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適用技術: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技術基礎

2008-01-01 00:00:00蘇振鋒王禮力
商業研究 2008年6期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基于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技術理念應是發展適用技術。大力發展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突破口和必然選擇。“恭城模式”、“象州實踐”和“和林格爾現象”等都是西部地區通過適用技術,構建和諧社會成功的典范;而“民勤縣荒漠化”現象則主要是由于沒有采用適用技術導致的。

關鍵詞:西部地區;適用技術;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Applied Technology to Build Harmonions Society in Western Area

SU Zhen-feng,WANG Li-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known as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taken as the powerful weapon for mankind to understand and build the world.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reflects the primary demand of socialism,guaranteeing a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well-being.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is subject,the paper hold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task of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wester areas is to enhance the local applied technology,which will be chosen as a breakthrough and an in evitable choice. The sucessful examples in this aspect inclue“Gongcheng Mode”,“Xiangzhou Practice”and “Helinger Phenomenon”while the case of failure is represented by the desertafication in Minqin County.

Key words: western area;applied technology;harmonious society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黨執政理念的一個嶄新升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決定》,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和措施。和諧社會從本質上說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首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

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和諧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社會和諧。但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普遍落后,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要把西部地區建設成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既不能按照常規走路,也不能完全重復先進省區走過的道路。西部地區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轉變技術觀念,大力發展適用技術,推進西部地區科技與經濟、社會、環境的有機結合,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和突破口。

一、適用技術的特征與功能

(一)適用技術的特征

適用技術是指適應于該國或該地區的內外部環境,能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在互動中實現最佳綜合效益的技術系統。適用技術不是一個封閉孤立的系統,而是社會、經濟、環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非適用技術相比,適用技術有以下特征:

1.隨目標的變動性。相對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企業或部門,在不同時期、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同條件下,所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在取得最佳效益的總原則下,適用技術對于不同的目標或更注重節約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更關心擴大勞動就業,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或更強調維護生態平衡,消除環境污染;或更注重提高勞動者素質,有利于科學技術發展等。

2.時變性。適用技術只能在一定時間內存在,并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有一定的時效期,具有鮮明的時變性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環境改變了,適用技術也就要發生變化。

3.區域性。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的不平衡性及所面對的外部環境不同,使得適用技術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4.高效性。適用技術的高效性,不僅指高效率,而且更是指高效益。高效率是對適用技術高效性的量的要求,高效益則是對適用技術高效性的質的規定性。適用技術的高效性,正是高效率與高效益,量與質的辨證統一。

5.生態性。適用技術的生態性是指它能夠服從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維護生態平衡,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發展。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適用技術是一種生態技術,是一種環保技術。

6.人文性。在“人——技術——自然”大系統中,適用技術不僅能夠適應自然界的發展,而且還能夠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滿足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

(二)適用技術的功能

1.促進當地自然環境的和諧,即適應當地的自然資源,有利于綜合利用本地的資源、能源,發揮資源優勢,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至少對環境沒有壞影響。

2.促進當地經濟環境的和諧,即適應當地的投資水平,產品有市場,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形成技術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技術經濟一體化。

3.促進當地文化環境的和諧。即能與當地的文化變遷互為補充,能與文化信仰、習俗等融為一體。

4.促進當地教育環境的和諧。即能與當地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

5.促進當地技術環境的和諧,即有利于促進整個技術體系的發展,有利于提高當地的科學技術水平,使其逐漸達到技術自立。

6.促進當地人口環境的和諧,即有利于不斷增加就業機會,減少人口就業壓力,逐步消除社會不公。

顯然上述六個功能是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適用技術正是為了尋求最佳的“結合點”,實現人與自然、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適用技術的功能如圖1所示。

二、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適用技術之所以成為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經濟,參與市場競爭,促進內外市場和諧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發展與傳統體制下不同的特點是,經濟發展的實際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的競爭力和通過競爭在統一大市場中占取的份額。同時,經濟發展的長期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表明: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利用現有優勢要素參與分工和實現比較利益的程度。同時也表明,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特色經濟,市場競爭就是特色競爭。

