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塊突變鼻咽癌
在1988年,我發現右側顎下頸部有一個雞蛋那么大的腫塊。當時去醫院就診都說是炎癥,注射了一個星期的青霉素,腫塊沒有消除。外單位的朋友見了還以為我胖了,我覺得既不疼,也沒有流血,加之工作繁忙,也就顧不上那么多了。
到1989年6月,我有一段休假時間。這一回我找了專治淋巴的大夫診斷。他用手摸了一下,當機立斷“強制執行”做活體檢查。外科大夫說,腫塊太大,沒法做。口腔科大夫建議立即住院,先驗血,發現血沉偏高。經耳鼻喉科會診,鼻咽腔里有蠶豆大的腫塊。我這時已經明白自己得了癌癥。活檢結果同我預料的一點不差。醫院又讓我去腫瘤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腫瘤醫院頭頸科主任看了片子對我說:“你患的是鼻咽癌第三期。”
這里說一段重要插曲:我們單位曾經為一些同事做過耳血的測試,看看里面有沒有EB病毒。如果有,則可能犯鼻咽癌。測試的結果有9位同事的耳血中發現這種病毒。于是,得到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的支持,他們每人都喝預防藥。而我的耳血中沒有發現這種病毒,當然也不用吃有關的預防藥。誰知道我卻首先發現鼻咽癌。這使那幾位同事很緊張。不過預防藥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這幾位同事中除一人之外,以后都沒有患鼻咽癌。其實,醫學界至今沒有明確癌癥形成的機理。
化療不奏效
病情確診了,下一步是放射治療。協和醫院放射科大夫先為我拍X光片,確定腫瘤的位置,然后在我臉上劃線。我的臉上像交通圖似的劃了幾條紅線,到室外行走時,人們見了以為我在唱丑角,總用驚奇的眼光看我。
我每天去放射科做放療。治療用一臺電子加速器,我平躺到床上,臉部正對著一塊有機玻璃,上面放幾塊鉛塊,防止射線擴大照射,傷害別處的肌體,再上面是放出射線的探頭。都準備完畢后,醫生退出治療室,只看見探頭上有光亮點,耳朵聽得“嗞、嗞”的聲音。一分鐘左右,光滅了,挪開設備,放療完成。看來很簡單,但大夫囑咐,需要經常驗血,如果白血球下降,就喝一些加冰糖的銀耳湯;如果紅血球下降則喝花生米皮煮的湯;如果發現嘔吐等不適,請提出,采取別的措施。也許我的體質允許,只是喝了幾次銀耳湯,白血球沒有降到4000以下。
一天,妻子問,你剃頭啦?怎么衣服上有頭發渣?我摸了右后腦勺。哇!果然頭發順手而落。大夫說這是放療帶來的副作用,果然,這還是小事。放射線的焦點對著鼻咽腔,這里總是紅彤彤的,血管膨脹。一次打起噴嚏,鮮血立刻從鼻孔不斷流出。好在護士長當機立斷,馬上拿來麻黃素,涂在鼻咽腔的創口上,血馬上制住了。我的味覺也變異,喝鹽水感覺是甜的;喝銀耳湯、西瓜汁覺得酸苦。唾液腺也被破壞,至今我還離不開水。還有眼底出現血管瘤。最主要還是進食困難,總是卡在喉嚨口咽不下去。從此我只能吃帶湯水的主食,吞咽下去。最讓我感到煩惱的是,牙齒開始疏松。開始也是沒有感覺,不知怎么的吃飯時一顆牙掉了,過不多天,接著又是一顆,直到第二次手術時,成了真正的“無齒之徒”。
我在病房里照常看報、讀書,有時還同護士聊天。負擔最重的是父母和妻子。父母都已是古稀高齡了,但愛子心切,母親時常把青菜或肉剁細做菜,有時還做銀耳湯或西瓜汁,由父親送到醫院。
兩次大手術
