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豐寧;早期墓葬;山戎;石棺墓
【摘 要】豐寧縣境內的早期墓葬以土坑墓和石棺墓為主,從其葬制、葬具及隨葬器物分析,應為山戎文化的遺存。本文就歷次文物普查中搶救性發掘的早期墓葬資料,分別對皮匠溝、牛圈子梁、火焰駒梁、東溝道下、四、五道溝門等墓群的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做了綜合性整理與介紹。
豐寧滿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北部,東瀕隆化,南接北京、灤平,西鄰赤城、沽源,北與內蒙古多倫為鄰。全縣總面積8765平方公里,海拔330~2100米。豐寧地處燕山北麓和內蒙古高原南緣,分為冀北山地、接壩地區和壩上高原三個地形區,其中壩上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5。灤河、潮河、湯河、牛河、天河等5條水系均發源于此,并從縣境通過。據考古資料證實,5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曾先后有肅慎、山戎、東胡、匈奴、烏桓、厙莫奚、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民族在此交替演變,共同開發。

自1957年以來,文物工作者先后在豐寧境內進行了四次文物普查,共查出早期墓葬50余處(圖一;詳見附表)。這些墓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分布于沿潮河、灤河、牛河兩岸黃土臺地的山麓下。豐寧境內的早期墓葬以土坑墓、石棺墓為主。石棺墓,當地人稱“石匣子”、“石板墓”、“石箱墓”、“石蓋墓”等,又分為石棺內有木棺和無木棺兩種。這種石棺墓群大多分布于偏僻的山溝坡地的山麓處,因多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大量的石棺暴露于野,并遭人為破壞。土坑墓大部分都埋葬很深,有木棺,保存比較完好。本文對在歷次文物普查中搶救性發掘的幾處早期墓葬進行綜合性的歸納整理,以供專家、學者研究。
一、 皮匠溝墓群
墓群位于土城鎮豪村溝門村西南1公里北大山東面的扇形黃土臺地上。北大山是這一帶的制高點,從這里可以遠眺15公里外的豪村壩,壩上為內蒙古高原的東部邊緣。在北大山東面有大半截梁、小半截梁、老爺廟梁、二道溝梁,是一個斷續的大型臺地,各梁之間有溝壑相隔,南邊為潮河水系。石棺墓就分布在這些溝梁的中間,形成四個大的墓群。
(一)墓群分布
大、小半截梁墓群位于山梁東側,分布較密集,各成前后錯列,一般間距在3米左右。由于常年雨水沖刷,一部分石棺頂露于地面。初步估計,墓葬數量可能在百座以上。
二道溝梁石棺墓群在皮匠溝南大山扇形臺地上的二道梁南坡上,一般墓頂距地表50厘米左右,分布較密,每墓間距3~5米左右,初步估計尚存30~50座。二道溝梁東坡是一個較大的臺地,越過臺地即為潮河,當地稱之曰烙糕地,這里有一處石棺墓群和屬于同一時期的遺址,出土有夾砂粗紅陶鬲、罐、盆等殘片。
老爺廟梁石棺墓群位于北大山東面的鞍狀凹地附近,其分布情形與大、小半截梁石棺墓群近似,唯數量較少。
(二)墓葬形制
皮匠溝石棺墓群各墓皆作東西向,用不規則的石板立砌成四壁,底部以石板平鋪,頂部用石板覆蓋成長方形。清理的一座墓長2.2米,寬0.8米,深0.7米,石棺墓內有清晰的木棺板灰痕跡,內葬人骨一具,仰身葬式,頭東腳西。
(三)隨葬器物
從這些石棺墓中出土的器物有小銅刀、銅短劍、銅泡、環、穿孔貝等。
青銅短劍首為雙連環式,中一小穿。扁莖,上飾對稱鋸齒紋。劍格作蝶翼形,上刻鋸齒紋。劍葉作雙側曲刃式,從部較薄,收剎成刃。刃部作兩度彎曲,束腰,柱狀脊,刃圓緩內收,使劍體成琵琶狀,與東北地區流行的曲刃劍相似,鋒殘。存長31.3厘米,刃存長21厘米,格長1.5厘米、寬4.6厘米,柄長8.8厘米(圖二,1)。
