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遷安;灤河故道;遼代;經幢;石碑
【摘 要】2006年5月,遷安市文物管理所接到遷安鎮西夾河村出土石刻的報告,遂對出土地點進行了調查和清理發掘,出土了經幢、石碑、石臼、錢幣等文物。出土的經幢體量之大在冀東地區實屬罕見,這是遷安首次發現有紀年的遼代安喜縣遺物,無疑為研究當地的歷史與灤河河道變遷及遼代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
2006年5月,遷安市文物管理所接到市政府機關楊利文同志回家探親時發現出土石刻的報告,及時派人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其出土地點為遷安鎮西夾河村西300米處的灤河古河道,西去3000米是洶涌的灤河。古河道走向為西北—東南,寬約30米,現僅有少量的水,村民常在此挖沙取土。在唐山市文物管理處的指導下,對石刻出土地點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掘,出土了經幢、石碑殘塊,石臼及少量北宋錢幣,現介紹如下。

一、經 幢
共出土殘塊14件,經拼合為同一個體,共四層,即由四盤四柱組成。其尺寸由下往上逐層遞減。
1、第一層
底盤 八棱形,褐黃色砂巖質。其上飾一周浮雕覆蓮,凡14瓣,每瓣中間夾一小花瓣。覆蓮高5厘米。底盤直徑136厘米,高25厘米(圖一)。
石柱座 八棱形,褐黃色砂巖質。應置于第一層底盤之上。立面每隔一面鑿刻太陽神紋。直徑66厘米,高30厘米(圖二)。
柱石 八棱形長方體,灰白色頁巖質。呈梯形,上窄下寬,頂、底有石榫,應置于石柱座之上。每面寬23厘米,通高104厘米。
該柱石八面中四面有銘文,其中兩面銘文較清晰,余多漫漶不清。其中一面已殘,銘文凡6行:
□怡神減施家財同挾滕掌□□□□□□□□□初□□」資祿如地踴花山龍柱勢□□□羅□□聞身光圍□戊□」□無□人拂處總持之神咒唯□劫火燒時七□之法潼根固」時統和二十六年歲次戊申四月一日辛卯朔八日戊戌□□建」……王□書匠人李……臨潢府故吏呂洪□□□□維那劉承嗣妻韓氏(圖三,1)。
另一面銘文亦殘缺,凡7行:
□古永船來□□特遷尊勝陀羅尼□記」□□□□□州官朝議郎賜緋魚袋李遜撰」天施雨露地產膏腴有五稼之□豐無一失之不獲」□□□亭喧東臨朝海之灤河煙波萬頃西亙麥□□□□□」間有僧伽藍蓮堂寶字疑鷲峰以移諫□□」□□□化出焉惟陰主僧德情□菠我志燥□□□」□玄門大事業精□鋒黃□薨□化□……盡」(圖三,2)。
2、第二層
底盤 八棱柱形,褐黃色砂巖質。每邊飾垂幔,每角飾獸頭口銜繩索。盤中部有圓形榫孔。榫孔直徑28厘米;底盤直徑97厘米,高26厘米(圖四)。
柱石 八棱形,灰褐黃色砂巖質。應立于第二層底盤之上。頂直徑38厘米,底直徑42.5厘米,高90厘米。
該柱石八面中三面有銘文。第一面凡5行:
□□□遷社□□□雞聲□□軍□□□」□□□□業文武全能克成定社□□□建□□之」□成□季男故西頭供奉官檢效兼□備侍閣門匠」之□也巡檢□□五年三月五日有□□人長」從之清寧三年八月次日□之次日沒之早□次日」(圖五,1)。

