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觀科學地分析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及時發現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差距,對保持和提升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從而帶動廣東以及整個國家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尤為重要。基于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實證分析顯示,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高于全國總水平;廣東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競爭優勢,但有微弱下降趨勢,且其出口競爭力優勢主要來源于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及勞動密集型機電產品。
關鍵詞:出口競爭力;貿易競爭力指數;機電產品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An Analysis of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Guangdong′s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GE Chun-feng
(Department of Commerce, Guangzhou Maritime College, Guangzhou 510330,China)
Abstract: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xport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 Guangdong.Based 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 Guangdong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Guangdong′s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ion has a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t a weak downward tre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export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laused mainly from th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 the processing trade and labor-intensive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Key words:export competitiveness;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一、前言
世界貿易強國的經驗表明,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一國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往往呈現出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斷提升、資本和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機電產品所占比重將超過紡織服裝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變化趨勢。因此,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強弱成為一國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和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廣東外貿出口連續20年位居全國首位,2005年全年出口2 381.6億美元,接近2004年世界貨物出口第12位的韓國 (2 539億美元)。2005年全省實現進出口貿易總值4 279.8億美元,接近 2004年世界貨物貿易第13位的西班牙(4 28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保持30%左右,廣東貿易大省的地位由此穩固確立。同時,隨著貿易改革的不斷深入,廣東對外貿易質量也不斷提高,貿易順差增長迅速,已經成為全國貿易總順差的主要來源。2004年全國共創造貿易順差319.8億美元,其中廣東省創造貿易順差259.83億美元,占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1.4%,對全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出口商品結構看,廣東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2005年廣東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為98%,其中機電產品占69.03%,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在全國機電產品對外貿易中占到40%左右(表1),機電產品出口成為廣東省最主要的對外貿易順差來源。但隨著中國內陸經濟的發展以及長三角的崛起,工業制成品出口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廣東省,其機電產品進出口額在全國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出口由50%以上下降到40%左右。因此,客觀科學地分析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及時發現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差距,對保持和提升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從而帶動廣東以及整個國家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尤為重要。
衡量商品貿易競爭力的指標和方法較多,常用的是貿易競爭力指數(TC)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一國某種產品的凈出口值與該產品進口值和出口值合計的比值。TCi=(Xi-Mi)/(Xi+Mi),其中Xi、Mi分為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取值在[-1 1]之間,TCi為正值表示本國產品i存在凈出口,具有較強的出口能力,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較強; TCi為負值表示本國產品i存在凈進口,出口能力競爭力較弱,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較弱。TCi值越大表示該產品競爭力越強。通常,TCi≥0.8,則該產品具有很強競爭力;若0.5≤TCi<0.8,則該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若0≤TCi<0.5,則具有強競爭力;若TCi =0,則該產品具有一般競爭力;若-0.5≤TCi<0,則該產品具有低競爭力;-0.8<TCi<0.5則具有較低競爭力;TCi≤-0.8,則具有很低的競爭力。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認為,若RCA≥2.5,則具有強的競爭力;若1.25≤RCA<2.5則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若0.8≤RCA<1.25,則具有一般的競爭力;若RCA<0.8,則具有弱的競爭力。

