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旅游被普遍看作鄉村就業增加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源泉,然而通過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它同樣面臨許多限制條件。要使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加強鄉村旅游規劃、促進鄉村旅游的本地化、加強鄉村旅游的組織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強化鄉村旅游的監管機制。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民;增收;機理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by Rural Tourism
GAOMou-zhou
(Politics Economics Department,YuLin College,Yulin 719000,China)
Abstract:Rural tourism is widely seen as an important source which increases the rural employment and the income of peasant. But it is only probability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ithmanyrestri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guarantee rural tourism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ourse, it is vital to strengthen rural tourism planning, promote rural tourism localization, enhance rural tourism organization,increase the governmental support,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mechanism,etc.
Key words:rural tourism;peasants;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mechanism
鄉村旅游是隨著城鎮化推進而出現的旅游類型,是以農村自然資源、農業經濟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為目標客源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方式。但鄉村旅游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重視,并非因為其產業形態本身,而主要由于許多國家的政府不約而同地賦予鄉村旅游重要的社會目標。具體來說,不少國家的政府傾向于將鄉村旅游看作鄉村傳統產業的替代產業,將鄉村旅游的發展視為振興處于衰退中的鄉村的希望。日本各級政府就制定政策力求用鄉村旅游替代林業、種植業、漁業等滑坡鄉村產業。實際上,在歐盟、美國、新西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各級政府中,鄉村旅游被普遍認為是鄉村經濟增加和創造就業的源泉。原東歐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也都非常重視鄉村旅游。在中國臺灣,農業旅游被認為是面臨利潤下降、需要新的經濟支柱的農民在鄉村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進行的經濟選擇,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1]我國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業是在國家旅游扶貧政策的指引下陸續發展起來的。但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通過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而促進農村社區發展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遠非客觀必然。研究以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機理對合理設計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這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在于:(1)鄉村旅游發展對自然條件的要求與其它產業不同,這就為部分邊遠山區的農民提供了增收契機。一些邊遠山區缺少發展第一、二產業常規經濟的自然條件,又不具備交通區位優勢,但正因此,這些地區多是工業文明尚未輻射到或輻射極其微弱的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和淳厚的民風民俗,從而形成一個個特色濃郁、帶有極強的文化與生態色彩的鄉村旅游地。如廣西桂林的陽朔漁村、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平安村,貴陽市的鎮山村及井岡山的拿山盆地地區等。[2](2)發展鄉村旅游時,農民可以將一般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經營性資產,從而減少投資,降低經營成本。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農民空閑的房屋、剩余的勞動力、自產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場。(3)鄉村旅游是旅游業與農業的有機結合,經營風險較小。
鄉村旅游發展可以通過如下幾個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