經歷近一個月,放射劑量達到了頂點,可“敵人”還是沒有被“徹底消滅”。無奈轉到腫瘤醫院,頭頸科的主任決定做手術。由他親自操刀,從口腔里打洞進入鼻咽腔,切除病灶。這與一般的鼻咽癌手術不一樣,不用翻開鼻子,不過難度更大。經過幾天的休息,輸液解除、創口拆線,順利地出院了。
回家之后,麻煩事可多了。特別是鼻子剛做手術,里面時常有分泌物,也就是日常稱的鼻涕,怎么讓它出來?因為鼻咽腔還紅腫著,會引來鼻咽腔出血。只能按照醫生的囑咐,用稀鹽水沖洗。每天自己燒一鍋鹽水,晾涼灌進瓶中。然后,聯上帶木制葫蘆頭的膠皮管,倒著吊起來。把葫蘆頭塞進鼻孔,張開嘴,鹽水帶著鼻涕和鼻屎一起從嘴里流出來。開初還有點惡心,后來習慣了,倒覺得很痛快。就這樣,自己給自己護理,差不多有兩三年。當然,進食是每天煮面或熬粥,加上菜末或肉末。這樣一天生活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可是好景不長。到1991年一次看電視,漫不經心地把手在脖子上摸了一下,又發現脖頸上有腫塊。同以往一樣,既不疼,也不流血。我趕緊去醫院檢查,經過研究,大夫們決定做頸部淋巴大清掃。
手術后,大夫為我切除了9個淋巴結,有3個發現有癌細胞。等我醒來,氣管切開,插進的是一根不銹鋼制作的喉管,通過它進行呼吸。它在聲帶的下部,所以不能發音。如果想說話,必須用手指按住其出口。這倒沒有什么。大麻煩在于氣管里的痰液必須用呼吸器吸。那時還不興請護工,幸有家人、同事看護,肺部沒有感染。
這條命又一次被保住了。但帶來的后果是頭頸不能向后轉,從此我不能騎自行車,連向后看也不方便。過了幾天,大夫把不銹鋼氣管也拔掉了。喉頭只貼一塊紗布,慢慢地自己愈合長好了。從此我可以恢復與人的語言交流了。我穩妥地度過5年,達到國際醫學公認的五年存活率標準,之后,我沒有做化療、也沒有吃治癌的藥,至今還正常地活著,已經18年啦!
自我保健小訣竅
我遇到癌癥曾反復考慮過三個方面的問題:治病首先是依靠正規的醫生。現代醫學分科日見細致,作為病人需要了解,切忌病篤亂投醫。有針對性地找醫生,治愈病情便快一些。其次是營養問題。有病人除了吃藥之外,需要補充一定的營養,以增強體力,提高對疾病的抗衡能力。這時不一定靠什么營養品,僅每天有足夠的有針對性的飲食也就滿足了。最關鍵的是精神上的放松和自我鍛煉。得癌癥,我并不怕,人活在世上,得病是難免的,就怕不能放松,老是顧慮重重,精神萎靡不振,不僅無力抗病,而且不能長壽。
為了抗病,還需要鍛煉。這主要的是堅持不懈,常練不怠。因為活動可以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我在住醫院時,向同病房的病友學習了打太極拳。回家后還堅持了大約有十來年。以后,我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編制多種活動,作為每天的鍛煉項目。比如,唾液腺被破壞,缺少口水,難以吞咽。我每天早晚揉自己的腮幫子,使其復原。現在,只要含一點潤喉糖就夠了。再如,進入老年血壓升高,但睡覺時會降低,早上醒來覺得渾身乏力。于是,我的晨練在床上做。先是伸臂膀,接著做20下仰臥起坐,再是坐在床上前后左右轉脖子各100次,最后兩手撓頭皮100下。這樣下床很舒服,眼睛睜開了,走步有勁了。到晚上上床前,還有另一種活動方式,比如,甩甩膀子、打太極拳云手等,有利于安穩地睡覺。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