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從供應鏈SCOR模型的構建出發,提出一個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著眼于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目標、管理文化、管理組織、管理過程、控制機制和管理信息系統,在合作博弈分析基礎上,建立以利益分配和風險管理成本分攤為驅動的供應鏈風險分擔架構,以提高供應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從而改善供應鏈的效率,提升供應鏈的運作績效。
關鍵詞:供應鏈SCOR模型;供應鏈風險;一體化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A Study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SCOR Model
MA Lin
(Business School,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OR, this paper proposes a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based on SCOR. And by focusing on the objectives, culture, organization, process, control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risk management,it establishes a supply chain risk pooling framework driven by profit sha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cost allocation with a cooperation game analysis. This can promote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supply chain,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Key words:SCOR;supply chain risk;integration risk management
一、引言
供應鏈風險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它是風險在供應鏈領域應用的一個特例,目前沒有統一的認識,國內外學者從各種角度進行了定義。供應鏈風險管理更是涉及到不同企業、不同的決策主體、不同的企業文化和不同的風險偏好,因此,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難以適應供應鏈對風險實時響應及防范監控的要求,再加上跨企業、跨部門、跨團隊和跨文化的溝通在單個企業間的局限性,企業如何能有效預防供應鏈風險的發生,并能快速及時地響應和處理發生的各種供應鏈風險事件,促進供應鏈的穩定持續安全的運行?筆者提出了一個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框架。
二、供應鏈SCOR模型
供應鏈運營參考模型SCOR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是由供應鏈協會SCC (Supply-Chain Council) 開發并授權的一個關于供應鏈管理的跨行業標準。SCOR模型基本思路是將業務流程重組、標桿管理及最佳業務分析集成為多功能一體化的模型結構,是供應鏈的診斷工具,它涵蓋了所有行業。
SCOR模型的框架由5個基本的管理流程組成,它們分別是計劃、采購、生產、配送和退貨管理流程,每個流程都有相應的支持系統。它將企業流程重組、標準化和流程測評的概念結合成一個交叉功能的框架。如圖1所示。
計劃(Plan):平衡需求和供應,制作一系列行動方案,以更好地為其余四個流程服務。
采購(Source):按計劃或需求進行獲取物料和需要的服務。
制造(Make):按庫存制造、按訂單制造、按訂單設計的生產實施。
配送(Deliver):為庫存生產、按訂單制造和按訂單定制的產品進行訂單、倉庫、運輸和裝配的管理。
退貨(Return):該流程與任何原因的退貨和交付后的客戶支持相聯系,包括將原材料返回給供應商和客戶的退貨。返回的產品則包括次品、MRO產品和多余產品。

三、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
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一般都是由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發展而來,結合了供應鏈特征進行重新構建,形成了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控制等主要內容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然而,在現有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中對供應鏈運作全過程的分析存在不足,都是一些定性的描述性框架,而對供應鏈業務流程風險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故筆者提出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見圖2)。此框架結合SCOR模型的計劃、采購、制造、配送和退貨(客戶)五個業務流程,主要包括供應鏈風險戰略、風險識別、風險分析與評估、風險管理及風險監控。
(一)計劃流程
根據SCOR模型的第一個流程是計劃,它是核心企業根據需求預測數據在供應鏈進行統一計劃,以平衡需求和供應,而制作一系列行動方案,目的是更好地為其它流程服務。因此,對供應鏈成員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供應鏈計劃通常由于應急訂單和客戶追加訂貨插單而被打破,經常不是計劃過高,就是計劃過低。由于銷售和運作計劃數據不準確及計劃的不準確,導致供應鏈直接利益相關者成本的增加,從而提高了供應鏈的總成本,對供應鏈運作效率和成敗有顯著影響。
(二)采購流程