(一)通過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作為旅游業的一種類型,鄉村旅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鄉村旅游每增加150 000歐元的收益,就會創造5、6個就業崗位,在餐飲服務和旅館服務方面尤其突出。[3]而且鄉村旅游對從業人員的技能要求相對較低,在吸納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民就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鄉村旅游產品的鄉村性不僅體現在鄉村環境和鄉土建筑上,更體現在厚重的鄉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民俗上。也許適度落后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令人費解的土著語言、別開生面的民俗文化活動等正是作為鄉村旅游主要客源的城市居民所孜孜以求的。因此,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未必要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質,對農民稍加培訓,懂一些基本的旅游服務常識和禮儀,即可上崗。我國現有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巨大,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技能缺乏、就業競爭力不強,所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增加就業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無疑是一種理想的選擇。實踐證明,凡是鄉村旅游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村民外出打工者很少,在外學習的學生和復員軍人也都愿意回鄉工作。在云南大理和麗江的一些村鎮,農民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服務的比例已經達到50%以上,部分鄉村旅游地還大量吸納附近村寨和外地的勞動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婦女勞動力在發展鄉村旅游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無論是家庭作坊,還是“農家樂”餐館,多數是“老板娘”支撐門面,而工藝品加工和經營,以及店鋪、餐飲服務人員大約70%是女性。[4] 北京民俗村的經營主體也以中青年農婦為中心。[5]四川省目前有“農家樂”18 000家左右,從業農民9.9萬人,間接從業農民近50萬人,2005年收入27億元。 [6]北京密云縣民俗村已發展到31個,從事鄉村旅游的民俗戶有2 300多戶,旅游從業人員達8 500人,創綜合收入1.4億多元,戶均收入是開展旅游接待前的8-10倍,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來從事旅游接待 。[7]
(二)通過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來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而不少鄉村旅游產品就是觀光農業或現代高科技農業。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農業結構得以優化,生產技術得以提高,生產效益得以增加,農民收入得以增多。成都錦江區圍繞花卉、蔬菜生產等開發鄉村旅游,花卉產值、農業產值快速增長,其中花卉產值由2000年的4 124萬元上升到2004年的6 168萬元,增幅達49.6%;農業生產總值在2000-2004五年間增長了6 602萬元,增長率達85.5%。[8]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和安全越來越重視。因而在世界范圍內,有機農業蓬勃興起。IFOAM是有機農業最高的國際組織,在1972年該組織成立時只有來自5個國家的代表,而現在已擁有來自12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成員組織。[9]與此同時,作為鄉村旅游主要客源的大中城市居民對有機食品也青睞有加。鄉村旅游地可以申請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為契機,整合地方農業人才、技術、物資等資源,積極建設信息服務體系、檢驗監測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流通營銷體系、支持保護體系,推動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由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轉變,進而增進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三)通過促進農產品和其它土特產品營銷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旅游中“吃”和“購”兩大環節與農產品密切相關,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產品可以跳過流通環節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這樣,不但解決了農產品購銷體制不暢的難題,而且還直接增加了農產品的需求量,提高了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收入。云南省麗江玉龍縣拉市海距離麗江市區8公里,同時又是麗江至香格里拉旅游路線的必經之地,有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收入的增加:一頭豬拉到市場上去賣只能賣700元左右,而進入“農家樂”就可賣1 000元;其它農產品的銷售收入也在增加,蘋果由過去每斤7-8角增為現在的2元,喂馬的蠶豆由過去每斤5角增為現在的1.5元,鴨蛋也由每個8角增為2元。[10]北京海淀、門頭溝、順義等地的櫻桃,游客采摘價格高出市場銷售價格近5倍。[5]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農產品銷售收入大增,過去沒有人注意的土產、山貨、民間藝術和手工藝品等都身價倍增。[7]
(四)通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增加并穩定農民收入