與國內較發達的東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屬于落后地區。在國際上,西部地區與東中部一樣都面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新技術革命變化迅速,競爭激烈,達到產業化的新技術并不因其已在生產中獲得應用而放慢步伐,而是在生產與開發兩個方面迅速推進,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區,要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適應國際產業結構和市場的變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營方式,發展具有活力的特色經濟,以適應各種挑戰,提高市場競爭力。因此,西部地區要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變化,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各種優勢,通過適用技術,發展特色經濟,發展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人優我特。只有這樣,西部地區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發展優勢資源,促進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區國土面積達60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60%以上;森林面積為4 533萬公頃,占全國的39.3%,林木蓄積量占41.9%;草場面積286億公頃,占全國的89.6%;水利資源蘊藏量3 533.4萬公頃,占全國的52.3%。各類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約占60%左右,石油、天然氣儲量可觀。金屬礦產種類繁多,儲量巨大。西北西南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黑金屬和有色金屬基地,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同時,西部集中了我國五大天然牧場,是重要的畜牧業區。云貴高原及廣西等地區農業資源條件優越,再加上大面積宜林宜牧荒山,使西部地區形成潛力巨大的農牧業基地。這種優勢不僅規定了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在于開發和利用資源,而且提供了經濟發展的能源動力保證。但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在資源開發中,不注意技術的適用性,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導致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陷入“貧困——掠奪式開發——環境退化——進一步貧困”的惡性循環之中。西部地區經濟若想有大的突破,必須在充分考慮國內外市場需求新變化的基礎上,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發揮優勢,通過發展適用技術把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從根本上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發展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建設,西部地區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經濟基礎和生產能力,為進一步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但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和東中部地區比較,還有很大差距,經濟對科技發展的支持有限。以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為例,2005年全國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為527.1億元,比2004年增長30.8%,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2.08%,西部地區均低于這一比例(見表1)。所以西部地區選擇技術必須考慮經濟條件,選擇適用技術,形成技術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技術經濟一體化,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不斷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四)發展適用技術是促進西部地區文化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區的文化條件要求選擇能與文化變遷互為補充,能與民族信仰、習俗等融為一體的技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百花園中的一朵朵奇葩。西部地區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形態各異。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各民族在長期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區域。不論是物質文化(如文物古跡、傳統服飾等)還是傳統精神文化(如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舞藝術等),都是傳統文化資源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資本。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是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通過發展適用技術,啟動、整合這些文化資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優勢。

(五)發展適用技術是促進西部地區教育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發展狀況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而且,教育的普及程度決定著科學技術成果在社會中的傳播、消化、吸收和應用的程度。目前,我國西部地區普遍教育發展不平衡,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高素質人才較少,教育對象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主要表現為:一是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6周歲及以上人口數中未上過學的比率全國平均水平為7.59%,西部地區只有廣西(4.71%)和新疆(7.31%)略低于這一比率,其它地區遠高于平均值,西藏最高為46.30%。(見表2) 二是受教育對象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如云南,全省平均的男、女文盲率指標相差26.7個百分點,其中普米族相差最大,男性文盲率為31.03%,女性文盲率為72.89%,相差41個百分點。女性的文化教育程度過低,必然導致家庭教育的薄弱,使民族地區的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因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塑造個人特征的重要因素。弗洛伊得說:“六歲以前的家庭教育影響一個人畢生的人格”。教育的嚴重滯后制約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少數民族群眾不可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產要素。如在貴州瑤山,為了幫助瑤族群眾發展多種經營,國家發放山羊種畜,引進洋芋良種,推廣家蠶養殖,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對于山羊,群眾反映過去從未養殖,不知何用。對于家蠶,群眾認為他們已習慣養殖土蠶,沒有必要要求更換品種。所以,西部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能與教育形成良性循環、提高人口素質的技術,實現最佳的綜合效益。

