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堅持總體教育目標的同時。必須重視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地城文化差異。解析地域文化特征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地域文化差異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zhàn)。機遇在于文化差異能夠訓練大學生的多元文化交往能力,挑戰(zhàn)在于文化差異可能帶來地域文化之間的沖突。相應的解決途徑是運用體驗式教育來展示并寬容文化差異。
關鍵詞:地城文化差異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當今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采取固守僵化的灌輸、說教模式,必須針對大學生的文化心理特征。分析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地域文化差異性并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樣才會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一、透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總體目標與地域文化差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總體目標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與否、質量高低的準則,但是總體的教育目標不是抽象的概念,并不能憑空實現,要落實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也沒有標準化、形式化的過程,大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與不同的思維習慣,其綜合素質的提高正是在這種差異性的確證中實現的。
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在教育理論、具體措施內加以封閉地思考,應將總體目標與文化差異結合起來考察。當今時代的特點是中國社會轉型、現代化建設加快進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組成部分被納入到這一社會的總體化運動中,只能以總體化的國家意志作為追求目標,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現階段的“現代性”必然之路。而現代性是既包含總體又包含差異的矛盾結合體,中國現代性的差異性表現在“一個既不違背總體化的國家意志且又能體現中國之地域發(fā)展不平衡特征的領域中,即地域文化精神的異質性呈現。”總體的教育目標并不能掩蓋大學生的地域文化差異。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礙,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忽略大學生的地域文化差異性,就簡單化地將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貼上了單一的標簽,這既不符合實際情況,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上的缺失。
如果不確立地域文化差異性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難以擺脫僵化、枯燥的灌輸、說教。雖然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強調個性化服務,強調針對大學生個體特殊情況展開教育活動,強調教育方式的靈活多樣,但是這種針對性教育活動未能確立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意義一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教育的過程、意義與目標被預先設定的總體化運動限定了,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差異性被視為多余的細枝末節(jié)被抹殺了,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說教,難以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
在理解地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更緊密地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地分析影響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文化結構,從心理到行為引導大學生,更好地“因材施教”。例如,中國在古代就形成了南北差異的文化,至今流傳著北人樸實粗獷與南人機敏精明的說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又有東部與西部的分野,東部與西部的分野成為“開放”與“封閉”的某種對應象征。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沿襲著不同的生活習俗、評價標準,俗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即是從側面強調了差異性是難以消除的。從地域文化的差異性人手,因勢利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幫助大學生從自身的文化習性中理解學習與生活的意義,增強大學生的主動性,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地域文化納入考察視野,切實關注地域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
總之,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的差異性來提高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地域文化差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機遇與挑戰(zhàn)
從地域文化差異性的角度考察大學生生活,就會發(fā)現,大學校園實際上是不同地域文化共存的社區(qū)。不同地域文化制約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大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構成了校園內的多元文化狀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多元地域文化環(huán)境中展開,又必須實現教育的總體目標,就面對著如何處理、協(xié)調不同地域文化的問題。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zhàn)。
