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雷,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三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大校軍銜,受教于國防大學首期師團職領導干部培訓班、畢業于俄羅斯總參軍事學院,榮立三等功7次,多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全軍科研成果獎和國家圖書獎、軍隊圖書獎等獎項。

“業精于勤,行成于思;終日乾乾,自強不息。”這是何雷放置在辦公桌玻璃板下的座右銘,更是他多年來在軍事理論科研領域登高望遠、勤奮耕耘的生動寫照。
從班長、排長、連長、營長、作訓參謀、團長,到研究員、研究室主任、軍隊指揮學專家,從“馳騁沙場演兵”,到“秉燭學術殿堂”,從軍39年,何雷超越自我、探索打贏的步伐從未停息。
憂患——責任催生使命
1991年1月17日伊拉克時間凌晨2時40分,一枚將巴格達電信大樓夷為平地的激光制導炸彈,拉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
第一個攻擊目標為什么是電信大樓?美軍為何選在深夜發起突襲?獨特的戰爭開場,引發了眾多中國軍人的深邃思考。
北京金山東麓。在這座享有“中國軍事智庫”美譽的大院中,剛從某集團軍炮兵團長崗位調入軍事科學院的何雷,連續多天著了魔般陷入深思。隨即,一份洋洋灑灑數千字的研究報告一氣呵成。這份報告深刻分析了我軍傳統夜戰優勢在高技術條件下面臨的嚴峻挑戰及對策,上報軍委、總部后被印發全軍。此后幾年,一系列高技術條件下夜戰近戰的訓練演習在全軍展開。
什么樣的軍人是真正的軍人?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回答:堅貞不屈、英勇善戰、守紀如鐵……這些都是軍人應該具有的品格。但在何雷心中,軍人最起碼的特質,還要加上8個字:“居安思危,思則有備。”
“備戰才能止戰,重戰才能國安。”自從邁進金山腳下這座全軍最高軍事學術殿堂,何雷胸中始終激蕩著風云際會的豪情。
聯合——軍隊指揮體制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一場軍事變革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最后完成變革的往往是軍事組織體制。
科技強軍,理論先行。心懷千鈞重任,何雷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建設,圍繞怎樣正確地理解聯合作戰指揮、如何進行頂層設計等問題,先后向軍委、總部撰寫了十幾份研究報告,引起軍委首長的關注。軍委領導親自聽取課題組匯報,對研究成果給予充分肯定。
“飽覽國際風云,體察國之大事,思考軍中要務……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是時代的呼喚。變革之中亦有不變。不變的,永遠是中國軍人最可貴的憂患意識、一往無前的勝利精神!”何雷語出鏗鏘。
敬業——拼搏挑戰極限
一窗燈火,漫卷著作,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是同事眼中何雷常年真實的生活影像。
“我們沒有豪言壯語的表白,只有身體力行的實踐;我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微不足道的實干。”何雷常常這樣說,“身為軍科人,沒有號令千軍的威嚴,沒有前呼后擁的排場,卻時刻感受著為一篇文章凝神思考、字斟句酌的充實,體味著為學術真理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快慰。”
從作戰部隊一團之長,到軍事科研普通一兵,曾經有著豐富作戰部隊任職經歷的何雷,始終懷著“形勢喜人、形勢逼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夙興夜寐,刻苦鉆研,被同事稱作“拼命三郎”。
勤補拙,熟生巧。為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購買理論書籍研讀,向專家學者登門求教,到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深入分析研究求證……正是不斷學習、思索以及超越自我的勇氣,使何雷一次次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擔任研究室主任以來,何雷先后組織領導了《司令部條例》、《健全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問題研究》等軍委、總部賦予的重大研究課題40余項,主要包括主持并參加編寫6部軍事法規、27份研究報告、7部理論專著、4部研究生教程和2部百科全書分冊。
成績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對何雷而言,通宵達旦“泡”辦公室,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加班加點“苦中尋樂”,已經成為一種工作習慣。
軍事理論科研事業是一個寂靜的戰場,常人眼中極其單調、枯燥的科研工作,何雷卻演繹出別樣的精彩和充盈。“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何雷常說,“挑戰自我無極限,作為一名軍事理論研究者,就要耐得寂寞,執著攀登,這樣的人生最幸福!”

創新——追求永無止境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軍隊發展進步的源泉。”無論是在作戰部隊馳騁沙場帶兵訓練,還是在學術領域挑燈斗室潛心鉆研,何雷始終堅守著這個信條。
創新,必須瞄準研究領域的前沿,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帶動整個理論體系破浪前行。
文武兼得,韜略齊備,豐富的部隊實踐經驗成為何雷奮勇創新的源頭活水。2001年,何雷緊密結合軍事斗爭準備中的難點重點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運籌模擬等科學方法,創造性地深入研究了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并論證了組織實施這種作戰樣式的幾種方案,受到軍委首長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軍事理論創新肩負著指導軍事實踐、引領軍事變革的歷史使命。作戰指揮研究需要理性,但支撐這種理性的,必定是一腔赤誠的熱血。何雷帶領課題組始終堅守著神圣的學術陣地,科學嚴謹地解答著每一個時代課題。
2004年,何雷受命帶領課題組承擔了編修我軍新一代司令部條例的重任。編修過程中,課題組從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出發,首次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寫進軍事法規,并在十多個大的方面進行了理論創新。2006年3月4日,胡錦濤主席簽署命令,新一代司令部條例發布施行。
理論創新需要領軍人物、頂尖人才,但更需要科研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何雷說:“軍事理論創新通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作為研究室主任,應該多給年輕人交任務、壓擔子,營造出一種不論職務高低、資格深淺、年齡大小,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創新氛圍,鼓勵年輕人多出成果,早日脫穎而出、獨當一面。”目前,研究室14名同志人人都能獨立承擔作戰指揮理論研究課題,多名同志在軍內學術團體擔任學術職務。
“明者見事于未萌,智者圖強于未來。”面對新世紀新形勢,何雷滿懷激情地表示:“要讓軍事科研創新之樹根深葉茂、碩果盈枝,我們使命在肩、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