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保定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地域特點
【摘要】保定地區處于太行山東麓,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南北系統兩種文化的交匯與對峙地帶,文化區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史前北方與中原兩大文化區系之間關系的關鍵地區。眾多的考古發現建立了該區域史前文化的編年系統,顯示了其發展進程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從而成為太行山以東地區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小區。
一、史前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
考古學意義上的保定地區比現行的保定市行政區劃的范圍略大一些,其地理位置大致在拒馬河與滹沱河—子牙河之間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的地貌形態大致可分為三個單元:一是起伏的西部太行山地,海拔500~1000米,個別高山超過2000米;二是較平的中部山前平原,海拔50~100米;三是低平的東部沖積平原,海拔10~50米,局部地區低于 10米。據研究,晚更新世以來,尤其是全新世中期,今白洋淀地區未見大型的湖相沉積,而有統一水面并具固定形態的白洋淀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結果。亦即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洋淀流域地區的古地理環境主要是河流沉積的淺平積水洼地,時淤時涸,湖泊游移不定[1]。此種豐富復雜而多淺水域的古地理環境,是孕育史前文化的良好土壤。

古氣候變遷是古文化發展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保定地區早全新世時期(前10000~前6000年)為冷干氣候,中全新世(前6000~前1000年)為暖濕氣候,晚全新世(前1000年)以來為溫涼偏干氣候。氣候的溫濕變化制約和促進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從而影響著人類所使用的文化的面貌。
多樣化優越的自然環境使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丘陵山地有著豐富的陸生動植物資源,而多水的平原地區還存在著繁多的水生動植物,此必將對人類食物獲取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保定地區處于太行山東麓,北望燕山,南通中原,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南北系統兩種文化的交匯與對峙地帶,文化區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史前北方與中原兩大文化區系之間關系的關鍵地區。
二、史前考古工作的回顧
保定地區史前考古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4年,曲陽釣魚臺發現了出土彩陶的古文化遺址,后被河北的考古工作者稱為仰韶文化“釣魚臺類型”[2]。同年,安新留村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3]。
1981年,容城上坡遺址的發掘,首次在冀南河流域以外的地區發現了類似磁山文化的遺存,為研究磁山文化的分布區域提供了重要信息[4]。
1982年,容城午方遺址的發掘,發現了與大司空類型相似的文化遺存,又因其地域特點較為明顯,被稱為“午方類型”[5]。
1985年,拒馬河考古隊在易縣、淶水兩縣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6]。在易縣北福地遺址和淶水炭山遺址發現了以釜和支腳為代表的早于后岡一期文化的遺存,其中北福地遺址還發現了以盂和支腳為代表的類似磁山文化的遺存。
1986~1987年,安新留村和梁莊兩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緊鄰白洋淀水域的古文化遺址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7]。同時發掘的徐水南莊頭遺址發現了萬年以前含有陶器的新石器遺存,這是我國北方地區首次發現地層清楚、年代最早的有陶新石器遺存[8]。1992年,滿城曹仙洞又發現了可能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9]。
1987年,淶水北封村遺址的發掘,發現了龍山時代遺存[10]。此后不久,1989~1990年發掘的任邱啞叭莊遺址是冀中地區第一次大規模發掘的龍山時代遺址,發現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龍山時代遺存[11]。
1988年,淶水縣北邊橋遺址發現了距今約2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12]。
