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擇昆明市最大的苗族村寨——小水井苗族村為案例,分析了其發展旅游的資源優勢和面臨的問題,指出該村寨的旅游開發應定位在“實地旅游民族村”的模式上,這樣,可以和現有的、較為成熟的模型化云南民族村進行互補定位,形成單一型民族村和多元化民族村對比,真實型和模型化共存互補的主題民族村格局。并從區域規劃的角度,從村寨旅游開發模式、開發步驟、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系統性的構架及開發思路,包括村寨分區建設的構想、旅游接待設施硬件建設方案,以及健全組織機構、完善村規民約、社區參與等一系列系統化軟件工程。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An Empirical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MA Ji-ga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 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650118,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hooses the largest ethnic village named Xiaoshuijing in Kunming as a case, analyses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eveloping tourism throug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village. It presents a model of “ real ethnic tourism village ”.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 and development, it clarifies its basic varieties,the guidelines and tactics for 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is place. By expounding the positioning concept of the “first real ethnic tourism village instead of the model in Kunming ”, it points ou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include the developing mode and procedures. In order to develope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some idea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applicable to practice.
Key words:ethnic village;tourism;development
民族村寨大都處于偏遠或閉塞的山區,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多數還處在落后的農業文明階段,且生態條件較差,發展任務異常艱巨,因此,民族村寨在全面建設小康的道路上,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路子?對國家和社會來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小水井村狀況概述
小水井村海拔2 350米,共150戶人家447人,全部是苗族,是全昆明最大的苗族村寨,是富民縣大營鎮束刻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位于昆明市富民縣東南部,距大營鎮政府13公里,東面與五華區廠口鄉界牌苗族村相鄰,西接五華區廠口鄉瓦恭魏家箐,東北與散旦鄉白水塘苗族村相接,全村土地面積3.5平方公里,有鄉村公路通達,距昆明市區僅32公里,經昆祿公路約40分鐘車程,位于昆明西部環城游憩度假帶內,富民縣鄉村旅游現已初具規模,在昆明市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客源市場,小水井村緊靠昆祿公路,隨著昆祿公路至束刻7公里柏油路,束刻至小水井村口3公里彈石路完工,可依托有較好基礎的縣城和昆明市區發展旅游,逐步分流西線旅游者,使之成為昆明市新興的環城游憩旅游點。
二、小水井村旅游發展優勢
(一)民族風情和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特色鮮明
該苗族村寨全部信仰基督教,村中建有基督教堂,寨中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結合,享譽國內外,每年都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宗教人士到寨中基督教堂參觀考察。
(二)“小水井合唱團”已具備較大的知名度,初步顯現出品牌效應
源于教會唱詩班的“小水井合唱團”全國聞名,其前身是美聲唱詩班,成員全是虔誠的苗族基督徒,苗族民歌的獨特韻味加上美聲和聲,歌聲猶如天籟之音,來自中國合唱協會的專家稱“小水井合唱團”的歌聲為“完美融合民族唱法與美聲的四聲部合唱”,是“原生態唱法的活化石”。從2003年至2006年,在“中國西部合唱藝術節”、“西部合唱藝術節”、“昆明首屆聶耳杯國際合唱節”上屢獲金獎,相繼參加過《同一首歌#8226;走進云南》大型演唱會,赴澳門演出,應邀北京大學參加《聆聽云南》音樂演唱會。
(三)昆明市良好的旅游發展氛圍
昆明市是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國際旅游十大熱點旅游城市之一。近十年來,昆明市以其歷史文化名城的風姿、四季如春的氣候、風光旖旎的景色、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吸引著數千萬的海內外旅游者,使旅游業飛速發
展。同時,昆明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旅游市場,擁有一百多萬高密度城市人口,昆明市私家車飽有量居全國第四,城鎮居民出游率高,有利于小水井村旅游市場的開拓。
(四)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大好機遇
