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境績效評價與財務績效評價不同,在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方法和評價目的等 方面均有突出特點。從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等國際組織和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家 發布的相關規范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應遵循生命周期觀、物質與能量守恒觀、環境與財務 雙贏觀、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基本原理。通過對各項環境績效指標在我國國家環境保護 總局近年發布的五個有關文件中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可發現其存在末端治理為主、規制導 向的總體特點,在各項原理的運用上都還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我國既要建設重視環保的市 場競爭環境,也要加強環境績效評價的能力建設。
關鍵詞 環境績效評價;環境績效指標;評價規范;生態效率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216-05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一個管理過程和 工具 ,目的是為管理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制定環境方面的決策提供相關、可靠的信息。“沒有評 價,就沒有管理(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這句管理學中的經典格言既適 用于財務績效,也適用于環境績效,并足可概括績效評價的重要性。環境績效評價是企業環 境管理的基礎,也是環境信息公開的前提。
1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特點
環境績效評價與財務績效評價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總體上還處在發展的早期 階段。
首先,如果將績效評價主體的歷史演進過程分為一元、二元和多元評價主體三個階段[ 1],財務績效評價的主體主要是一元的,而環境績效評價主體是多元的。不同人士可能 出 于不同目的,關注環境績效的不同方面。在具體的評價人員上,由于環境績效評價既是管理 行為,又涉及大量技術問題,需要跨部門的專門團隊合作完成。
其次,對于財務績效評價客體的認識,已比較一致。而準確地表述環境績效評價的客體 ,即環境績效,卻并不容易。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ISO14000系列標準,環境 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 用的要素”;環境績效是“一個組織對其環境因素的管理結果”[2]。這是幾乎無 法完全 列舉的一個概念。實踐中,企業需要自己進行分析,確定自身的環境因素和重大環境因素, 并設計相應的指標。
第三,在評價方法、評價程序和評價標準上,兩種評價十分相似。類似沃爾評分法等, 環境績效評價也可采用加權評分法,盡管有主觀性,但能一目了然。如,Nortel公司、ICI 公司的環境績效指標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dex)[3]。常見的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以及較復雜的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方法、復合評價 模型法等,都可用于環境績效評價。后者顯然只能供專業研究人員采用。此外還有非定量或 半定量的方法,如專家意見法、問卷與訪談法等。但是,這些方法具體如何應用于環境績效 ,還存在爭議。在評價程序上,兩種評價都基本遵循“計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 的循環,或更細致的多個步驟。ISO14031就主要討論評價程序。但財務評價中數據的搜集、 加工、匯總、稽核是基于復式記賬的原理,嚴謹而細致,而環境績效評價則沒有定型的步驟 。在評價標準上,二者都可采用歷史標準、計劃標準、行業標準和競爭標桿(Benchmark) 等。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企業制定的目標。由于信息公開程度的不同,環境績效多采用本 企業的標準,難以利用行業或競爭者的信息。法規性質的排污標準可以成為環境績效評價的 特殊標準,這是財務評價中基本沒有的。
第四,在評價報告上,財務報告對外披露制度化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而環境報 告自1989年才開始出現,迄今不足20年,而且遠未成為主流或慣例。環境業績評價報告應當 遵循與財務報告相似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環境報 告的第三方鑒證(Assurance)或驗證(Verification)具有與財務報告獨立審計一樣的重要作 用,但更加發展不成熟。
最后,明確評價目的是績效評價工作的起點,決定了績效評價的方向和框架。財務績效 的評價目的通常是尋求改進機會,對企業自身有利。但企業實際的環境績效評價目的則未必 如此,它反映并取決于企業在環境方面的意識和態度。在國際上,企業的環境戰略以及相應 的環境績效評價目的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可稱為“對抗型”、“適應型”、“預 見型”。最初,企業不愿承擔環保責任,將其僅看作沒有回報的純支出,即會計上的一種“ 損失”,采取消極、被動甚至抵抗的態度。企業典型的表現是不愿意進行環保設施投資或繳 納排污費,違法排污時有出現。企業并不關心環境績效,很少對其進行評價。在第二階段, 企業接受了環保責任,環境因素成為企業的一項“費用”。企業已有一些試圖將其最小化的 控制措施,并未違規違法,但僅屬于不得已而為之,仍限于短期的視角,采取應付式的態度 。在達到法規要求的最低水平后,企業沒有動力持續改進。企業有時會進行績效評價,但基 本參照法規要求,以遵守法規為核心,由專門技術人員負責,流于片面、單一。第三階段, 環保最終成為一種“投資”。企業在戰略的高度上從長遠眼光看待環境因素,愿意并能夠通 過與環境相關的創新實現新的收益。這一階段,企業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在戰略管理和日 常經營中進行的環境績效評價。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仍處于前兩個階段。
