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廣西地方金融機構具體情況,用傳統流動性風險和流動性過剩兩種觀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認為廣西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都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只是農信社存在的風險較大,而城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相對較小,針對流動性風險提出防范和減少地方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方法。
關鍵詞:地方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過剩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The Liquidity Risks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Guangxi
LU Wen,SONG Rui-min
(School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of Guangx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quidity risks from two aspects of both traditional liguidity risk and liquidity surplu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n Guangxi either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or the urban commercial banks contain liquidity risks,with higher risks in the formar and lower risks in the latt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liquidity risk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reg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liquidity risk;liquidity surplus
地方金融機構對解決當前縣域金融相對萎縮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促進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但是其流動性風險已成為當前影響金融安全、制約經濟發展、危及社會穩定的一個全局性、普遍性的大問題。筆者用傳統的流動性風險和近來成為熱點問題的流動性剩余作為分析廣西地方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兩種思路,并探討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廣西地方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將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意義上的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就是金融機構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來滿足存款人或其他債權人提取資金的要求,從而導致支付危機,進而引發擠兌風潮的可能性。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往往是威脅金融機構生存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風險,因為金融機構一旦出現流動性風險就會影響其正常經營,當存款人提現和借款人正常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可能導致該金融機構的信用危機。嚴重的信用危機可能引發存款人的擠兌行為,導致該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地方金融機構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資金實力較弱,因而更容易發生流動性風險,廣西區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表現在:
(一)不良貸款占比過高,信貸資產質量低下
在此,筆者采用了廣西區農村信用社和廣西區效益最好的地方金融機構——柳州市商業銀行統計數據,以說明問題,其中農信社對不良貸款的分析仍沿用“一逾兩呆”法,而柳州市商業銀行2004年采用“一逾兩呆”法,2005和2006年則采用五級分類法。
從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來廣西區農村信用社和柳州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較快,雖然地方金融機構已采取不良資產抓降措施,但實際的不良貸款并未下降很多。
2005年,柳州市商業銀行共清收回兩呆貸款3 856萬元,收回歷年欠息495.6萬元,減少不良貸款0.435億元,而2005年末柳州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僅僅比2004年少0.14億元,說明在2005年一年中又新增了0.295億元不良貸款。同樣柳州市商業銀行2006年現金清收1 400萬元,資產置換金額5 185萬元,稅前核銷呆賬8346萬元,共減少不良貸款1.493億元,而2006年末不良貸款余額比2005年僅減少1.21億元,說明在2006年中新增了0.283億元不良貸款。除去清收的不良貸款,近兩年新增的不良貸款就達0.578億元,占2006年不良貸款余額的45.87%,不良貸款率明降暗增。
近年來廣西農村信用社大力開展清收不良貸款和增資擴股工作。僅2005年一年全區農村信用社農信社就新增股金37.06億元,79家聯社通過央行專項票據發行申請,票據金額31.48億元;全區農信社清收不良貸款58.62億元,不良貸款余額實際卻僅僅下降5.37億元,雖然通過大力開展清收不良貸款和增資擴股工作使得其不良貸款率下降了很多,但從清收的不良貸款的數額和實際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的數額的巨大差距——53.25億元中可以看出,廣西農村信用社每年仍產生大量不良貸款。此外,基于上述統計數據推導出的存量不良貸款風險情況,還不是廣西農信社信貸風險的全部,還有一些因素沒有加進。譬如,中長期貸款中,有的己經是事實上的不良貸款,但由于貸款尚未到期,在賬面上還反映不出來;又如,有些貸款已屬于不良貸款,卻采取展期方式處理,目前在統計上也不能體現出來。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農信社的不良貸款占比將比賬面還要高出更多。

(二)資產結構過于單一