第一,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帶來的機遇在于文化差異能夠訓練大學生的多元文化交往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強調地域文化的差異不會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混亂秩序,當前大學生在社會總體化目標認同上與國家意志一致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是有利于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改革、有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現今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正在進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淡化班級管理,推行學分制、導師制、選課制,提高學生會的自主管理效率等。學生管理體制改革摒棄了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能夠為不同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生活的選擇機會,把實現總體化的目標建立在尊重不同大學生的文化差異上,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靈活設計成才計劃。這種管理體制改革使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可信度和親和力增強。
地域文化差異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好處可能就是訓練大學生的多元文化交往能力,教育大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寬容差異。大學生來自各地,他們在原住地沒有與多種地域文化交流的經驗。大學校園提供了交流經驗的機會,使他們在參加社會工作之前己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人際交往能力,并且學習在其它地域文化精神的參照下改進自己的綜合素質。地域文化差異為每個大學生都提供了應有的校園社區(qū)地位,大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以主動的身份生活于多元文化中。大學生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突破自身局限,獲取新的知識、增進自身素質的改善。例如,成長于南方的大學生可以學習北方文化質樸、粗獷的精神,培養(yǎng)健朗的精神氣質;成長于北方的大學生可以學習南方文化柔媚、清麗的精神,培養(yǎng)機敏的思維素質。在這種多元文化氛圍中,大學生能夠識別地域文化的差異,并能取長補短。
第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帶來的挑戰(zhàn)在于文化差異可能帶來地域文化之間的沖突,造成大學生交流溝通的障礙。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生活在固定地域,沿襲著本地的地域文化精神,不存在地域文化的沖突問題。而進人大學后,大學生身不由己地處于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中。雖然尊重地域文化的差異性能夠提升大學生交往能力與綜合素質,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文化精神的差異性又可能導致地域文化之間的沖突。當無限制地放大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意義時,差異可能掩蓋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例如,大學校園經常會出現“老鄉(xiāng)會”現象,以相同地域文化精神為信仰原則的老鄉(xiāng)會是對文化差異的一種確立,是大學生交流的正常渠道:但是,老鄉(xiāng)會沒有總體化的制度作保證,有可能會惡性發(fā)展,老鄉(xiāng)會以老鄉(xiāng)之間存在特殊深厚感情的幻覺意識排斥了他者,使大學生的生活交流局限在同鄉(xiāng)之間。加深對其他地域文化的隔閡與偏見,形成文化沖突,甚至引發(fā)老鄉(xiāng)之間的暴力沖突。
尊重差異本是推進溝通的手段衡保守地固守差異卻又會造成溝通的障礙。如何保證隸屬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大學生既有自身文化追求,又能友好交往,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考慮的。
三、解決途徑:體驗式教育
正確處理地域文化的差異性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解決的途徑只能以地域文化的差異性特點為依據,運用體驗式教育活動,既展示文化的差異性意義又要對差異保持寬容。
大學生身處地域文化中,對原住地的文化精神具有生活體驗,容易理解并認同,而對其他地域文化的認同要困難一些。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的差異性,才能對差異保持寬容。而理解差異不能靠抽象的概念來論說,只能在體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過程中獲得理解。體驗式的教育方式可以突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促進大學生獨立思考。經過體驗,大學生就對不同地域文化精神形成理性認識,給予正確評價。在體驗中,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得以展示并且得到寬容。體驗式教育要求革新教育的手段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抓好讀(原著)、聽(專題報告)、講(系統(tǒng)講授)、談(討論交流)、看(錄像)、走(社會實踐)、寫(調查報告、讀書心得、學術論文)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的措施多種多樣,在此,本文提出以下解決方法:
1、實地體驗。如旅游、社會調查、掛職鍛煉等。根據田野調查的“民族志”方法,大學生到實地體驗生活,能夠深刻地理解當地的文化精神。在旅游與社會調查之前,大學生應制定詳細的行動計劃,提出對當地文化精神的設想,以期與體驗之后的經驗相比較,修改并充實自身對地域文化差異性的理解。雖然實地體驗能夠獲得直接資料。但是這項活動必須編制成本預算,合理安排時間,只有在時間和財力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2、表演地方文藝節(jié)目。地方文藝節(jié)目是地域文化差異性的典型載體,文藝節(jié)目能以娛樂的形式展示文化差異,加強大學生的相互了解。文藝節(jié)目的價值正在于差異性,由地域文化差異構成的文藝節(jié)目往往能贏得文藝價值,深受觀眾喜愛。例如東北的“二人轉”、山西的“快板”、四川的“變臉”等都能提供理解地域文化差異的線索,還能夠消解地域文化之間的隔閡,讓大學生在娛樂的效果中欣然認同文化差異。
3、展示地方語言特色。漢語言的一大特征是方言多姿多彩,在普通話中發(fā)音相同的字詞在方言發(fā)音中千變萬化,熟悉的字詞呈現出差異性的發(fā)音。盡管對同一字詞的方言發(fā)音不同,但是它們都指向同一個對象,發(fā)音差異能讓大學生產生驚奇和感嘆,在詼諧幽默中達到寬容和解。
4、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比較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也能解決地域文化差異性問題。課堂討論可以涉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討論不同地域文化群體對某個話題的觀點、態(tài)度以及形成這種觀點、態(tài)度的原因。方式有助于加強大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性認識。
深入地體驗地域文化差異,寬容差異,是利用文化的差異性意義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的有效方式。
責任編輯: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