“預見型”評價的目的有兩種。其一,為了計劃、決策、控制、激勵等內部管理而評價 ,發現節約資源成本、降低環境稅費的機會,這與財務績效評價基本相似。但是,將環境績 效與員工或部門的報酬相聯系、為激勵目的進行評價,是最少見的。其二,環境績效評價比 較強調對外報告和溝通的目的。財務績效評價比較嚴格地區分對外與對內報告的目的,對外 報告主要目的是滿足投資者信息需求。而企業將其環保方面的努力及其成果公之于眾,可以 提升企業的綠色形象,培育無形資產。這是所謂的聲譽效應。反過來,環境績效評價有利于 消費者、投資者和普通公眾等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外部評價。環境績效評價對于提升企業和 社會各界的環境意識,也有相當的作用。這與財務報告不同。對外報告的目的要求企業在評 價環境績效時應適當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關心的事項。
2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國際規范評析
環境績效評價的標準化在國際層次表現為全球化,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制定的相關 標準、手冊或指南應運而生。主要有:ISO于1999年發布的ISO14031;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 RI)于2006年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三版)》[4];世界可持續發展企 業理事 會(WBCSD)于2000年發布的《衡量生態效率:報告企績效效指南》[5];聯合國貿 易與發 展會議(UNCTAD)分別于2000、2004年發布的兩項關于生態效率指標的標準[6,7] ; 日本環境省2003年發布的《組織環境績效指標指南(2002年版)》[8];英國的環 境、食 品與農村事務部(DEFRA)2005年發布的《環境關鍵績效指標:英國企業報告指南》 [9]; 加拿大政府的環境與經濟國家圓桌會(NRTEE)2001年發布的《計算生態效率指標:工業手 冊》[10]。這些規范各具特點,各有優劣,尤以GRI的指南最為詳盡、權威而富有 彈性[11]。本文并不打算按常見的研究思路嘗試構建指標體系。因為,出于內部管 理目的的指標是企業自己選擇、設計的。如果出于對外報告標準化的目的,一定需要某種權 威(如政府權力),或得到廣泛的認可(如協調)。但總體上,國外的環境績效評價標準都體現 了下列原理。
一是生命周期觀。評價企業環境因素和潛在影響時,應當覆蓋產品生命全過程,即從搖 籃到墳墓,包括從獲取原材料、生產、使用直至最終處置。因為,環境因素貫穿于企業各種 基本的經營活動中,包括產品設計、采購、制造、營銷與售后服務。相應地,企業的環境管 理和環境績效評價也應當遵循生命周期理念。評價指標不能局限于企業自身對環境的直接影 響,還應向上、下游延伸,考查企業經營活動的間接影響。在技術方法上,ISO發布的ISO14 040系列標準就是專門針對生命周期評價的。
二是物質與能量守恒觀。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 毀滅。這對環境問題的啟示是:物質和能量的供給存在上限;物質生產越多,最終回到環境 中的廢物就越多。這正是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論依據。 因此,環境績效評價中可以采用類似投入產出分析的方法,將減耗與減排相結合,其關系可 簡單表示為:投入(資源)=合意產出(產品或服務)+不合意產出(污染物)。這樣,才能夠提 高資源使用的 效率和效果,走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僅將環境指標局限在污染問題上,容易局 限于“末端治理”,這是不夠的。
三是環境與財務雙贏觀。企業是營利性組織,要求企業放棄財務績效而承擔環保責任的 絕對環保主義只是空中樓閣式的空想。理想的狀況是“雙贏”,即企業的環境績效與財務績 效同時提升,企業與社會同時獲益。而且,已經有大量實證證據和案例研究表明,這是完全 可能的。因此,環境績效評價除了純粹環境方面的單一指標外,還應將其與財務指標相結合 ,構成復合指標。WBCSD于1992年提出的“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是這方面的有力 工具。作為一種管理哲學,生態效率的核心思想是“以少生多”。在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 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 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這正是生態效率的理念。作為一種管理工具 ,生態效率也是一種用于績效評價與報告的指標體系。其基本衡量公式是:生態效率=產品 或服務的價值 / 環境影響[5]。我國常用的排污強度(單位產出的排污量)指標可 視為生態效率的倒數。
四是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環境指標標準化是提高可比性的基本措施,有利于在不同 時期、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企業之間進行比較,從而提高信息使用的價值;有 利于企業對外溝通交流,有利于消費者、投資者在其決策中納入環境因素,有利于公眾參與 和監督企業環境事務。但是,不同企業的環境因素大不相同。這主要取決于企業的業務特點 ,同時也受企業環境行為、政府環境規制等影響。如,造紙業以水污染為主,而冶煉業則以 空氣污染為主。因此,環境績效指標必須符合企業特點,滿足企業自身特殊需要,才能與其 內部管理結合。為了協調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的矛盾,在設計跨行業的指南時通常需要分別 設置通用指標與專用指標。不過,專用指標不一定比通用指標重要。
以上原理中,第一項將評價范圍拓寬至企業之外的上下游,第二、四項分別為時間維度 上的企業內部流程分析和空間維度上的企業之間異同關系的處理確定了理論基礎,第三項則 將技術層面與管理層面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指標設計的原理也是整個環境績效評 價的原理。
3 我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規評析