(六)發展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人口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區,往往愈是貧困地區,生育觀念愈陳舊、落后。在“多子多福”的觀念支配下,西部地區的生育率高居不下。2005年,西部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9‰,西藏自治區高達10.79‰(見表3)。同時,城鄉人口比例不協調。鄉村人口比重大,全國2005年平均水平為57.01%,西部地區除內蒙古(52.80%)外都高于這一水平,最高的西藏為73.55%(見表4)。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要從鄉村分化出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一切都構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就應選擇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適用技術。

(七)發展適用技術是西部地區政治形勢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區同國家的政治形勢息息相關,我國139個邊境縣,西部地區有113個,與15個國家接壤。此外,西部地區還有海界線1600公里,占全國海界線的1/10。因此,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對民族團結,邊境鞏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有西部地區的繁榮昌盛,就不可能實現我國整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就不能保持我國整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和諧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社會和諧。因此西部地區要抓住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科學地制訂發展戰略,克服不利因素,大力發展適用技術,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和諧社會。

三、西部地區發展適用技術,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

發展適用技術,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西部地區在初步實踐和探索中,已初見成效,如“恭城模式”、“象州實踐”和“和林格爾現象”等。而“民勤縣荒漠化”現象則主要是由于沒有采用適用技術導致的。

(一)恭城瑤族自治縣發展沼氣技術的實踐

恭城是一個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瑤族人口14.2萬人,占50.73%。恭城瑤族自治縣是廣西49個貧困縣之一,也是一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河(無通航河道)、不沿路(鐵路、公路國道)“四不沿”的縣,因此無任何區位優勢可言,但是,他們在發展的路子上獨辟蹊徑,通過探索和實踐,走出了一條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生態和發展統一的生態農業路子。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在總結失敗的基礎之上,該縣提出了大力發展沼氣建設,并在1983年冬建設了第一個試點村。農村沼氣建設聯結了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個環節,涉及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生活能源利用、農村公共環境衛生、農村生態建設、農村環境保護六大領域,這些效能對于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內容,即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生態環境良好、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都密切相關。從1982年全縣建沼氣池38個,到2005年,恭城全縣沼氣池總數5.66萬座,沼氣入戶率88%,成為全國農村普及沼氣比例最高的縣①。

恭城瑤族自治縣用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個“生態農業——生態產業——生態經濟”“三級跳”,探索出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簡稱“恭城模式”),“恭城模式”催生了當地以生態工業和方興未艾的以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中心的鄉村旅游,正在形成“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被農業部、科技部、環保總局等國家部、(委)、局先后授予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全國水果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中國月柿之鄉”、“中國碰柑之鄉”、“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

(二)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發展乳業技術的實踐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短短6年內,在資源貧乏、基礎薄弱的基礎上脫穎而出。GDP、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縣綜合實力排名由內蒙古自治區101個旗縣區市的90多位躍升至第6位,全縣優質牧草種植面積近10萬畝,6年完成生態治理近百萬畝。被經濟界稱為“和林格爾現象”。1997年以前的和林格爾縣在西部是很典型貧困縣。全縣僅有20公里柏油路,人均11厘米;電力嚴重短缺,每年斷電數百次;31戶國有、集體企業均停產、半停產。環境惡化,沙塵暴頻頻光顧。

與西部地區數以百計的貧困縣相比,和林格爾縣無任何優勢可言。它之所以成為“現象”,是因為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技術發展道路。 西部很多地區選擇了資源開發,有的挖煤、有的開礦、有的依托資源上高耗能工業等傳統發展方式。和林格爾在經過反復比較,在總結1998年引進全縣最大的一個項目——稀土項目失敗的基礎上,最終選擇了乳業這一突破口。因為它有市場,屬朝陽產業;有“草原”這一無形品牌支撐;本地區地理環境等條件均適合養奶牛。目前和林格爾縣乳業已壯大為產業鏈,因看好奶牛改良市場,大正美聯公司投資上億元在和林格爾縣建立現代奶牛工程公司;瞄準乳品企業每年數億元的產品包裝市場,盛都、勝樂、高氏等包裝企業紛紛進軍和林格爾縣,飼料、食品工業機械、育種等相關企業紛至沓來。在這一產業的帶動下,農民人均增收700多元,對財政的貢獻率超過70%。