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國家領導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農村建設為本村寨的旅游開發帶來了大好機遇。
三、小水井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生產方式落后,經濟基礎較差
小水井村有農耕山地764畝,林地2 825畝,牧草地1 500畝,因地處高山,周圍坡陡箐深,氣溫低,常年干旱缺水,經濟落后。祖祖輩輩生活在人畜飲水都十分困難的環境中,靠耕作山坡地,種植玉米、小麥、蕎子、土豆、蘿卜、放牧山羊為生,經濟來源單一,2005年人均收入997元①,全村共有400多戶茅草房,很大一部分村民至今還過著人畜同居的生活。
(二)衛生狀況差,傳統建筑保護不佳
一方面,村內的歷史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保護不夠,很多已破敗不堪,屬于危房和半危房,土塵多,墻體臟,再加之村民自身的衛生習慣不良,屋內外臟、亂、差現象普遍。另一方面,在布局上,由于缺乏規劃和建筑設計做指導,建筑的布局比較零亂,對村寨的整體風貌也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村民文化程度較低
由于歷史和民族的原因,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即使全國知名的唱詩班,其成員也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村民受教育程度不足,科學文化水平偏低,“等、靠、要”落后思想仍然存在,市場經濟意識薄弱,安于現狀,上進愿望不強,村民缺乏自我發展能力,以上因素將會導致村民旅游發展意識落后,對發展旅游業的意義、如何發展旅游業等問題認識不太清晰,未來的旅游從業人員素質難以保證,進而影響到旅游服務質量,形成旅游發展的“瓶頸”,必將阻礙未來進一步、深層次的發展。
(四)昆明市旅游競爭格局業已形成,小水井旅游業發展面臨激烈競爭
近年來,昆明市加大了旅游業發展的力度,旅游業發展速度迅猛,一些開發較早的景點、景區已經贏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在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并積累了旅游產品開發的經驗。如團結鄉“桂皇閣”、“豹子箐”、宜良果園、呈貢花卉等,已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旅游產品,旅游地的市場形象已經鮮明,客源市場基礎也基本穩定。小水井村發展旅游業起步明顯較晚,旅游形象還不夠鮮明,旅游知名度還不夠高,周邊地區又有臥云山、青龍峽、楊梅農家樂等知名度較高的旅游目的地與之競爭,受首因效應,先入為主的影響,旅游者往往會趨向于知名度較高的景區,對小水井構成一定的“屏蔽”效應,這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小水井旅游業的發展。
四、小水井村旅游發展的思路
(一)明確村寨的旅游性質定位
1.引入“實地旅游民族村”模式:旅游民族村通常是模型文化村,即把某一時期或某一民族的文化生活狀況以“模型”的方式保存或重建起來,以作為展示,如深圳中華民俗文化村,云南民族村,其優點是以主題公園的形式進行運作經營,虛擬空間,舞臺化表演,缺點是真實性不強,給人一種造假和偽裝的感覺,而實地文化村,不是一座人工建設的博物館和建筑設施組群,而是以現實社會生活中具有深厚文化積淀和濃郁文化特色的典型社區或鄉村為對象的文化保護展示區,主要依靠當地村民來建設和管理,從而民眾積極性高,參與程度廣泛,能夠持續發展。相對而言,較易帶給旅游者一種真實的、原生態的文化體驗。
2.和云南民族村進行互補定位:云南民族村屬于多元民族文化村,而小水井旅游民族村則定位為單一民族文化村,能夠使旅游者真實、全面地接觸和了解一個民族的多種文化符號,更深入,印象更深,體驗性更強。一旦小水井真實民族旅游村建成并在旅游市場上推出,昆明將形成既有多元化綜合型的云南民族村,也有小水井苗族單一文化村的局面,既有單一的,也有多元的,既有模型的,也有真實的,二者互補共生,對照呼應,完美配對。
(二)確定開發步驟
小水井村旅游的開發應堅持“政府強勢主導”、“市場規范運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采取“極-軸-鏈”式開發模式,通過“重點區域建設”、“精品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形成旅游增長極;通過拳頭旅游項目建設的拉動和后續外部民營資金的投入,延伸旅游增長軸,形成旅游產業鏈。
(三)統一規劃,打造品牌
實地民族旅游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統一規劃下進行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打造市場品牌。成都龍泉驛在其規劃中,突出“花海果鄉”主題,體現“桃花故鄉、明蜀文化、度假勝地”三大特色,培育精品,并且還以龍泉山脈生態環境為“綠色屏障”,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桃花節,并帶動水果的銷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廣東珠江三角洲“田園公園”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通過規劃和品牌的營造,鄉村生態旅游有特色,成規模。本村寨要創立品牌,若僅靠村民搞點農家樂、一家一戶的小打小鬧,靠口對口的宣傳是難以持續發展的,應旗幟鮮明地大手筆打出“云南實地民族村—苗寨小水井”這一品牌,輔以多種促銷手段,強化資源、文化特色,方能成功。
(四)對村寨實施功能分區
從長遠看,為避免出現開發型破壞,應該對小水井村進行發展區和保護區,分區建設的方式。
1.發展區(新功能區):以不影響原村寨風貌為前提,可以在村寨附近規劃專門用地,在空間上用樹林、綠地分開,建設新居民區。在該區域內,限制性要求相對較少,允許村民按照自己意愿選擇建筑的風格、材料、款式、色彩等,并在用地審批上相對寬松,與生活相關的小賣部、家電維修部、停車場等盡量放在新區。
2.保護區(老居住區):在老居住區的改建、重建、整修、裝飾,必須采取“先審批、后建設”的原則,嚴格執行規劃建設要求的造型、材料、色彩、尺寸等,供電、通信線路和電視接收設備的安裝、架設,要注意隱蔽,一定要把保持傳統風格擺在首位。凡與民族建筑風格相沖突的,一律禁止。
(五)村寨的旅游接待硬件設施建設
1.寨門及道路:在昆祿公路路口設置一廣告牌,營造一個招徠性的視覺景觀,一方面,吸引游客注意,產生旅游興趣和進入動機,另一方面,也給慕名前來的游客起到路標的指示作用。從昆祿公路至寨門的道路為入村車行道,應拓寬平坦,路旁景觀美化。在離村寨1公里的路段修建寨門,在寨門和苗族風情廣場附近各修建1 000平方米停車場各1個,并考慮將來擴展用地。