1997年,發掘了曲陽釣魚臺、安新留村、容城午方和東牛、徐水南莊頭、易縣北福地等六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獲得了重要成果,為研究白洋淀流域史前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2003~2004年,易縣北福地遺址的正式大規模發掘,搞清了長期以來所謂的“甲類”和“乙類”兩種新石器文化遺存的關系,并發現了祭祀場,出土了大量陶面具等重要文化遺物[13]。
隨著保定地區考古發現的不斷豐富,其史前文化研究也收獲頗豐。張忠培先生勾畫了這一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序列:磁山文化—前后岡一期文化—后岡一期文化—廟底溝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岡二期文化遺存,并重點對后岡一期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14]。陳冰白對大司空文化遺存進行了分析,認為午方遺址不屬于大司空文化[15]。金家廣、徐浩生對南莊頭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進行了討論[16],這一重要發現同時也引起了考古界的廣泛關注[17]。早在1992年,我們根據當時北福地等遺址的發現,提出了北福地文化的命名,認為以夾砂紅褐陶釜與支腳為特征的北福地文化,是一支略晚于磁山文化階段而早于仰韶時代的考古學文化[18]。2003~2004年北福地遺址大規模發掘后,根據新的發現,我們提出了北福地一期文化和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分別命名,將原來命名的北福地文化調整為北福地二期文化[19]。至于釣魚臺等遺址所發現的類似廟底溝類型彩陶的遺存,我們視為廟底溝類型彩陶向太行山以東地區傳播的結果[20]。

三、史前文化的發展編年
1、舊石器時代遺存
1984年發現的北邊橋遺址位于太行山深處,這是迄今為止保定地區唯一較為明確并進行過考古工作的舊石器時代遺址。1988年進行了小規模發掘。文化遺存埋藏在距地表2米以下的更新世晚期的馬蘭黃土層中。出土遺物有古人類化石和動物骨骼、石制品等。古人類化石包括頭蓋骨、下頜骨、牙齒、肋骨和肢骨等,屬晚期智人。動物骨骼有鹿類和鼠類等。石制品包括石料、石核和打制石片等。根據地層及出土遺物分析,遺址年代約距今2萬年左右,與周口店山頂洞人的年代大致相當。
2、新石器時代早期早段遺存
南莊頭遺址位于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地區,是目前北方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有陶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年代測定為公元前8000年以前。發現遺跡有灰溝和草木灰堆積,遺物有陶器殘片、石磨盤、石磨棒、骨角器和大量動物遺骨等。陶器均為夾砂陶,顏色不純,灰色或褐色,質地疏松,火候低;器表除素面外,紋飾有繩紋、堆紋和刻劃紋;可辨器形有直口或微折沿的罐類。南莊頭遺址年代早,其文化內涵對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生存方式、陶器起源以及當時的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遺存
以北福地一期、上坡遺址為代表,被稱之為北福地一期文化。發現遺跡有房址、祭祀場、灰坑,遺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分打制和磨制兩種,器類有斧、鏟、 耜、鐮、帶坑窩石器、無足石磨盤等。陶器均為夾砂夾云母陶,顏色不純,紅褐色或灰褐色;器表多飾有紋飾,常見的是壓印或刻劃的幾何形紋飾;器形主要是各種形式的直腹盆和支腳。北福地一期文化與磁山文化有一些相似之處,時代亦應大致相當(圖一)。
4、前仰韶時代遺存
即北福地二期文化。主要遺址有淶水炭山、徐水文村、安新留村下層以及北京房山鎮江營一期遺存[21]等。發現遺跡有房址、灰坑等,遺物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次為泥質紅陶;器表以素面為大宗,有少量的刷抹狀細線紋、指甲紋和弦紋等;泥質陶中常見紅頂式陶器;器類以釜和支腳最具典型性,其次有缽、壺、盆、罐等。陶器群特征和鎮江營等遺址的地層關系均證明,北福地二期文化早于仰韶時代的后岡一期文化,屬于前仰韶時代文化遺存(圖二)。
5、仰韶時代早期遺存
目前發現較少,主要在留村遺址上層有少量發現。陶器以泥質紅陶和灰陶為主,次為夾砂紅褐陶,器表多為素面,器形主要有缽、盆、壺、罐、鼎等。與后岡一期文化較為相似,時代也應大致相當(圖三)。
6、仰韶時代中期遺存
目前發現很少,唯在曲陽釣魚臺和任邱三各莊有所發現。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次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紅陶。存在相當多數量的彩陶。器形主要有缽、盆、罐、壺等。彩陶多為泥質紅陶,彩色以黑彩為主,兼用棕、紅彩,圖案主要是弧形三角、圓點、弧線、半月形等,也有少量的方格和帶狀紋。其特征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非常相近,時代應基本同時(圖四)。

7、仰韶時代晚期遺存