由產業自身特點所限,農業生產不僅要面對自然風險,而且要面對市場風險,這就使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單純依靠種植業為生的農民收入低而不穩。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種類型,關聯帶動性很強,其發展有助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使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進而增加并穩定農民收入。仍以云南玉龍縣拉市海為例,附近的納西族村民過去世世代代以打魚、種田為生,年人均收入低于當時麗江平均水平。1998年,安中村一個姓木的中年男子牽馬在濕地上放養,一個游客走來詢問能否騎一下馬,給10元錢。于是,村民開始明白在湖邊騎馬可以掙錢,從此,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牽馬行列,后各社相繼成立了一些馬隊。隨后,村民中出現了少數從事燒烤、辦飯館、賣水果的人家。旅游合作社成立后,隨著旅游活動的展開,旅游人數的增加,員工家屬從事燒烤、經營果園、賣水果和土特產品、開辦農家樂的人數在增加,還帶動了藤編、雕刻、刺繡、木工從業人員的增加,出現了為合作社馬隊服務的配馬場。[10]這大大提高了鄉村經濟多樣化水平,增加并穩定了農民收入。
(五)通過改善農村生產的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
產業發展、就業增加使地方稅收和農民收入迅速攀升,這為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礎;旅游者對整潔、無污染環境的消費選擇也推動了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而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又會促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二、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的限制條件
在鄉村不得不依靠降低農產品價格來增加競爭力的時候,鄉村旅游能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風險也是等同的。[11]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同樣面臨很多限制條件甚至二難選擇。
(一)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資源自身,還取決于其區位條件,這對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很大的限制
旅游資源有“潛在旅游資源”和“可開發旅游資源”之分,并不是每一個具有相對豐富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都適宜于發展旅游業。[12] 一個地方具有旅游價值只是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它具備了旅游開發的潛力和可能性,它是否能夠被成功地開發,還取決于它與其他旅游資源的匹配和組織。鄉村旅游開發的實踐證明,旅游目的地的區位問題是影響鄉村旅游開發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要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旅游資源必須以大中城市、風景名勝區或品牌旅游線路為依托。[13]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鄉村旅游形式因為依托非稀缺性資源,其吸引力和輻射范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發展更需具備優越的區位和便捷的交通條件。[14]
(二)鄉村旅游業具有規模化和標準化的沖動和趨勢,其結果是當地農民可能被鄉村旅游的發展所排擠
作為第三產業的一種類型,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樣受市場規律支配,集約經營的要求使其趨于規模化,來自城市的游客對安全和衛生的需求又驅使其服務逐步標準化。而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基礎是豐富的市場知識、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大量的專業人才,這些要素都是鄉村所匱乏的,必須依靠外界輸入。外界資金、人才的大量進入,不僅會形成收入、就業機會的嚴重漏損,而且會削弱鄉村旅游的本土性,使當地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15]城市人口通過承包、租賃、購買等方式逐漸主宰了鄉村旅游的經營,最終導致了鄉村旅游景觀的城市化與經營的非本地化。在成都“農家樂”發展的過程中,鄉村旅游就經歷了由“農民唱戲”向“企業唱戲”的轉變,與此同時,農戶從旅游中獲得的經濟利益呈下降趨勢。以郫縣農科村為例,20世紀90年代前期是農戶小規模經營階段,全村幾乎家家戶戶經營“農家樂”;90年代后期,外地投資經營戶增多,到2000年,“農家樂”經營戶60戶,其中10戶為外地人投資經營,占經營戶的17%;到2003年,經過重組兼并,20多家經營戶中,外地人已占經營戶的40%,而且位置好(位于村主干道兩側),規模大,旅游收入占全村的70%以上。本村村民經營的“農家樂”除村長和村支書等幾家規模大、設施較好外,其余都比較簡陋,位置也比較偏僻。[16]杭州梅家塢、龍塢茶村等鄉村旅游地也都出現了或出現過類似現象。[17]在不少情況下,大多數本地農民不但不能從鄉村旅游發展中獲取更多利潤,相反還要承擔旅游發展產生的環境污染、道德退化、物價上漲、地位下降等負面影響。正是由于鄉村旅游發展只是可能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并非必然促進當地農民增收,所以有學者明確指出, “反貧困”的理念并不能夠代表旅游形式,“反貧困” 也不是一種旅游產品,它只是旅游發展與管理的目標之一,只是一種旅游發展與管理的手段。[18]