我國已有一些有關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規。在2002年財政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企業 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訂)》的28個指標中,僅僅在評議指標(即定性指標,占綜合計分的 20%)中有一項“綜合社會貢獻”(該指標占評議指標權重的8%)中,包含了對企業環境績 效的評價。可見,其權重僅占不到1.6%。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近年發布的有關文件有:(1)2 003年5月23日發布《關于開展創建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活動的通知》及其附件2《“國家環境 友好企業”指標解釋》。(2)2003年6月16日發布的《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 的上市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規定》。(3)2003年9月22日發布的《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 開的公告》。(4)2005年11月21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工作的意見》 及作為其附件委托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制定的《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技術指南》。(5)2007年4 月11日發布、自2008年5月1日施行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這是國務院頒布《政府 信息公開條例》后的第一部有關信息公開的部門法規。為了與國際規范對比,本文簡單地統 計了各項指標在以上五個文件中出現的頻數,見表1。
(1)頻數最高(4或5)的指標集中在污 染物排放與制度執行兩類。這說明我國對企業 主動管理、源頭治理和生命周期觀重視不足,存在末端治理、規制導向的特 點。在 我國的污 染排放指標中,貫穿了排污標準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而國外通常是只披露排放量,是否合 規僅作為一種評價標準。在企業主動管理類指標中,最受重視的是環保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 況,體現了末端治理為主的思想。
(2)環保信訪、投訴等社會影響類指標盡管頻數不高,但與國外對比,仍體現了我國 的特色。環境事件、事故是敏感的“雷區”,容易觸發公眾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穩定。法規 制定者或許希望這類指標可以起到“安民”的作用。
(3)在營運績效指標中,國內外對“三廢”類污染排放指標的設計幾乎相同。但是, 國際社會和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溫室氣體(GHG)、破壞臭氧層物質(ODS)兩種氣體排放和企 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于資源消耗,國外也比中國更加重視。這表現在,我國各項規定 均沒有考慮材料消耗。而且,雖然生態效率指標已經得到運用,但只有排污強度,對資源消 耗強度則未應用。
(4)在一些指標計算的細節上,沒有具體操作說明。不同文件中,對相同指標處理也 不完全相同。如,資源消耗指標有時分為能耗與水耗兩方面,有時又作為“企業年度資源消 耗總量”一個單項。顯然,后者不宜于操作。在計算能耗時,哪些能源如何折算為哪種當量 ,也需要非常細致的說明。
以上特點很難說是一種局限還是基于我國特有的現實。其一,既然企業不重視、不進行 主動的環境管理,即使要求評價和公開,也只會無事可評。其二,法規本身必然地受制定者 意圖的影響,規制導向的特點只是說明環保部門試圖通過評價強化各項環境法規、制度或標 準。畢竟,以上法規并不是企業自評所用。其三,中國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還缺乏環境績 效評價的知識和經驗,未設置某些國外通行的指標(如資源消耗強度、GHG排放)或對已設 置的指標在操作細節上考慮不足等,都在情理之中。其四,各國的環境法規中,規制的內容 重點、程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總體上,我國環境規制仍以強制性的命令與控制型為主,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的運用尚剛起步。這必然影響環境績效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4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在我國發展的對策
在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方面,中外差距甚大。這涉及管理、會計、經濟、政治、法律與科 學技術等多個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企業必須把握和適應國際趨勢,學習和運用 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
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應當建設重視環保的市場競爭環境,促使企業提升其環境意識和 戰略,進行全面、綜合的環境績效評價。這包括:在政府行為方面,需要在完善傳統的行政 規制的同時,充分利用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盡量明確環境、生態、資源等方面的產權,調 整資源價格體系,實行環境稅收、排污權交易、環境信息公開、生態補償、延伸生產者責任 (EPR)、綠色公共采購等制度。在社會環境治理方面,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強化消費 者的環境偏好,同時完善環境標志制度,使消費者愿意并能夠以其“貨幣選票”對環境績效 不同的企業實施獎懲;企業之間應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發揮金融業的作用,在銀行借貸、 股票投資、保險等方面融入環保因素,推行社會責任型投資(SRI),使環境友好企業的資 本成本更低。新聞界、教育界、非政府組織等都應有所作為。這些措施為環境績效評價提供 動力,而環境績效評價也是推行這些措施的基礎。