狼首格短劍扁莖,劍格由兩個相背的狼首組成。刃平直,中起單脊。存長16厘米,刃長12.8厘米,格長1.2厘米、寬3.8厘米,柄存長2厘米(圖二,2)。
二、牛圈子梁墓群
墓群位于土城鎮西北約2.5公里處的白樺溝北溝,當地俗稱牛圈子溝,兩側山坡稱為牛圈子梁。墓區面積約36000平方米,石棺墓分布于低緩的黃土包和朝陽的慢坡臺地上,墓向多依山勢而定,南北向較多。墓區西北有高山環抱,東南為低緩的慢坡黃土梁,正南面為彎曲的窄溝山澗,沿溪旁向南1.5公里出溝便是潮河支流故道,河由西向東注入潮河主流。

(一)墓葬形制
牛圈子梁墓群的石棺墓為土墓壙,石棺用當地石板片略加工后砌成,結構較簡單。石棺是由厚10~12厘米的石板在墓壙的四壁豎砌一周,棺底用不規則形石塊平鋪一層,頂部為條形石板塊覆蓋。石棺呈長方形匣狀,長短不一,一般以死者身高而定,棺內僅能容身。調查中為探明此類墓葬的具體結構及內涵,特對已被破壞的一座進行了清理。石棺南北向,棺內長1.55米,寬0.31米,深0.35米,石板塊厚0.12米。為單人葬,仰身直肢,頭部右上角處隨葬1個紅陶缽,內盛1件狗頭骨。死者胸部周圍有零星的貝幣、骨珠,頭部東側發現1件殘銅耳環,小腿部的填土中發現陶紡輪1件(圖三)。
(二)隨葬器物
共發現隨葬品11件,分別敘述如下:
紅陶缽1件。夾蚌紅陶,質地松散,斂口,圓唇,鼓腹,小平底,素面,器表壓磨??趶?2厘米,通高6.2厘米(圖二,3)。
陶紡輪 1件。泥質灰陶,略成算珠狀,底部飾有窩點紋兩周。腰間最大直徑4.2厘米,穿孔直徑0.8厘米,厚3.3厘米(圖二,4)。
貝幣 4枚。保存較好,長2.3厘米,寬1.7厘米(圖二,5)。
骨管 3段。系用骨料加工而成。骨管長短不一,管粗0.4厘米(圖二,6)。
狗頭骨 1件。此頭骨無下頜骨及牙齒,殘長14厘米,頭骨最大徑寬12厘米。按比例推斷應為一幼犬頭骨。
三、火焰駒梁墓葬
位于鳳山鎮鳳山村東南火焰駒梁西北角的黃土臺地上。由于常年取土,在斷崖的塌方中發現了一座墓葬,因時值雨季,墓室坍塌,隨葬品位置已變動,但未受重大破壞。
(一)墓葬形制
墓葬為土坑豎穴,用石板砌筑墓室和鋪底。墓中僅存一顆人頭骨和部分肢骨,尚有部分馬牙。
(二)隨葬器物
1、銅器
蓋豆1件。鼓腹圈足,豆柄粗矮,腹飾一對環耳,蓋作覆碗狀,圓捉手。豆蓋捉手上面與圈足均飾蟠虺紋,底圈足的兩蟠虺紋中間飾道一弦紋;器腹飾以云雷紋為地的菱形乳釘紋和三角紋為地的垂葉乳釘紋,在兩種紋飾之間各飾一道弦紋;豆柄與腹底相接處飾一周以云雷紋為地的垂葉紋。高23.1厘米,最大腹徑18.5厘米,口徑17.5厘米,腹深7.9厘米,豆蓋腹深5.3厘米,圈足底徑7.5厘米,柄高7.4厘米,腹壁厚約0.25厘米(圖二,7)。
車 1件。折沿,身前端飾凸起的斜三角云紋,身飾以麻點紋為地的蟠虺紋。長方形孔,上穿轄,轄首飾獸面紋。長5.5厘米,最大孔徑8.1厘米,轄長7.9厘米,壁厚0.7厘米(圖二,8)。
劍 1件。劍莖扁圓,大部殘斷,僅殘留3厘米。劍身已斷,刃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長32.5厘米,寬4.1厘米,縱寬2厘米,菱形護手寬5.5厘米。
削刀 1件。環首弓背,弧刃方柄。長19厘米,寬1.8厘米(圖二,9)。
錛 1件。銎口周緣有凸起方棱,兩側有釘孔。長12.1厘米,刃寬3.4厘米。
鏃 14枚。其中實鋌兩翼2枚,有短鋌。三翼鏃12枚,分三式:
Ⅰ式 3枚,三棱,棱間有血槽,短鋌,橫截面近等邊三角形,長3.7厘米。
Ⅱ式 1枚,有銎,無后鋒。
Ⅲ式 8枚,有銎,翼鋒較高,后鋒銳利,長5.4厘米。
笄 1件。笄端中間有一長4.5厘米的凹槽,殘長7.5厘米。
銅泡 2枚。有鼻,其中一枚已殘。直徑1.6厘米。
2、骨器
骨鏃3件。均殘毀,其中1件保存較好,三棱形箭鋒。