2.苗族風情廣場:在基督教堂前興建苗族風情小廣場,作為村民公共活動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區和集散地,四周附設觀眾席位區,可考慮和路燈桿合二為一,布置露天音響系統,方便游客欣賞唱詩班表演和播放背景音樂等,同時配套完善餐飲和購物設施,根據需要設置永久或臨時性建筑,在小廣場周邊附設游客服務區,包括廁所、休息草坪、休息亭廊、茶室、旅游小商品售貨亭等。
3.標志、標識系統:該村寨使用的標志,應包括行政管理標志、方向標志、限制標志、解說標志等若干種,各種引導標志包括導游圖、標識牌、景點介紹、防盜、危險地段標志等應文字規范、美觀醒目、中英文對照,杜絕標志牌上出現漢語拼音(因為中國人不看拼音,外國人看不懂拼音)。引進一套統一的、具有特色的標識系統,內容為中英文對照,統一字體、統一色彩,并設置于顯眼的地方。規范農家樂、苗家樂的文字標識和民族服裝,如家庭客棧不采用諸如“客云來”、“賓客之家”等相同而缺乏個性,無民族家庭氣息的招牌。
4.“典型苗家農舍”民居改造:政府引導和扶持,分批分步地進行民居改造,近期控制在5--10戶左右。推出以苗族風情為主題的苗家農舍,達到舒適、整潔、衛生的要求,農舍內陳列苗族用過的各種農具,如臼、石磨、紡車等。在觀看村民操作的同時,游客們也可一試,還可舉行各種比賽吸引游客,如搓草繩比賽、榨油比賽、碾米比賽。以增加趣味性、競爭性,吸引游客特別是青少年游客的參與。
(六)村寨內部管理工作優化
1.健全組織機構。本村寨應成立村寨旅游領導小組之類的專門管理機構和民間鄉村生態旅游互助協會,具體負責業務指導、宣傳促銷、會員培訓、活動安排、結算工作和受理游客投訴等。許多農戶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必須依賴于協會和村寨的支持,如基礎設施的完善如道路、供排水、供電、排污、電話等只能依靠集體組織積極申請從省到市縣各級扶持資金加以改善。此外,以組織的身份出現,還可能爭取到信貸機構的支持。
2.完善法律規制。可由富民縣政府牽頭,組織制定有關章程或村規民約,對小水井旅游開發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先期的法規要點包括“小水井民族旅游村開發總則”、“旅游土地承包、轉讓實施細則”、“旅游促進辦法”、“小水井村環境保護條例”、 “鄉村生態旅游建設管理條例”、 “鄉村生態旅游質量投訴與責任事故處理條例”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本村寨民族旅游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3.村民參與,獲得公平的利益分配。村民參與包括政治參與和經濟參與。政治參與:一方面,要提高村民主體的決策能力。組織村民特別是各位代表參加旅游知識及相關知識的教育培訓,提高自身水平,培養其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另一方面,政府必須通過行政手段給予其合法的地位,使村民的意見和決策具有約束力;經濟參與:首先,大力扶持村民參與旅游經營活動。鼓勵村民個人和集體創辦旅游企業,幫助村寨旅游企業籌措開發資金,協調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低息貸款,使村寨成員能夠參與利益分享,成為旅游業積極影響的受益者。其次,保證村寨成員的優先就業權。積極創造機會,讓當地居民參與經營和管理,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盡可能保證村寨成員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餐飲、賓館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經營活動中被優先雇傭,例如對雇傭村寨成員的企業給予稅收、信貸優惠等政策。雖然將這些工作崗位和機會提供給村寨之外的機構或個人,也許會產生更高的效率和經濟收益,但從長遠和整體的利益來看,村寨參與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卻是最大的,有助于實現村寨參與旅游發展的最終目標——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和最優化。
注釋:
① 引自:富民縣大營鎮束刻村委會小水井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匯報材料,2006-09-19.
參考文獻:
[1] 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2):26.
[2] 宋林飛.現代社會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38,400.
[3] 楊剛,何玉桃.云南省民族村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策分析——以洱源縣玉湖鎮永和村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06,1(1):26-28.
[4] 黃亮,陸林,丁雨蓮. 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5.(21).
[5] 金穎若.試論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貴州民族研究,2002(1):61-65.
[6] 廖國一.龍勝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旅游景點開發與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41-43.
[7] 薛群慧,董建新.村寨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與發展[J].學術探索 2001(4):54-55.
[8] 張衛東,盧朝貴.紅河哈尼梯田元陽核心區民族文化村開發建設的構想[J].蒙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1):62-63.
[9]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102-107.
[10]Robert MacDonald, Lee ,Joliffe. 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2):307-322.
(責任編輯:張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