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的大小,直接表現為是否有足夠的隨時可變現的資產,而資產變現能力強弱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又取決于資產形式及其結構是否合理。按照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標準衡量,合理的資產形式及其結構應該是多元化的。目前廣西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著資產形式單一化的問題,資產的大部分表現為貸款,債券投資類資產比例過低。從表2可以看出,2003-2006年廣西兩家城市商業銀行,南寧市商業銀行和柳州市商業銀行的“貸款/總資產”基本都超過60%,南寧市商業銀行2003、2004、2005這三年的“貸款/總資產”高達65%以上,而同期的全國城市商業銀行該比值僅為52%左右,與此同時,中國銀行2003、2004、2005這三年的“貸款/總資產”也分別僅為48.27%、48.51%和47.12%,遠遠低于南寧市商業銀行和柳州市商業銀行。目前,中國貸款二級市場仍不夠完善,過高比例的流動性相對于其它資產較差的貸款的存在,限制了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儲存流動性的手段解決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三)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對稱
就金融機構而言,各項存款屬于其被動負債,而廣西地方金融機構則以各項存款等被動型負債為主。2005年和2006年柳州市商業銀行和桂林市商業銀行各項存款占負債總額的比例始終高達90%以上,這也從側面說明金融債券等主動負債在其負債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此外,柳州市商業銀行以流動負債,中長期負債占比低,為3%左右,而短期負債占比過高,近三年都超過96%,特別是短期存款占比過高,占各項存款和總負債的比例基本都高達90%以上,雖然有下降趨勢,但總體而言趨于緩慢。而桂林市商業銀行也以流動負債為主,占總負債的比例為78%左右,但其長期負債在總負債中的比重相對于柳州市商業銀行而言較大。
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不僅要求金融機構的資產與負債的數量要相互匹配,還要求資產與負債的期限要相互匹配。近兩年來這兩家城市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仍然較大,尤其市桂林市商業銀行,2005年它的中長期貸款比重達到52.35%,遠遠高于短期貸款30.38%的比重。同樣柳州市商業銀行2005年末各項貸款中中長期貸款的比重達到38.41%,與同期短期貸款的比重50.86%相差越來越小。這與目前兩家城市商業銀行短期負債占比過高、中長期負債占低的負債結構產生了極大反差。這種短期負債占比高,中長期貸款比重上升的資產結構,使得兩家城市商業銀行易形成再融資風險。
(四)資本充足率不足
充足的資本和合理的資本結構是維護公眾對銀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金融機構自身承受各種損失和風險的“緩沖器”。如果資本金長期處于不足狀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一旦激化,便很難控制,最終以流動性風險的形式爆發出來導致其破產。但廣西地方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不足問題比較明顯,如果不考慮銀監會新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而是按照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看,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金融機構截至2006年末也僅有柳州市商業銀行一家,而2004和2005年柳州市商業銀行的充足率也僅分別為4.03%和4.83%,而南寧市商業銀行和桂林市商業銀行的充足率還為負數,其中桂林市商業銀行充足率為-3.90%。如果按照更為通行、準確程度更高的五級貸款分類,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就更為顯著。而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充足率不足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五)存貸比①偏高
從數據表面上看,廣西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比同期全國的存貸比偏高。具體而言,廣西城市商業銀行2002年比全國高2.25個百分點,2003年存貸比比全國高9.45個百分點,近三年來約高出全國4個百分點;總體而言2000-2003年廣西農信社存貸比同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近兩年比全國農信社略高,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雖然廣西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未超出國家央行規定的75%,但也接近這個警界數據,這表明廣西地方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偏低(見表3)。

另外,若考慮到廣西農村信用社每年仍產生大量不良貸款,而這部分不良貸款仍然算到各項貸款余額中,這說明農村信用社流動性低。因為從表4可以計算出,廣西農信社在2004、2005年發放的貸款中分別有63.31和85.29的貸款無法回收,而這些貸款卻仍要占用農信社大量資產。因此,廣西農信社的實際存貸比要遠遠高出央行規定的警界線。
二、流動性過剩
據筆者有限掌握,在國內發表的論文和對話中對于流動性過剩的含義理解很多,最普遍的是指貨幣的供應量超過了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量,就銀行系統而言,則表現為存貸差過大。流動性過剩不是指銀行的資產流動性能力過剩,也不是指銀行負債流動性能力過剩,而是指銀行流動性資產過剩。進一步說就是大量的可用于放貸的存款資金沉積在銀行系統內部的過剩。因此筆者下面就對廣西地方金融機構的存貸差做一些分析。
(一)從存貸差規模與存貸比來看
從圖1可以看出廣西農信社存貸差規模不斷擴大,1999年農信社存貸差僅有67.65億元,而到2005年這之間的差距擴大到142.34億元,按照通常的說法,也就是有142.34億元的閑置,這樣顯然不利于收益增長,單從這一方面表明當前農信社流動性的過剩。但從農信社的存貸比來分析,雖然這個比率有高有低,但從長期看來有上升趨勢,說明貸款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大體不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相反流動性顯得有些不足。從圖2可以看出廣西城市商業銀行的存貸差規模同樣也是一路上升,2002年其存貸差為25.46億元,而到2005年此數據就達到了61.70億元,接近達到2002年的2.5倍;從存貸比來看長期下降趨勢較為明顯,2006年存貸比降至66.18%,這對于收入80%以上來自存貸利差的城市商業銀行來說,存貸比不斷下降,存貸差規模快速擴大顯然不利于收益增長,這說明廣西城市商業銀行存在流動性過剩。

(二)從存貸差增長速度來看
判斷金融機構是否存在流動性過剩,除了分析存貸差和存貸比外,更應該看其存貸差的增長速度。圖3顯示2000-2002年,2003-2005年這兩個階段廣西農信社存貸差同比增長大致呈下降趨勢,這段時間存貸差規模總量雖然在增長,但每年增加的幅度在減少,這段時間廣西農信社不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唯一例外的是2002到2003年農信社存貸差規模增加快的同時存貸差同比增長也很快,但這個現象僅僅維持了一年,還不足以說明農信社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同樣,圖3中顯示廣西城市商業銀行2003-2004年,2005-2006年這兩個階段在存貸差規模增加快的同時存貸差同比增長也快,但是2004-2005年廣西城市商業銀行存貸差同比增長卻下降很快,綜合這三個階段,并不能認為廣西城市商業銀行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