3、石器
玉石飾15枚。有長方形與正方形兩種,鏤空對鉆,飾面磨制光滑,石質堅硬。大小不等,最大者長2.9厘米,小者長0.6厘米。
另有一半月形金片,被毀壞。

四、 東溝道下墓群
1990年4月,河北省文物局進行全省重點文物復查工作中,在豐寧土城鎮東窯村東溝道下調查時,發現人為破壞古代墓葬嚴重,文物復查組搶救發掘了其中一座暴露在外的石板墓。
(一)墓葬形制
石板墓群位于土城鎮東窯村東2公里,地勢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的高山山麓處,當地俗稱東溝道下的陰坡臺地上。墓群面積約2500平方米,背靠山峰,潮河在墓葬群西側由北向南流過。發掘的這座石板墓開口距地表0.3米,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方向150°,四壁用自然石板豎砌,前后堵頭各為一完整的石板,兩邊各用大小不等的4塊石板,蓋為4塊石板,無鋪底石。尸骨基本保存完好,仰身直肢,雙手交叉于腹部。墓長1.65米,寬0.25~0.35米,深0.3米。
(二)隨葬器物
出土器物可分為銅器、石器、陶器三類。其中陽隧蓋在死者額、目之處,下面有零散小銅泡4枚,頸部散落小銅泡6枚;腰部左側放置銅削刀、鑿、錐、錛等,右側放置石范、礪石、有榫條石等;右側腳下放有陶缽形器(坩鍋)。
1、銅器
陽隧 1件。球面形,內凹外凸,背部中央有一橋形紐,紐孔呈長方形。近緣部微殘。鏡背薄處為銀灰色,鏡面銅銹上印有麻布痕跡。直徑10.4厘米,厚1厘米,凹深0.5厘米,紐高0.7厘米(圖二,10)。
削刀 1件。柄上六凸齒,弧背平,上飾連續排列的人字形紋,刀鋒殘。刃部有使用痕跡,器身銹蝕上印有麻織品痕。殘長17.2厘米,寬2.9厘米,背寬0.7厘米(圖二,11)。
錛 1件。銎首,直腰,弧刃。銎口下偏左有一圓孔,雙面刃,腰兩側有范痕。器身上有麻織品痕。長5.1厘米,寬2.6厘米,銎長2.5厘米,寬0.9厘米(圖二,12)。
鑿 1件。刃殘,四棱體,銎首飾一道箍棱,下有3個不規則孔。器身留有麻織品痕。殘長9厘米,銎徑2厘米(圖二,13)。
錐 1件。尖殘,四棱體,銎圓形首。長12.3厘米。
銅泡 10件。斗笠形,折緣,背有一梁。大泡6件,直徑1.8厘米;小泡4件,直徑1.4厘米。
2、石器
石范 6件,按范模器形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A式2件。青灰色石質,屬泥質巖類,質地細膩,為兩用合范。范內為錛模,其中一扇外側有三種形狀的錐模穴槽,可能是與其他平面范相互配合使用的。合范內錛模長8.5厘米,寬4厘米。合范的一端有注流口,其兩端有標準刻度線記號。三股錐模槽的長度分別為9厘米、9.2厘米、8.3厘米。范塊通長11.2厘米,寬6~7.6厘米;兩扇合厚2.8~4厘米(圖二,14)。
B式1件。此范為單扇雙模,范塊兩面均有模槽,其中一面為削刀、刻刀、錐的模槽,另一面則為連珠泡形牌飾模槽。范模表面磨制光滑平整,模槽刻制精細,棱線完整無損。據分析,此種范的使用方法是和其它平面蓋范配合使用。通長12厘米,寬5.2厘米,厚1.1厘米(圖二,15)。
C式1件。單扇雙模范,范模分別為連珠泡形飾件,弧形錐模槽,鑄造時亦是同平面范配合使用。范長11.5厘米,寬5.1厘米,厚1.1厘米(圖二,16)。
D式1件。單扇平面范,此范塊是與其它范配合使用的一種,亦可稱為蓋范。在范內平面的中間位置刻有凹穴小坑2處,據分析為鑄造銅器時的存氣孔。此范一側平面,另一側為弧形面,在平范的一端劃有標準刻度線(圖二,17)。
E式1件。棱形條狀,范塊有兩側直角平面,在直角棱線中部有兩處半弧形紐突出,呈指甲頭狀,據形狀分析應是內范的某一部分,范模器形不明。通長7.3厘米,厚1.5厘米(圖二,18)。