如果說競爭環境建設使企業愿意進行環境管理和環境績效評價的話,那么,同樣重要的是能 力建設,即努力使這種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達到較好的效果。這需要政府環保部門與資 源管理部門、各行業協會、有關中介結構合作,一方面解釋、普及GRI等國際權威規范,另 一方面應考慮中國國情,尤其是中國企業環境管理的落后現狀,制定供企業采用的環境績效 評價的指南。該指南既要科學合理、適當超前并盡量與國際接軌,又應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 性。有些具體困難的處理需要具體研究。如,能源轉換系數、GHG的排放因子等,屬于專門 績效評價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物品”,政府應加緊制定。又如,商業秘密問題、商業 和服務業的環境管理問題、環境績效評價結果的審核驗證問題等,都需要慎重細致的研究。
(編輯:劉呈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共榮,曾峻. 企業績效評價主體的演進及其對績效評價的影響[J]. 會計 研究,2005(4): 65~68.[Chen Gongrong, Zeng Jun. The Evolvement of Subjects o f Corporat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 on[J].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 65~68.]
[2]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14031: 1999 Environ mental management —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Guidelines[R]. 199 9.[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14031: 1999 環境管理—環境績效評價—指南[R].199 9.]
[3]Daryl Ditz and Janet Ranganathan. Measuring up: Towards a Common Framew ork for Track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R]. 1997.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迪茲,蘭甘納旦.合格:走向企業環境績效跟蹤的共同框架[R].1997.世界 資源研究所.]
[4]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 s[R]. 2006.[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R].2006.]
[5]World Business Counci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ing Ec 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 2000.[世 界可持續發展工商委員會.衡量生態效率:呈報企業績效的指導[R].2000.]
[6]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Integratin 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R]. 2000.[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 會.融合企業的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使生態效率指標標準化的方法[R] . 2000.]
[7]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A Manual f 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R]. 2004. [聯合國貿易與 發展委員會. 生態效率指標編制者與用戶手冊[R] . 2004.]
[8]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 ce I ndicators Guideline for Organizations (Fiscal Year 2002 Version) [R]. 2003.[ 環境省(日本).機構的環境績效指標指南(2002財年版)[R]. 2003.]
[9]UK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DEFRA), TRUCOST.
Env ironmental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Reporting Guidelines for UK Business[R] . 2005. Crown.[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TRUCOST公司.環境的關鍵績效指標:英國 企業的呈報指南[R]. 2005.]
[10]Canada National Round Tabl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NR TEE). Calculat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 Workbook for Industry[R]. 2001 . [加拿大環境與經濟國家圓桌會.計算生態效率指標:工業手冊[R]. 2001.]
[11]鐘朝宏,干勝道.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及其《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J]. 社會科學 ,2006(9): 54~58.[Zhong Chaohong, Gan Shengdao.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J]. Social Science, 2006(9): 5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