位以及企業規模對企業是否自愿 進行環境信息公開有較大的影響力。在問題分析基礎上,筆者提出了逐步改善我國企業環境 信息公開工作的建議。本文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定性分級標準,得分容易受到打分者 的主觀影響,有待于建立客觀的評估體系來評價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工作。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作為一種新的環境管理模式,在我國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對中國50 0強企業的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在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相?關法律法 規以及規定和制度需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編輯:劉呈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孟慶堂,鞠美庭,李智.環境信息公開作為有效環境管理模式的探討[J].上 海環境科學,2004,23(4):152~155.[Meng Qingtang,Ju Meiting,Li Zhi.An Approach
to En 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s Effici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attern [J].Shanghai Environment Sciences,2004,23(4):152~155.]
[2]張振華,林逢春.中國企業環境報告的現狀及計較差距[J].世界環 境,2006,(3):70 ~74.[Zhang Zhenhua,Lin Fengchun.The Actuality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 rt in China and Gaps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J].World En vironment,2006,(3):70~74.]
[3]孫振清,張曉群.日本企業減少環境負擔的舉措和啟示[J].中國人 口#8226;資源與環境,2 004,14(5):137~140.[Sun Zhenqing,Zhang Xiaoqun.How Japanese Enterprises
Rele ase Environmental Burden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 t,2004,14(5):137~140.]
[4]許綱熙,王京.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制度在江蘇[J].環境導報, 2003,(16):6~7 .[Xu Gangxi,Wang Jing.Disclosure System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erf ormance Information in Jiangsu [J].Environment Herald,2003,(16):6~7.]
[5]張翠霞.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探討[J].綠色財會,2 006,(7):55.[Z hang Cuixia.Discussion on Disclosure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 Environment 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J] Green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6,(7):5 5.]
[6]郭曉梅.環境管理會計研究——將環境因素納入決策中[M].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 003.[Guo Xiaomei.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Interna lizin 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ecision making [M].Xiamen:Xiamen Universit y Press,2003.]
[7]鐘朝宏,干勝道.日本企業環境報告迅速發展的原因解析[J].亞太 經濟,2006,(3): 56~58.[Zhong Chaohong,Gan Shengdao.Analysis of Cause of Rapid Developmen t of
Japanese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Report [J].AsiaPacific Economic Re view,2006,(3):56~58.]
[8]Jose A,Lee SM.Environmental Reporting of Global Corporations:A C ontent A nalysis based on Website Disclosure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 06,72(4):307~321.
[9]王金南,李娜,曹東.建立中國企業環境報告制度的初步設想[J]. 環境科學研究,200 4,17(4):33~36.[Wang Jinnan,Li Na,Cao Dong.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E nterp rise Environmental Report System in China [J].Research of Environment S ciences,2004,17(4):33~36.]
[10]李摯萍.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J].學術研究,2003,(12):85~89.[Li Zhiping ,Discussion on Disclosure System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 J].Academic Research,2003,(12):85~89.]
[11]王立彥,馮子敏.國際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與管理啟示[J].經濟研究 參考,2001,(29) :32~40.[Wang Liyan,Feng Zimin.Disclosure of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En viron mental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uggestions [J].Review of Economic Re search,2001,(29):32~40.]
[12]羅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形成的研究[A].見:王國清主編.中 國環境科學學會20 06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中卷)[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1444~1 447.[Lu o Ying.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Disclosur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Environm ent Information [A].In:Wang Guoqing.Excellent Papers of 2006 Annual C onferenc 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ddle Volume)[C].Bei 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1444~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