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的一百多年歷史上,孫道臨并不是演技最出色的那一位,但就整個電影界演員的綜合素質而言,他的成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鳳毛麟角。他的去世對中國電影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孫道臨原名孫以亮,1921年生于北京,1938年進入當時的燕京大學哲學系就讀,此后,來到上海。上世紀40年代開始投身話劇及電影演出,曾參與了《雷雨》、《日出》、《家》、《茶花女》、《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等100多部舞臺劇和影視劇的演出,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1995年,他獲得了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世紀獎。孫道臨還先后導演了《雷雨》、《非常大總統》、《繼母》等影片,2001年,他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
心臟病突發不治,并非老年癡呆
孫道臨的突然離世,讓很多人都沒有心理準備。據上海華東醫院醫務人員介紹,孫道臨是因為心臟病中一種名叫“室顫”的病癥突然去世的。自從2003年參加完明星版話劇《雷雨》的演出之后,孫道臨就再也沒有能力參加任何大型活動了。而且,他并非像外界所傳的那樣“患上了老年癡呆癥”,而是“三叉神經引發身體許多問題,不僅喪失了記憶力,而且只能躺在床上。雖然不會一下子就出現生命危險,但也不可能從床上起來,走出家門去參加社會活動”。而在最近一年多以來,孫道臨已經基本上認不出除夫人王文娟之外的任何人,連上影集團的領導去探望他,他都無法作出反應。
孫道臨病危時,為了讓王文娟趕上見孫老最后一面,醫院方面一面立即通知在大連的王文娟,一面盡可能地延長孫老的生命。可惜的是,孫老心臟停止跳動4個小時后,王文娟才匆匆趕到了病房。下午1點多,滿臉淚水的王文娟幾乎是跑著沖向了重癥監護室。
將孫道臨的遺體送走以后,隔著病房窗戶的玻璃,有記者看到王文娟一直在收拾孫道臨生前病房的桌子,期間,幾次有護士給她送氧氣來吸。大約10分鐘之后,王文娟才在親友的攙扶下走出病房。而走出病房的時候,她只和身邊人說了一句:“我想回家”。
燕京大學高材生 15歲發表短篇小說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長年住在上海的孫道臨,其實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他以扮演“子弟兵”形象聞名,其實是一個酷愛文學的“秀才”;他這個在大學里讀哲學的儒雅之士,抗戰時一度憤然在北平城外當羊倌;他看上去風流倜儻卻直到40來歲才最終完婚……孫道臨能夠伴隨中國電影走到21世紀,其中充滿了奇妙的緣分。
祖籍浙江嘉善的孫道臨,出生地卻是在北京西四的四合院。他出身于書香門第,童年喜歡放風箏。15歲那年,孫道臨就寫成短篇小說《母子倆》,發表于校刊上,故事真實感人、轟動全校。而在燕京大學哲學系期間,他還發表了不少詩篇,其中以《風的預感》最為有名。后來同學黃宗江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一次路遇孫道臨,就悄悄跟蹤了好一陣子,越看越覺得他像劇中男主角,便情不自禁地同他講起了劇情,并力邀他出演。結果“試試看”的孫道臨一舉成功,由此放下哲學書,一頭栽進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幾年后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劇團”,與黃宗江一起開始了從藝生涯。
也正是因為文學功底深厚,他才能夠改編英國小說《呼嘯山莊》、美國劇本《死路》,翻譯美國電影劇本《守望萊茵河》、捷克電影劇本《黎明前的戰斗》。同樣因為對文字的理解精確,他對于朗誦和配音才異常精通;由他朗誦的諸多詩詞,已經成了廣播學院學生們的標準“樣本”。
戲劇演藝天才 一生與《雷雨》相伴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孫道臨就看過曹禺在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的《雷雨》,而他的這一輩子,實在與曹禺這部作品有著太深的瓜葛。年少時演周沖,稍大一些時又演周萍,待到年老,又扮演了周樸園。