SCOR模型的第二個流程是采購,其直接利益相關者是上游供應商和供應商的供應商。它的主要內容是按計劃或需求獲取物料和需要的服務。方式是采購庫存產品、采購根據訂單生產的產品和采購根據訂單設計生產的產品,以及相關的交貨時間、接收、驗貨、產品轉遞、允許對供應商的付款,等等。此外,若沒有事先確定,內容還包括識別和選擇供應源,管理商務規則,評估供應商的業績,數據維護,管理庫存,資產評估,接收產品,供應商網絡,進口/出口需求。采購成本通常占其企業所有支出的一半以上,制造商要取得好的競爭優勢,要降低采購成本。采購與供應風險對供應鏈影響巨大,尤其是在質量、成本及可獲得性方面(Availability)。因此,采購風險是供應鏈的主要風險來源之一。
(三)制造流程
SCOR模型的第三個流程是制造,其直接利益相關者是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和客戶。它的主要內容是按計劃制造各類產品,如制造庫存產品、根據訂單生產產品和根據訂單設計生產產品等,還包括制定生產活動時間表,實施產品制造,例如制造、測試、包裝、暫時庫存等,將產品送交發貨員等,以及根據訂單設計制造產品。此外,制造過程的管理規則、業績、數據、在制品、設備和設施、運輸和生產網絡也是其重要內容。
(四)配送流程
SCOR模型的第四個流程是配送,其直接利益相關者是上游供應商、上游制造商、上游分銷商、物流服務提供商、下游客戶和最終客戶。它的主要內容是訂貨,倉儲,運輸,管理庫存產品、根據訂單生產產品和根據訂單設計生產產品。所有的訂貨管理步驟,包括客戶詢問、常規送貨報價和選擇送貨方式;倉儲管理,裝卸貨物的接收和分揀;在客戶處接收和檢驗產品,如果需要負責安裝;向消費者開具貨物發票;管理發貨中的商務規則,業績,信息,成品庫存,資產評估,運輸,生產周期,進/出口要求。這個過程主要是供應鏈的組織、技術、作業和協同等能力。
(五)退貨流程
SCOR模型的第五個流程是退貨,其直接利益相關者是上游供應商、上游制造商、上游分銷商、物流服務提供商、下游客戶和最終客戶。它的主要內容是退回原材料(給供應商),接收制成品的退回(從客戶處),包括缺陷產品、MRO產品和過剩產品。所有退回缺陷產品的步驟,從承諾退回,到給出產品退回時間表,接收、檢驗,交付退回的產品,退回替換等。還包括退回MRO產品的步驟,從承諾退回,到產品退回時間表,確定產品狀態,傳遞產品,檢驗產品狀態,產品處理,要求召回的批準。退回剩余產品的檢驗步驟,從識別過剩庫存、計劃運輸、接收退貨、批準授權、接收退回、驗證過剩、回復,到處理過剩產品等。管理退貨中的商務規則、業績、數據采集、退回庫存、資產評估、運輸、網絡配置、常規需求和補充等。因此,產品的安全隱患對供應鏈管理目標有顯著影響。
四、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
傳統上,供應鏈不同類型的風險分析由不同企業、不同部門的不同人員用不同的方法從事,他們之間很少溝通與合作,這種分離狀態也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主要弊病。通過對國內外風險管理實踐與理論的最新研究跟蹤分析,風險管理將逐漸向全面“集成”的趨勢發展。根據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圖2),筆者提出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模式,該模式將供應鏈范圍內的風險管理活動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供應鏈風險管理目標、文化、組織、過程、信息及過程系統的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結構(見圖3)。

(一)管理目標
基于SCOR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供應鏈的所有風險管理活動服務于供應鏈整體戰略目標及戰略管理活動,要在供應鏈整體戰略指導下制定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目標。根據SCOR模型業務流程的關聯性,核心企業把供應鏈成員由于戰略的不同而不同的風險管理目標統一在供應鏈戰略管理目標之下。這不僅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一個綜合性指標,更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一個子系統,該子系統具有開放系統的共性,同供應鏈大環境進行物質與信息的交流,并且具有層次性。同SCOR模型的供應鏈管理中的WBS(工作分解結構)相輔相成。
(二)管理文化
基于SCOR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要求各供應鏈成員的文化要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的要求,營造供應鏈的風險意識,建立共同的供應鏈風險文化,實際上也就是要使供應鏈風險管理融入供應鏈的整體戰略、戰術決策及各項活動之中,使風險管理成為供應鏈成員及各決策主體的一項自覺的行為。首先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要通過相關的目標、政策、制度使供應鏈成員提高對供應鏈風險的認識,明確風險管理的態度、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目標及供應鏈的應對原則等,使供應鏈成員樹立利用系統的方法去管理供應鏈風險的態度。其次供應鏈風險管理要形成統一規范的風險管理語言,不同的供應鏈成員或部門對風險的看法及態度不盡相同,因此,供應鏈風險管理應在供應鏈范圍內制定統一的風險及風險管理詞匯以統一供應鏈成員的語言標準。更應注重一體化整合,使其真正成為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的精髓。
(三)管理組織