第二面凡4行:
誨之西頭供奉官內供奉班□侯皆以□□□□□□□告乃于」改葬之期建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庇玄堂速證」無為之果文鵠翠琰久芳文柏之規時清寧己亥歲仲春月十三日記」校勘僧洪詮石匠周文方宋守用呂去順靈守一聞丑成張郭六五戒 □□□」(圖五,2)。
第三面為經文,漫漶不清,殘缺甚多,文不錄。
3、第三層
底盤 與第二層底盤形式、紋飾相同,但八個角上面有小孔。中部榫孔徑32厘米;底盤直徑81厘米,高19厘米。
柱石 八棱形,灰黃褐色砂巖質。柱的上下邊緣有二方連續的裝飾花紋,正面篆刻“重建陀羅尼幢”6字(圖六)。頂直徑43厘米,底直徑42厘米,高87厘米。
4、第四層
底盤 圓形,浮雕蓮花形裝飾,中有圓形柱孔,孔徑25厘米。盤徑65厘米。
柱石 八棱形,灰白色頁巖。無銘文。頂與底部有石榫。頂直徑31厘米,底直徑32厘米,高36厘米。
二、石碑、石臼及銅錢
1、石碑 殘斷為3塊。白色云石頁巖質。碑首與碑身為一體,為深浮雕螭龍盤繞,額題篆書“皇帝皇后萬歲”兩行6字,碑下有小字魏體落款:“遼興軍節度使,傳大教沙門從因。”碑身殘缺嚴重,碑文為楷書,僅保留7行,多漫漶不清,文曰:
主□并戒龍花重熙十六年十月」從初并副維那張日宣發□下時年十二月雨載運到本院次請到□匠人」□□后至重熙十八年□創建造廊屋二十間□□□□□□□幢傘一幅」具邑眾姓名如后……。
碑兩側面為云紋,其中一面有文字兩行:
朝請□試秘書省校書安喜主簿兼知給事□守殿中丞知安喜縣□騎尉賜緋魚袋揚。

碑座 1件。褐紅色砂巖質。長方形,前面為蓮花紋須彌座,中部有碑榫眼。榫眼長29厘米,寬21厘米,深8厘米;座長96厘米,寬41厘米,高32厘米。
2、石臼 1個,褐黃紅色細砂巖質。外方內圓,高53厘米,長、寬均為76厘米。
3、銅錢 197枚。均為北宋時期的,銹蝕嚴重,錢文不清。
三、結 語
經幢舊亦稱“法幢”。 “幢”是梵語“馱縛若”的譯名,原為用絲帛制作的傘蓋狀物,頂裝如意寶珠,下有長桿,立于佛前,佛教徒建幢以作功德。大約在唐初開始用石塊模擬它的形狀建造成石幢,以后盛行全國各地,歷遼、宋、金、元各代,直到明、清時期。一般最常見的經幢刻《陀羅尼經》最多,因為信仰佛教的人們相信,把陀羅尼經刻在經幢上,經幢的影子映到身上,或者風把經幢上的塵土吹到身上,就能夠消除罪業,免入地獄。該經幢即為陀羅尼經幢。
該經幢始建于遼圣宗耶律隆緒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石碑的時間為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十六年(1047年)或稍晚一些。《遼史》卷40《地理志四#8226;南京析津府平州》載:“安喜縣。本漢令支縣地,久廢。太祖以定州安喜縣俘戶置。在州東北六十里。戶五千。”[1]遷安縣在遼代稱安喜縣,遼太祖以定州安喜縣5000俘戶置,故稱安喜縣,屬遼南京析津府平州所轄,治所在今遷安縣遷安鎮[2]。經幢、石碑等文物的出土地點距遷安鎮西4公里,屬遼代安喜縣遺物無疑。
遷安共有三條灤河河道,一是在遷安城西側,即今西湖公園;二是經幢、石碑出土地點的遷安鎮西夾河村西;三是張官營村東,即現在的灤河。據經幢柱石銘文“東臨朝海之灤河煙波萬頃,西亙麥□□□□□,間有僧伽藍蓮堂寶字疑鷲峰”,說明遼代時灤河流經今遷安城西側,即今西湖公園,而不是現在的張官營村東的灤河河道。

經幢、石碑的出土證明了當時在灤河的西岸建有寺院,由經幢體量之大可推知寺院規模不小,說明當時遷安的人口發展較快,生活、生產水平也得到了較大提高,并有著較繁盛的佛教活動。
此次所出土的遼代經幢體量之大在冀東地區實屬罕見,也是遷安境內首次發現的遼代安喜縣有明確紀年的實物,無疑為研究遷安的歷史與灤河河道變遷及遼代建筑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發掘者:李子春、 郎秀枝、 付智軍、
孟凡軍 、 周少輝、 尹小燕
拓 片:周少輝
執 筆:尹小燕
————————
[1]《遼史》卷40《地理志四》,中華書局,1997年,第500頁。
[2]《遷安縣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33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