(三)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產業類型必然具有市場屬性,其發展結果可能 “幫富不幫貧”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鄉村旅游被認為是阻止農業衰退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有效手段,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經濟多樣化的動力。然而,作為旅游產業的一種類型,鄉村旅游必須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即使它可以帶動鄉村地區收入總量的增加,也無法解決旅游收入在個體間公平分配的問題。大量實證分析表明,鄉村旅游收入在農村人口中并非平均分布,擁有較多資產和技能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收入,微觀上有可能加劇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市場機制將大量游客自動配置給了那些接待設施和服務水平高的經營者,這一群體由于投資能力強、信息靈通而分享了更多旅游發展成果。而處于貧困狀態的弱勢群體由于資金投入等方面先天缺陷,無法按照市場機制參與、分享旅游成果。同時,隨著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的接待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和更高的經營管理水平,這無形又提高了貧困群體的進入門檻。[19]
(四)鄉村旅游競爭性強且波動性大,因而可能出現低回報且風險較高的經營格局
相對于其它產業類型,鄉村旅游投資量較少,進入門檻較低,所以競爭性很強;旅游業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總體較為脆弱,鄉村旅游從總體上看客源輻射范圍有限,創新能力不足,所以對各種外來因素變化的抗御能力更弱;鄉村旅游季節性強,甚至游客數量在正常工作日與節假日之間有較大波動,這就為提高鄉村旅游設施的利用率設置了障礙。在我國,一些發展較早的鄉村旅游地經濟效益普遍下降。以四川郫縣農科村和龍泉驛區書房村為例,郫縣農科村和龍泉驛區書房村鄉村旅游始于1992年,1996年起進入了規模發展階段,1999年達到高峰,旺季全村客流量每天超過萬人,平均每戶“農家樂”接待游客200-300人/天,完全處于賣方市場,2000年以后開始急劇衰退,2003年村里游客寥落,有的“農家樂”已閉門謝客。與此同時,旅游收入由占全村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下降到占全村農戶總收入的1/3左右。[16]
(五)鄉村旅游經營具有分散性,如果監管跟不上去很容易導致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惡化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地方沒有處理好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為了謀求經濟利益而犧牲了生態效益。在一些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周邊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點往往缺乏必要的配套設施,布局分散,加之管理不到位,排放的污水和固體垃圾嚴重地污染了生態環境。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會直接對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帶來消極影響,而且會破壞生產條件,從而抑制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的鄉村旅游機制設計策略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鄉村旅游可能促進農民增收,但這也僅僅是一種可能。要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就必須揚其長、避其短,科學設計鄉村旅游的機制。
(一)要加強鄉村旅游規劃
如前所述,盡管鄉村旅游可能有其顯著的經濟和社會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于發展鄉村旅游。因此,要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搞好項目論證,做出科學規劃,認真分析本地區的各種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色、組合情況、區位狀況和可展示性,明確市場定位和容量,根據市場定位來確定各旅游項目的服務內容、規格和價格水平,根據市場容量來確定開發規模。藉此為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要促進鄉村旅游的本地化
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兩大核心之一,而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即開發的目的主要是滿足本地社區發展的需要,建設本地產品供應鏈,鼓勵地方工藝品生產,保證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5]鄉村旅游的本地化是旅游地農民受益的必備條件。實踐證明,產業規模大并不一定等于農民收益高,所以發展鄉村旅游既要滿足產業化的需要,積極吸引外來資金、技術和人才,又要對外來要素進行科學引導和規范,在規劃制定、項目設計、利益分配等方面充分照顧當地農民的福利,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同時,政府可通過政策的傾斜與扶持,加大對當地農民的技能培訓、業務指導和金融支持等,提高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要素在當地的自供能力,通過農民的自主經營、與外來經營者的共同經營、為外來經營者服務等途徑,形成共生經濟關系,實現共同發展。[19]
(三)要加強鄉村旅游的組織化