(三)民勤縣發展高耗水農業失敗的教訓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涼州區,西毗金昌市,東北和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左、右旗相接,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是深居沙漠腹地的一塊綠洲。全縣轄23個鄉鎮,244個村,1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0.71萬人。境內地勢平坦,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和鹽堿灘占94.5%。干旱缺水,生態脆弱,風大沙多,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 646毫米;年均日照3 028小時,年均氣溫7.7℃,晝夜溫差15.2℃;8級以上大風年均達27.8天,沙塵暴年均37.3天,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民勤綠洲的面積雖很小,但它在遏制河西、甘肅乃至華北、全國的生態惡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民勤縣發展經濟選擇了傳統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高耗水農作物,大量采集地下水資源,而沒有因地制宜地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從20世紀70年代大量開采地下水以來,年開采量越來越大,遠遠超過了可開采量。1980年開采量已達到3.45億立方,超采2.45億立方。這幾年開采量更是達到5.85億立方/年,超采4.85億立方②。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造就了民勤農業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促使了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民勤縣荒漠化達94%,民勤綠洲只有一條1 000多米寬的綠色通道與外相連,幾乎成為沙漠孤島,已成為我國沙塵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繁榮是短暫的,民勤縣發改局對民勤屬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所需資金進行了初步預算,其中涉及節水改造、退耕還林、關閉機井、日光溫室、生態移民、壓縮耕地、防風固沙、緩沖區建設、工程壓沙、牧場荒漠化治理等十大項目,總計需要資金43.18億元,而民勤縣年平均大口徑財政收入僅5 500多萬元。

民勤縣根本的出路在于發展以節水技術為核心的產業。近幾年當地政府大力提倡的“陽光產業”,就是以日光溫室、地膜種植、微藻開發和太陽能利用為重點的沙產業。如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在沙區調研時為民勤設計了“人均一畝口糧田,每個農戶至少建成1至2座高效日光溫室”的節水發展奔小康之路③。

四、結語

無論是我國的東部、中部,還是西部,構建和諧社會都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廣大的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將更加艱巨,這是由西部地區的區情決定的。西部地區是一塊地域遼闊、民族眾多、自然資源豐富的寶地,同時也是一個經濟發展滯后、生態環境惡化嚴重、人口總體文化素質低的特殊區域。西部地區要構建和諧社會,關鍵是轉變觀念,重新審視資源優勢,走出發展的誤區,大力發展適用技術,落實科學發展觀。

注釋:

①鄭盛豐,羅昌愛,李紅梅.恭城瑤族農村建設富裕生態新家園[N].人民日報,2006-04-06.

②王啟武,尹桂榮.民勤縣生態危機分析及其對策[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

③白青峰.為了民勤綠洲永葆生機[J].經濟日報,2007-05-06.

參考文獻:

[1] 蘇振鋒,范旭.淺析先進適用技術[J].科研管理,1998(5):48-52.

[2] 蘇振鋒,翟淑君.適用技術概念與其它技術概念之比較[J].云南科技管理,2004(4):51-53.

[3] 王寧.西部構建和諧社會的分析與思考[J]. 經濟體制改革,2006(3):92-95.

[4] 張建欣.扎實推進欠發達地區和諧社會建設[N].人民日報, 2007-06-04.

[5] 沈滿洪.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7(5):4-10.

(責任編輯:張淑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黄色片|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婷婷丁香| 99视频全部免费| 日本欧美午夜| 精品国产自|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久久a毛片|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com|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看国产毛片|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婷婷丁香色|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538国产在线|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91福利免费|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人在线|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在线一级毛片| 四虎成人精品| 久久熟女AV|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亚洲成a人片|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丁香六月综合网|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亚洲va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99re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88| 成人一区在线|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午夜国产小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