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彬先生(1921—2004)是著名的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和吳越民間文化研究的一位巨匠。早在20世紀40年代,姜彬先生出于一個革命工作者對于家鄉和民生的深厚情感,就曾創作過許多歌頌當地民間生活和鄉土藝術的散文與詩歌作品,從50年代到70年代,他開始專心從事于有關民間文學,特別是民間歌謠的學術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論歌謠的手法及其體例》、《中國古代歌謠散論》、《上海民歌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一九五八年中國民歌運動》、《中國民間故事初探》等學術著作,對于我國傳統的民間文學以及社會主義新中國背景下的新民歌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姜彬先生的學術視野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其研究對象從一般的民間文學擴大到了民間藝術、民間習俗、民間信仰、民間生產生活方式等廣闊的民俗學與民間文化學領域,并把研究目光逐漸集中到“吳越地區”這一獨特的地域環境之中。在此基礎上,他先后撰寫了《論吳歌及其他》、《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吳越民間信仰民俗》、《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等重要學術專著。這些著作的出版,不但開拓了我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的視野,而且也為我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為了反映姜彬先生一生的學術成就,紀念他為人文社會科學作出的重要貢獻,葉辛、王文英、許家炯、邱明正等組成編委會,歷時近三年的艱辛編纂而成《姜彬文集》。此文集分為五卷,前三卷為各個時期的理論著述,第四卷為散文,第五卷為集外的論文、序文以及部分散文未刊稿,總計190余萬字,收錄了姜彬先生的主要著作、論文、散文、序跋。同時,文集還收有附錄、照片、手跡、條幅等珍貴資料,可以說是凝結了姜彬60年來的心血的結晶。
《姜彬文集》是西方文化人類學運用于中國社會實踐的一種大膽嘗試,體現了西方文化人類學中國化的結果。文集中通過對諸多民間文化事象,如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民間習俗的深入研究與闡述,構建了一個具有原創性意義的中國民間文學研究體系,并且融注了中國學者對于本土民俗文化事象獨特的理解與認識。《姜彬文集》所體現的另一個重要價值,是探索了一條區域文化研究的新路。區域民間文化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一種具有自身獨特個性與典型意義的個別民間文化形式。在《姜彬文集》中,正是通過對吳越地區大量存在的各種民俗民間文學事象的考察與探索,既總結了區域性民間文化的一些獨特特點,也揭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形式中許多共同的內涵與規律。
此外,《姜彬文集》中所體現的治學方法也應該得以高度的肯定。長期以來,姜彬先生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采用人類學中田野調查與參與研究的方法,對吳越地區及上海地區大量的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事象進行深入全面的實地調查,組織編寫了數百篇高質量的調查報告,并將這些重要的第一手資料融入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之中,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許多具有很強創新意義的理論與觀點,為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的實證研究提供了諸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姜彬文集》,姜彬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定價:160元(全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