總之而言,從流動性過剩的觀點和思路來分析廣西地方金融機構可以得出,農村信用社近些年來基本不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而城市商業銀行有存在流動性過剩的可能,結合傳統的流動性分析可以得出,廣西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都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只是農信社存在的風險較大,而城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相對較小。
三、 廣西地方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防范與化解
地方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已成為當前影響金融安全、制約經濟發展、危及社會穩定的大問題,對此,必須引起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化解地方性金融風險工作,切實維護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在對待廣西地方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問題上,應堅持以防范為主,防范與化解相結合的原則,化解當前存在的流動性風險,積極防范新的金融風險,才能做到標本兼治,維護廣西區的金融安全、經濟安全乃至政治安全。
(一)樹立責任意識,增強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機構風險的緊迫感
一是從地方經濟發展看,離不開地方金融的繁榮。廣西的中小企業、區街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等資金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地方金融部門。地方金融越發展,對地方經濟支持的力度就越大,地方經濟發展就越快。二是從社會安定的全局看,地方金融機構的安全是重要保證。地方金融機構的任何風險都直接關系到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人心的穩定,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產生社會動蕩,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三是從地方金融機構資本的構成看,地方政府承受金融風險的能力很弱,壓力很大。金融風險造成的損失極大,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上億。地方財政的盤子很脆弱,難以拿出足夠的資金化解風險。從廣西內關閉的一些金融機構的情況看,承擔主要責任和主要損失的仍然是地方政府和部門,后果難以收拾。因此,必須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作為重大課題,擺上重要議程,花氣力、下功夫,積極主動地抓好,抓出成效。
(二)立足于“防”,從機制和制度上防止或減少地方金融風險的發生
第一,降低不良貸款率,提高信貸資產管理水平。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完善審貸、放貸、貸后管理等業務流程,合理的考核及獎懲制度,成立獨立的內審機構,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提高信貸資產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貸款比率,徹底走出不良——剝離——不良的惡性循環。
第二,合理的流動性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穩健的流動性需求預測。地方金融機構能否維持和掌握必要的流動性,重要的前提是對流動性需求作出正確的預測。流動性需求的預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戶提取存款的需求,二是新增貸款需求。要正確預測流動性需求,地方金融機構首先應根據歷年的業務資料分析存款提取和貸款需求的季節性及總的發展趨勢;其次還應該分析經濟周期循環的不同階段形成的不同的資金需求;然后還需要分析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
多樣化的資金融入策略配置。通常地方金融機構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來來滿足經營中的流動性需求:一是掌握一定數額的現金資產和流動性較高的其他金融資產;二是要保持較多的可以隨時取得的負債,如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金融債券等;三就是新增的客戶存款,這是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資產負債的匹配和資金余缺的調配。除了對資金的“出”和“進”兩個方面外,合理的流動性安排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地方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在期限上進行合理的匹配以及對各部門的資金余缺進行統一的調配。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常見的“借短貸長”問題導致的流動性困難;而地方金融機構資金余缺的統一調配,則可以防止在一些部門資金短缺被迫對外拆借的時候另一些部門卻出現資金閑置的情況,使全行的資金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降低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概率。
第三,建立完善的流動性指標衡量體系,提高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用以衡量流動性風險的指標,主要是銀監會規定的資產負債比例中的流動性指標(如存款比率、流動性比率、中長期貸款比率等),是比較粗放型的指標,還停留在資產負債指標管理和頭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鑒于我國現有流動性風險監測指標還不完善,需要參照較為完善的西方商業銀行流動性衡量指標對其進行適當調整,進行充實、細化,建立一套完整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流動性衡量指標體系,并根據廣西區自身特點設立了一系列流動性風險指標用于內部管理。
注釋:
① 存貸比=各項貸款余額/各項存款余額。該比率越高,表明負債對應的貸款資產越多,銀行的流動性就越低。為保持銀行的流動性,我國央行規定,該比率不得超過75%。
參考文獻:
[1] 錢峰光,管公明.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思考[J].黑龍江金融,1999(2).
[2] 梅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6.
[3] 紀家琪.中國地方金融風險問題研究[D].廣東:暨南大學,2004.
[4] 張昌爾.全面構筑防范和化解地方性金融風險體系[J].銀行與企業,1999(10).
(責任編輯:張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