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建立一個綜合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十分重要。
一、現行保險制度,不能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養老問題
1.資金不足,養老金支出膨脹。
近幾年來,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支付缺口成為一個突出問題。造成養老保險基金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長期以來我國養老保險沒有基金積累;二是在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一些企業效益不好,基金收繳困難;三是人口老齡化加速,退休職工人數急驟增加,形成了基金支付的壓力和缺口;四是大量提前退休造成養老基金“食之者眾,生之者寡”。
2.替代率太高。
我國企業養老金的平均工資替代率目前高達80%以上,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原因是我國的退休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鎮職工的工資只夠吃飯穿衣。到退休時,僅可維持本來就很低的生活水平。
表面看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在向“三良柱”方向努力。其實不然。一是我國政府承諾的基本養老保險目標過高,包攬過多,責任過大,甚至引發了兌現承諾的危機。另外,職業退休金和個人養老儲蓄缺乏立法保障,無法規范操作。歸根結底,中國現行的養老保障制度還是一個支柱——政府保險。
3.養老金的企業交費率較高,企業負擔重。
4.“統賬”結合導致完全的現收現付,個人賬戶出現空賬。
為了推行“統賬結合”,我國實行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已退休的老職工,仍沿用現收現付的辦法給付養老金,并且保持原來的水平不變;對尚在勞動年齡的職工則要建立個人賬戶。這就使正在工作的這一代,不僅要為已經退休的上一代人繳費,還要為自己未來的養老金向“個人賬戶”繳費。
二、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養老保險對策
1.實施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
在解決養老方式上重視精神生活的一面,注意到老年人為社會貢獻的事實,重視家庭養老的功能,實施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并舉的方針。
一般健康和生活優裕的老人仍希望在自己的家里度過晚年。積極倡導居家養老模式,投入財力、物力、人力,為居家養老提供全面的配套福利服務。同時,又重視對養老設施的建設,把養老設施作為老人們最后的生活保障。
2.實行多層次、多形式的養老保障制度。
第一個層次是國家立法規定的,低有保證、高有限額的強制性的基本保險。第二個層次是,各企業自定的企業保險年金。這種保險比政府規定靈活得多,形式多種多樣,標準有高有低。第三個層次是,個人養老保險。
政府對企業、社會團體、私人舉辦的保險項目,只提供法律上的保護和政策上的支持。
以上三個層次的養老保險各有特色。在管理上,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實行一體化、定額支付的原則,基本養老保險并不是保障當事人的全部生活,而只是保障最基本、最標準的生活要求。高于最基本、最標準的需求部分,必須要依靠企業及個人的自助努力,要協調好互助與自助。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由企業內部決定,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則遵循自愿原則。在基本模式方面,前者是部分積累籌資,后兩者是完全積累籌資。
3.逐步達到費用征收的多元化。
在考慮企業和個人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減少企業的養老保險的交費率,引進“受益者負擔”的原則,以解決養老保險的財源問題。在費稅改革方面,適當的時候,將“費”變為“稅”,保證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此外還可提高一些社會福利設施的收費標準和擴大有償服務范圍。
4.倡導養老保障事業的社會化。
在不少發達國家,盡管具體管理養老保障項目的機構很多,既有政府機構(中央的和地方的),也有民間團體和私人企業,但從總的趨向上看,養老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集中管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實施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切細節,從資金來源,運用的方向,甚至保障的標準、收支的程序,大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養老保障基金的管理機構通常由受保人、企業或雇主和政府三方代表組成的理事會領導。
實行綜合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口多、底子薄,而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應當允許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之間的養老保險水平在國家統一政策指導下存在一定差別。同時建立綜合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可以減輕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負擔,適應不同經濟條件的企業的需要,滿足職工不同層次、不同水準的多種保障需求的需要,使養老保險制度更好地起到保障生活和安定社會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省電力建設第一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