組織化既是改變旅游地農民面對外來企業競爭時弱勢地位的需要,又是克服分散性以適應市場的需要。一方面,社區參與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浙江象山松蘭山實行由農村社區而不是農戶個人參與旅游開發的方式,使社區成為“政府+公司+社區”的復合型旅游開發主體的“三駕馬車”之一,收效良好。[15]另一方面,組建鄉村旅游協會、農村旅游合作社等組織,使分散的鄉村旅游經營者結合起來,既可以滿足產業化的需要,又可通過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使旅游地絕大多數農民從鄉村旅游發展中受益。在旅游合作社成立前,由于無序經營,云南玉龍縣拉市海的鄉村旅游經營者有時為了5元錢、10元錢也會吵架打架;合作社成立后,馬隊都按規矩排馬號,再也沒有吵架打架事件發生,價格統一,睦鄰友好。以安中村為例,全村54戶,除沒有勞動力的人家和子女在城里工作的人家外,其余的46戶全部加入旅游合作社。村民每戶出1人,自養2匹馬,兩戶出1條船,作為入股,員工上班3天,歇息1天。村民們說,過去辛苦一年,只賺得有口飯吃和送禮錢,而現在生活水平在全國也屬中等。[10]
(四)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如上所述,要保障旅游地農民的利益,就必須提高當地農民的參與能力,進而把鄉村旅游發展的空間和主動權留給他們,使旅游所產生的直接收益和乘數效益留在當地。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村辦企業和農民接待戶在擴大規模和提升檔次方面面臨瓶頸制約,主要是知識結構、經營管理能力、資金等方面的制約。政府要幫助當地農民從最初的自發性鄉村旅游經營向現代化經營管理轉變,就必須加大引導和扶持的力度:通過政策傾斜,保護農民利益,控制收益外流;通過資金支持、低息貸款、稅收返還等方式,加大鄉村旅游投入,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培訓,提高鄉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20]事實上,許多國家都通過實施一系列計劃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在鄉村旅游發生危機時,政府總是起主導作用。如英國口蹄疫(FMD)危機時,英國政府對受到沉重打擊的鄉村旅游提供了包括宣傳、促銷、減息減稅、培訓等方面內容的支持。[5]
(五)要強化鄉村旅游的監管機制
鄉村旅游經營的分散性直接導致了鄉村旅游監管的困難。為了營造有序和令人放心的消費環境、保證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多管齊下,形成監管合力:(1)要加強法制建設,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協同管理的能力,進而強化政府對鄉村旅游的管理,保證各經營主體能合法、誠信經營,以創建和諧有序的旅游環境。(2)要大力支持鄉村旅游行業協會的工作,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行業協會不僅在旅游營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實施旅游管理的重要力量。因此,政府的旅游主管部門應當把鄉村旅游行業協會的建立和有效運行看作壯大鄉村旅游的必備條件,予以大力支持。(3)要充分發揮社區的管理功能。在一些地方,社區實行“五統一”: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客源,統一價格標準,統一對外促銷,統一提供車輛、向導等服務,較好地保證了旅游市場的秩序。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與借鑒[J].旅游學刊,2002(4):45-50.
[2]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38-79.
[3] 王云才,郭煥成,徐輝林.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0-11.
[4] 中央黨校省部B班赴云南調研組.云南省發展鄉村旅游的調查與思考[N].中國旅游報,2006-06-28.
[5] 鄒統纖.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成都農家樂與北京民俗村的比較與對策分析[J].旅游學刊,2005(3):63-68.
[6] 陳志學,金啟寧.鄉村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譜寫新篇章——訪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長張中偉[N].中國旅游報,2006-03-15.
[7] 張文,安艷艷,丁娜娜.鄉村旅游發展對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N].中國旅游報,2006-03-03.
[8] 譚豹.發展鄉村旅游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N].中國旅游報,2006-05-17.
[9] 杜相革.有機農業原理和種植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3.
[10]侯蕊玲.麗江拉市海鄉村旅游脫貧調查案例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7-69.
[11]金茨萍 金一萍 黃郁成.國外鄉村旅游市場與經營研究綜述[J].企業經濟,2006(6):100-102.
[12]劉向明,楊智敏.對我國“旅游扶貧”的幾點思考[J].經濟地理,2002(2):241-244.
[13]馮淑華 方志遠.鄉村聚落景觀的旅游價值研究及開發模式探討[J].江西社會科學,2004,(12),230-234.
[14]梁明珠.觀光農園旅游開發問題探討[J].暨南學報(哲社版),1999(6):113-118.
[15]黃郁成 顧曉和 郭安禧.農村社區旅游開發模式的比較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6):55-60.
[16]何景明.成都市“農家樂”演變的案例研究——兼論我國城市郊區鄉村旅游發展[J].旅游學刊,2005(6):71-74.
[17]池靜 崔鳳軍.鄉村旅游地發展過程中的“公地悲劇”研究——以杭州梅家塢、龍塢茶村、山溝溝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6(7):17-23.
[18]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12-19.
[19]楊軍.中國鄉村旅游驅動力因子及其系統優化研究[J].旅游科學,2006(4):7-11.
[20]張文.對鄉村旅游良性發展的思考[N].中國旅游報,2006-04-05.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