有效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活動必須通過合適的組織進行實施,供應鏈風險管理應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構,建立在風險管理持續性或重復性過程的基礎上,打造一個具有動態性、富有創新性和靈活性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的跨職能團隊。基于SCOR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必須要求供應鏈高層管理者的支持與參與,這在組織上的表現為供應鏈的高層管理者擔任風險管理部門的領導者,這種任職與一般的掛名職務不同,它要求這位管理者切實地履行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領導者的職責,由于其地位與權利使得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能與供應鏈的戰略相一致。
(四)管理過程
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要求利用過程導向思維去解決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過程導向思維的方法就是將供應鏈風險管理看作由許多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過程和子過程,不僅要研究分析供應鏈各項流程和各項業務活動,而且要分析研究各項流程和各項業務活動及相關人員之間的相互聯系,更要從過程每一事件或活動出發優化供應鏈。一方面著眼于供應鏈SCOR模型包含的所有活動和風險,進行事件分析,不只分析有關市場、供應、安全、財務等個別風險,而應建立風險分析的一體化。另一方面,高層管理部門自上而下建立一個明確、有效的供應鏈總體風險管理體系,使該體系能夠協調供應鏈的所有業務單位直至個別決策者層次,并將對風險管理業績的衡量納入供應鏈計劃及管理控制程序之中。
(五)控制機制
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不僅要滿足組織戰略的需求,而且要建立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各成員、各業務流程、各項活動及供應鏈各決策主體的風險管理目標,如政策、計劃、啟動、實施、跟蹤和反饋等環節的風險控制要求。在供應鏈的各個成員和各業務流程及各項活動中,風險管理都應綜合考慮兩方面的影響,即風險管理在是否滿足供應鏈管理戰略的同時,還能滿足供應鏈風險控制要求,從而控制供應鏈風險總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也使通過風險管理達到供應鏈的整體優化。為實現這一目標,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必然要依照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框架重組供應鏈各成員的風險管理活動,構建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的遞階控制體系,便于和SCOR模型的各項流程和活動相協調,內容包括:組織網絡設計、模型選擇、風險決策、響應與反饋,并把供應鏈風險識別、量化、評估、監控融合在供應鏈一體化適度遞階控制的全過程。基于遞階控制機制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初步框架如圖4所示。

五、結論
基于SCOR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是建立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平臺,利用系統及系統工程方法促進供應鏈范圍內風險管理活動的一體化,促進戰略驅動職能、關聯互動功能、決策支持功能和遞階控制功能等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職能的實現,最終達到化解或消除供應鏈風險。
參考文獻:
[1] 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 馬林.全球貿易環境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 謝科范,彭華濤.供應鏈管理中的“牛鞭效應”與信息風險[J].中國機械工程,2003(17).
[4] 沈祖志,余福茂.基于適度遞階控制的物流系統規劃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2003(2).
[5] 黃培清,張存祿,揭暉.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再造[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1).
[6] 盧海.SCOR-國際標準化的供應鏈流程管理[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15).
[7] 馬林.基于供應鏈演變的信息分享模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1).
[8] 馬林.基于機制設計的供應鏈優化整合決策效應分析[J].商業研究,2003(12).
[9] 馬林,鐘昌標.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走出去”企業的匯率風險決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7).
[10]George A.Zsidisin.A grounded definition of supply risk.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2003(9):217-224.
[11]Per J.Agrella,Robert Lindrothb,Andreas Norrman,Risk,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 in telecom supply chains,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90):1-16.
[12]Zsidisin,G.A.,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upply Risk,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empe: Winter,2003:14-25..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