穿孔石器1件。青石質,質地堅硬,表面光滑。器形呈扁條狀,一端有穿孔,端部殘缺,整體呈墜狀,具體用途不明。殘長7.4厘米,寬2.6~3.2厘米,厚0.8~1.2厘米(圖二,19)。
研磨器1件。泥質巖,白中泛黃斑。不規則柱狀,稍經加工,底部磨平。通高9.5厘米,粗徑6厘米(圖二,20)。
3、陶器
坩鍋1件。夾粗砂紅陶,火候低。敞口,斜腹,平底,口沿下對稱兩,腹下部近底有一流。內外均涂一層薄紅陶衣,底部有煙燎痕跡。高10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8厘米,厚1.3厘米(圖二,21)。
五、四、五道溝門墓群
大閣鎮河東五道溝門村位于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潮河東岸,五道溝門墓群坐落于黃土臺地上,由于多年雨水沖刷,使墓群中間出現一條寬大的壕溝,形成了南北兩處墓群。北面墓群分布在面積較小的東西向黃土臺地上,共發現12座墓,墓坑深一般在1~0.4米,有的人骨已經暴露在地面上。由于村民取土,部分墓葬已暴露在黃土斷崖之上。南面墓群共發現墓葬23座,分布在堅硬的黃膠土坡地上,地勢南低北高,坡下即是通往四道溝門村的小路。四道溝門墓群分布在村北坡的民房附近,共發現墓葬80余座。由于墓葬處于黃土坡地之上,土壤中含水量很低,一般骨骼保存較好。
(一)墓葬形制
四、五道溝門墓群兩處共清理了7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葬式為仰身直肢單人葬,墓主人兩手放于兩側骨盆之上。葬具采用兩端等寬的窄條木棺。現以五道溝門M4、M6為代表,分別論述。
WM4:墓長2.7米,寬0.58米,深2.3米。頭向北偏西60°,墓中可見厚2.5厘米的板灰痕跡。墓主人身長1.66米,隨葬的陶罐放在左肩之上,劍、削刀放在骨盆右側,銅鏃、骨鏃成堆地放在腳下,前胸放置各式骨、石珠和銅虎牌飾一枚,其它飾件布于周身。墓中還有銅斧、針及骨紡輪等器物。距墓主人腿骨0.8米處的填土中并排隨葬了兩個馬頭,嘴東頸西,頸下各放一前肢骨,肢骨兩端每側各置馬蹄一個,代表隨葬了兩匹馬。
WM6:墓向與M4相同,墓長2.2米,寬0.72米,深1.2米。墓主人身長1.58米,夾砂紅陶罐置于左肩之上,內出有小白石管珠488枚及瑪瑙珠89枚,松石珠15枚置于胸前,銅飾件放于身體的中部。填土中仰置馬頭一個。
(二)隨葬器物
1、陶器
7座墓葬共出土陶罐5件,其中除1件無法復原外,其余4件可分三式:
Ⅰ式2件。手制夾砂紅陶,高領,敞口,圓唇,鼓腹,小平底。口沿與器身有明顯接痕,帶有火燒后的煙漬。WM3∶6,高15厘米,口徑12.5厘米,底徑8厘米。WM4∶1,高23.5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10厘米(圖四,1)。
Ⅱ式1件,磨光黑陶罐。WM5∶2,敞口方唇,垂肩平底??谘貎扔邢壹y兩道,肩部有弦紋一道,肩棱下飾繩紋,腹部有一人工鉆孔。高21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11厘米(圖四,2)。
Ⅲ式1件,輪制磨光泥質灰陶罐。SM7∶3,火候很高,器體渾圓,高領斜直,方唇,鼓腹平底。高24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3厘米(圖四,3)。
2、銅器
劍1件。WM4∶2,刃前直而后部稍曲,中脊一道較寬圓,劍格與護手各為兩個中空的銅泡式裝飾。通長35厘米,刃寬3厘米,柄長9厘米(圖四,4)。
短劍1件。WM3∶1,直刃,扁莖,中脊三道。長27.5厘米,柄長10厘米(圖四,5)。
削刀 3件,分三式:
Ⅰ式WM4∶3,形體厚重,刀尖微上翹,柄稍有弧度,柄首有一個三角形孔。通長24厘米,柄長9厘米,寬1.7厘米(圖四,6)。

Ⅱ式WM3∶2,弧背,弧刃,柄有兩小齒。長11.5厘米,寬1.5厘米(圖四,7)。