在燕京大學讀哲學時,他作為“燕京劇社”的活躍分子,出演了劇中的周沖,黃宗江則演周萍。演出一時轟動校內外,孫道臨甚至收到不少署名“四鳳”的匿名情書。
1984年,老年孫道臨的《雷雨》情結越發濃烈,他把此劇搬上了銀幕,并且自導自演,出演“周樸園”。這次“周樸園”沒有收到情書,卻收到眾多影迷贊揚的來信,曹禺先生本人也對此片作了肯定。
而孫道臨生前最后一次演出,也正是2003年明星版的《雷雨》。曹禺的這部作品,的確是伴隨了他一生。
郎才女貌配奇緣 相濡以沫40年
已是一名成功電影人的孫道臨,年近40都沒有意中人。王文娟是浙江嵊縣人,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傳》、《紅樓夢》、《追魚》是其越劇事業的里程碑。但因為忙于演藝事業,已過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閨中。
同為浙江人的孫道臨特別癡迷越劇,尤其欣賞王文娟的表演。她主演的《紅樓夢》、《追魚》、《西廂》,他每演必看,回回坐在前排,有時看完后還會托人把心得告訴王文娟。至于王文娟當時也是孫道臨的忠實影迷,《早春二月》、《家》、《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影片看了又看,其中最讓她著迷的是《早春二月》里的蕭澗秋。兩人的心思被熱心腸的張瑞芳和黃宗江、黃宗英兄妹倆看在了眼里,一再拜托“賈寶玉”徐玉蘭牽線搭橋,最終促成了這段藝壇佳話。
成婚那年,孫道臨39歲,王文娟35歲,恰逢越劇電影《紅樓夢》拍攝期間。出演“林妹妹”的王文娟只有硬著頭皮去找導演請假完婚,但導演卻讓她拍完主要幾場大戲后再結婚。這樣,他們的婚事直到拍完“黛玉焚稿”之后才辦。當年的婚禮操辦得雖簡單,但絲毫沒影響兩人執手到老。婚后,一對藝術伉儷相親相愛,比翼齊飛。當孫道臨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攝《紅樓夢》被戴上專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時,兩人又相濡以沫共度劫難。
1996年,孫道臨親自為王文娟投拍了10集越劇電視片《孟麗君》。王文娟由衷感謝丈夫為她圓了這個夢。2001年,年逾古稀的孫道臨又出任新編越劇《早春二月》的藝術顧問,再次圓了他的越劇夢。此后孫道臨身體健康每況愈下,2003年在明星版話劇《雷雨》亮相后,就不曾露面過。據上影知情人士告知,孫道臨2004年在打贏侵權案官司后,就因面部三叉神經患病而臥床不起。昔日銀幕上的“蕭澗秋”,僅存的一點記憶力,全獻給了愛妻王文娟。在他最后的時刻,幾乎所有人都不認識了,但是卻能夠認出王文娟。
關于孫道臨的二三事
作為一名出色的電影演員,孫道臨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現在給大家留下的照片中,他的神態永遠那么令人著迷,對于如何做到這一點,孫道臨曾表示要想拍照神態好,記得拍的時候說“茄子”。這一秘訣后來被《大眾電影》披露,所以現在一照相不少人都愛說“茄子”就是這樣來的。
據著名主持人葉惠賢透露,孫道臨從年輕的時候起就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無論走到哪里,都會隨身攜帶一本《新華字典》。每次遇到拿不準的漢字讀音,孫老都會翻開他的字典查看,工作中孫老不讀一個錯字。有時候聽到別人念錯了字,他也會翻開字典,指著正確的讀音給人提醒。
王文娟說:“道臨平時生活還是蠻簡單的,他吃也沒什么要求,給他穿的很舊的,甚至于有時候給他縫補一下,他也會穿的,他平時吃了飯以后,一般都在寫字臺上面看書、看雜志、看報紙,另外他自己一個寫字臺,自己寫點東西劇本……所以一般的事情他不要家里人管的,他都是自己整理,你給他去管一管,他就會覺得給弄亂了。他的衣服,他的文章和資料,不許人家碰,都是要自己整理。他一生都是自理慣了,所以我做妻子的應該是比較舒服的。”
1964年,王文娟生下了女兒,恰逢中國研制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孫道臨為她取名“慶原”。女兒漸漸長大,但夫妻倆卻決定不向孩子透露自己的身份。“慶原高考前原本準備報讀工科,但道臨說,我們只有一個女兒,老是跟我們談不攏也不成,讓她轉文吧,所以臨時幫她改填了英語。高考那幾天慶原緊張得都發燒了,我們的心也跟著七上八下。慶原很爭氣,考取了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后留學德國主修經濟,現在上海通用公司任職。”雖然女兒沒有繼承父母的衣缽,但孫道臨和王文娟絲毫不覺遺憾。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