以午方遺址為代表,同類遺存還見于容城東牛等遺址。發現遺跡有灰坑,遺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另有少量泥質灰陶;器表以素面為大宗,紋飾有刮條紋、細繩紋等;存在少量彩陶,主要見于泥質紅陶或灰陶的缽類器形上,彩色以紅色為主,圖案常見條帶紋、三角形紋、網紋和斜條紋等;器形主要為平底器,有罐、盆、缽、碗、壺等。另外還發現大量陶環,斷面多作圓形。陶器群與大司空類型文化相似,年代大體相當(圖五)。
8、龍山時代遺存
以啞叭莊遺址為代表,同類遺存還發現于北封村遺址。發現遺跡有灰坑和甕棺葬,遺物有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質陶較多,夾砂陶次之,還有一定數量的夾蚌陶;陶色以灰色為主,次為褐色和黑色;器表多飾有紋飾,以繩紋居多,其中又以弦紋加繩紋最多,籃紋和方格紋次之;器形以各式的甕罐類平底器為主,主要有大口甕、小口甕、深腹罐、子口缸、圈足盤、平底盆、大器蓋、和鬲等;流行雞冠耳和橫耳。陶器群與冀南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存有不少相似之處,時代亦大體一致(圖六)。
上述8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遺存代表了保定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8個階段。這一編年體系基本上是連續的,其間的缺環和薄弱環節有待于今后考古工作的彌補。
四、文化譜系探索和地域特點
舊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探索還有待于今后更多的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早段的南莊頭遺存,目前無論是在橫向分布上,還是在縱向聯系上,都還是個比較孤立的代表。
以陶直腹盆和支腳為特征的上坡一期遺存發現后,有人將其歸入磁山文化系統。事實上,兩者雖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上坡陶器群器形單一,除直腹盆(類似磁山的盂)和支腳外,未發現其他種類的陶器,即使考慮到因發掘面積的限制等因素,也至少說明上坡陶器群中直腹盆和支腳占絕對優勢。而磁山文化陶器群除盂和支腳外,還大量存在罐、壺、三足缽等器形。 其次,兩者相似的器形直腹盆、盂和支腳,在形制特征及紋飾風格上存在著差異。磁山的盂除素面外,器物飾紋多為繩紋,次為篦紋、附加堆紋、劃紋等,而上坡的直腹盆均飾有刻劃或壓印的幾何形紋飾,未見繩紋。 第三,陶器群以外的主要文化內涵石磨盤也存在較大區別,上坡的磨盤無足,形制也不太規整,不見磁山的三足或四足式磨盤。這些差異或因地域,或因時間,其基本上構成了可視上坡一期遺存為一相對獨立的文化類型的條件,其年代與磁山文化大致相當。北福地遺址大面積的發掘,再次證實了上述三點分析的正確性,北福地一期文化與磁山文化是大約同時代、一北一南分布于太行山東麓地區的兩支新石器文化。
北福地二期文化是一支以釜和支腳為特征的文化遺存,它與北福地一期文化有著較大的區別,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淵源關系,目前的資料還難于說明。比較明確的是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去向:無論是地層關系還是陶器群演變軌跡,都表明北福地二期文化是后岡一期文化的直接前身。兩者的陶器群均以釜或釜形鼎、紅頂缽、罐、壺、盆等為主要器形。從北福地二期到后岡一期,由釜與支腳相配演變到釜形三足鼎,紅頂缽由敞口淺腹發展到斂口或直口深腹,彩陶從無到有等等,尤其是釜和缽兩種主要器形發展脈絡清晰,演變軌跡明了,把兩種文化有機聯系起來,成為一支釜(鼎)缽系統文化。因此,以留村上層為代表的后岡一期文化遺存應是北福地二期文化發展的結果。
以釣魚臺遺址為代表的釣魚臺類型遺存,與后岡一期文化之間難以看到明顯直接的聯系。因此,釣魚臺類型可能是仰韶文化向太行山以東地區發展的一個地域結果。
以午方遺址為代表的午方類型遺存,應該是在吸取了釣魚臺類型的一些因素后發展起來的。其與冀南兩地區的大司空類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的區別也較為明顯: 午方類型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而大司空類型的陶器以灰陶居多; 午方類型紋飾主要有刮條紋、細繩紋等,而大司空類型紋飾以籃紋占大宗;午方類型器形中常見有筒形罐,而大司空類型則不見此類器形; 午方類型彩陶多見于缽類,而大司空類型彩陶除見于缽類外,還有深腹罐等。這些差異反映了午方類型的地域特色,它應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類型。
以啞叭莊遺址為代表的龍山時代遺存,與冀南地區的龍山遺存基本相似,都是一種以平底器的甕罐類陶器為特征的龍山文化,應同屬華北平原龍山文化系統[22]。但是,啞叭莊龍山遺存還同時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陶器的紋飾以繩紋占大宗,其中又以弦紋加繩紋最具特點,器形中存在較多的大口甕、大子口缸等,流行雞冠耳和橫耳,這些特征是啞叭莊龍山遺存冀中地區的地域表現。
保定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除表現出上述鮮明的地域特色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包含著許多北方地區文化遺存的因素:
1、北福地一期文化陶直腹盆表面所飾的刻劃和壓印的幾何形紋飾,與燕山南北地區同期遺存——興隆洼文化的陶器紋飾有相似之處;
2、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口沿下帶凹弦紋的缽等,與北方地區的趙寶溝文化有相同之處;
3、午方類型彩陶中有一些陶器與小河沿文化的彩陶非常相似。
保定地區史前文化所有的這些表現,構成了這一地區古文化內涵的鮮明自身特征,從而成為太行山以東地區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小區。
————————
[1]朱宣清、弓冉等:《白洋淀環境演變及預測》,西安地圖出版社,1994年。
[2] a.趙印堂等:《曲陽縣附近新發現的古文化遺址》,《考古通訊》1955年1期; b.鄭紹宗:《有關河北長城區域原始文化類型的討論》,《考古》1962年12期; c. 唐云明:《試談有關河北仰韶文化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64年9期。
[3]孫德海:《河北安新縣留村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6期。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容城縣上坡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7期。
[5]a.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縣午方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考古學集刊》第5輯; b. 文啟明:《午方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和認識》,《考古學集刊》第5輯。
[6]拒馬河考古隊:《河北易縣淶水古遺址試掘報告》,《考古學報》1988年4期。
[7]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安新縣梁莊、留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90年6期。
[8]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等:《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92年11期。
[9]《滿城縣發現古人類遺址》,《北京日報》1992年2月27日。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淶水北封村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92年10期。
[1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任邱市啞叭莊遺址發掘報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2]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淶水縣北邊橋古人類化石》,《中國考古學年鑒》1989年。
[13]段宏振:《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遺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
[14]a.張忠培:《河北考古學研究與展望》,《文物春秋》1991年2期; b.張忠培、喬梁:《后岡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學報》1992年3期。
[15]陳冰白:《略論“大司空類型”》,載《青果集》,知識出版社,1993年。
[16]金家廣、徐浩生:《淺議徐水南莊頭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考古》1992年11期。
[17]任式楠:《公元前5000年前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幾項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l期。
[18]段宏振:《太行山東麓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認識》,《文物春秋》1992年3期。
[19]段宏振、張渭蓮:《北福地與磁山——約公元前6000~前5000年黃河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的格局》,《文物》2006年9期。
[20]段宏振:《試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傳播》,《文物春秋》1991年1期。
[2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拒馬河流域考古調查》,《考古》1989年3期。
[22]段宏振:《試論華北平原龍山時代文化》,載《河北省考古文集》,東方出版社,1998年。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