Ⅲ式SM7∶1,弧背,弧刃,環首,橢圓柄,刀尖殘。通長16厘米,柄長6.8厘米(圖四,8)。
銅斧 1件。WM4∶4,方銎,弧刃兩側外侈,銎下飾凸棱兩道,棱下每面各有一釘孔,其中一面釘孔下鑄有斜長方格紋,兩側面正中有鑄縫痕跡。長7.5厘米,刃寬4.5厘米(圖四,9)。
銅鑿1件。WM4∶5,合范鑄成,方銎,銎處較刃處略寬。長6厘米,寬1厘米(圖四,10)。
銅針 2件。截面均為長方形。WM4∶6,長14厘米;WM3∶4,長10厘米。
銅鏃 3枚。其中三翼1枚,兩翼2枚。
虎牌飾 1件。WM4∶12,臥姿,低首,目微睜,尾卷于背,前爪抵于唇邊,背面有兩紐。長5厘米,寬3厘米(圖四,11)。
馬牌飾 1件。WM3∶3,臥姿,立鬃,嘴露三齒。頭、蹄、身飾四圓圈,原來當有鑲嵌之物。長6厘米,高3厘米(圖四,12)。
另外還有銅鑣、銅飾件、銅鈴飾、銅泡、耳環、銅串飾、云紋三連珠飾、瓜子形飾件、管狀銅飾、銅棒飾、大圈牌飾等。
3、骨器
骨鏃41枚,出自WM4和SM7。鏃尾均為扁平楔形,其長分別為9.5厘米、8.5厘米、9厘米(圖四,13)。
紡錘形骨器1件。WM4∶15,鼓腹,中空。長3厘米,徑1.5厘米(圖四,14)。
4、玉石器
有石紡輪3件、白石管珠488枚、松石珠29枚及瑪瑙珠89枚。
六、結 語
豐寧滿族自治縣境內發現的早期墓葬,其葬制、葬具、隨葬物品以及埋葬地點等與北京延慶縣軍都山[1]、河北灤平縣虎什哈炮臺
山[2]、宣化縣小白陽山戎墓[3]相同,有的與內蒙古寧城南山根山戎墓[4]相似,因此,豐寧境內的早期墓群應為山戎文化的氏族墓地。
《史記#8226;匈奴傳》載:“燕北有東胡、山戎?!必S寧在春秋之際屬燕北之地。當年“山戎伐燕”,燕“求救于齊”,齊桓公為了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說明當時山戎族活動在今灤河、潮河、桑干河、伊遜河流域地區,其勢力非常強大,形成了軍事聯盟。
豐寧早期墓葬中的陶器均為手工制作,個別為慢輪修制;器體不規整,薄厚不均,口沿與肩的交接處有明顯的手工接痕;陶土中夾雜有較粗的砂粒,燒制火候低;器表大多為素面,多雜色斑點,顏色多為紅褐色、紅色、褐色,少量泥質陶為灰色。銅器以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三翼鏃、環首削刀、動物牌飾、棒飾為主,個別有曲刃劍、兩翼鏃、凸齒削刀等。玉石飾件以白石管珠、瑪瑙珠、松石珠為主。殉葬牲物以馬、狗為多。
隨葬物品的擺放有一定的規律:陶器多置于死者頭部附近;小銅泡放在面部,耳環和各種石質耳墜在左右耳下,各式項鏈珠飾多出自頸部至胸前;動物牌飾置頦下胸前,短劍、削刀在死者左右腰間,或與蠣石伴出;銅錐、針、銅錐管處于腰與骨盆間,錛、斧、鑿之類工具在骨盆附近和兩膝之間,銅鏃、骨鏃多在膝關節以下至小腿內外側部位。
山戎墓葬中出現了覆面巾,其上飾銅泡。根據有關民族志資料,這類覆面巾的意義在于祈望死者的靈魂附體,永遠安息,不要出竅再禍害生者,以保佑氏族后代安然無恙。
————————
[1]靳楓毅:《軍都山東周山戎部落墓地發掘紀略》,《文物》1989年8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區文化局、灤平縣文物管理所:《灤平縣虎什哈炮臺山山戎墓地的發掘》,載《文物資料叢刊》第7輯,文物出版社,1983年。
[3]張家口市文物事業管理所、宣化縣文化館:《河北宣化縣小白陽墓地發掘報告》,《文物》1987年5期。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寧城南山根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5年1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