從對加入世貿后過渡期我國重點產業競爭力實證分析發現,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CA)與貿易競爭力指數所顯示的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沒有明顯差異,產品顯示比較優勢指數與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在產品競爭力走勢方面也基本相似,僅存個別差異(馮飛,2005)。鑒于此,結合有關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筆者運用貿易競爭力指數從貿易主體、貿易方式、商品結構等方面來測算分析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狀況。
二、廣東省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動態比較
2005年廣東省機電產品出口居全國機電產品出口首位,江蘇排名第二。筆者選取江蘇為比較對象,以所能采集到的統計數據,分別計算了廣東、江蘇2000年以來的機電產品貿易競爭指數(TCm)及中國平均TCm指數(表2)。結果表明,廣東機電產品TC指數介于 0.1-0.2 之間,說明廣東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競爭優勢,但從競爭力變化趨勢來看,隨著中國內陸經濟的發展以及長三角的崛起,江蘇的的TCm指數迅速上升,而廣東省的TCm指數從2001年開始下滑,其機電產品進出口額在全國的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出口由五成以上下降到四成左右(表1)。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機電產品TCm指數迅速由負值轉變為正值,說明中國機電產品對外貿易正由微弱劣勢向微弱優勢轉變。相比之下,一開始占有先機的廣東省雖然TCm指數一直高于全國總體水平,但競爭力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出現微弱下降趨勢。
三、基于不同貿易主體的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
結合我國經濟現實,按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的企業主體的經濟性質,將廣東對外貿易主體分為五類即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從近年廣東機電產品出口主體結構看(見表3):(1)機電產品出口企業中,國有企業的出口份額不斷下降,占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3年的22.68%下降至2006年上半年的15.44%;(2)三資企業在廣東機電產品出口貿易中已經占據了絕對重要的份額,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從2003 年的68.94%升至 2006年上半年的72.14%;(3)私營企業在廣東機電產品出口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
表4反映的是不同類型企業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從表4中可以看到:(1)國有企業貿易競爭力弱于集體企業,2003年后有微弱上升。這說明雖然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外貿經營權限的放開, 國有企業在廣東外貿中的重要性和優勢不斷下降,1990年到2004年,廣東國有企業平均TC指數由 0.15 下降到0.06,競爭力已經非常微弱。但在機電產品貿易中國有企業仍保持了一定的競爭力,TC指數在0.15左右波動。(2)三資企業貿易競爭力具有強的競爭力且有所提升,集體企業在機電產品貿易中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且有不斷加強之勢。
結合表3和表4分析發現,在機電產品貿易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的集體企業其機電出口額占比卻非常低,三資企業不但具有強的競爭優勢,而且在廣東機電產品出口貿易中占據了絕對重要地位。
四、基于不同貿易方式的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
廣東省加工貿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得到快速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遠遠超過一般貿易進出口額,2004 年加工貿易額占地區進出口總額的69%,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6%。在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方面,加工貿易更是占到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80%以上,從表5可見:(1)機電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據了絕對重要的份額,但微有下降趨勢;(2)機電產品加工貿易中,進料加工比重迅速上升,來料加工比重急劇下降;(3)一般貿易的比重小,但微有上升。

五、基于不同商品類別的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
根據可獲得的2002、2003年統計資料計算表明(見表7),廣東的機電產品除了儀器儀表、電器及電子產品存在凈進口之外,其他各類機電產品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凈出口,貿易競爭力指數基本均為正值,金屬制品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其貿易競爭指數達0.68,機械及設備具有強競爭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份額最大的電器電子產品卻顯示一定的競爭劣勢,而具有強競爭優勢的金屬制品出口占比卻很低。這固然與中國加入世貿后關稅稅率下降、非關稅措施削減導致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機電產品進口大幅增長以及日本跨國公司對東盟等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在該領域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和一體化生產體系的構筑密切相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廣東的機電產品貿易的靜態比較優勢仍然集中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貿易效益并不高。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近年來, 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高于全國總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競爭優勢,但有下降趨勢;同時呈現出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高于其他企業、機電產品加工貿易競爭力高于一般貿易、勞動密集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高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特點。可見,廣東的機電產品貿易的靜態比較優勢集中在密集使用勞動力的加工、組裝環節,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環節仍然明顯缺乏競爭力,加工貿易產業低端化;廣東的機電產品貿易高度依賴進口料件和外部銷售渠道,國內產業關聯難以建立,經濟效益較低。這樣可能導致貿易數量增長超過效益增長,以致陷入所謂的“比較優勢陷阱”。
生產環節的延長以及產業內分工細化的趨勢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間產品生產和加工提供了機遇,同時, 技術精密、工藝流程長的高加工度工業的發展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提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垂直產業內貿易比重的機遇,。生產鏈的延長與產品的精細化使同一產業內部出現多種要素密集型的生產工序并存的局面, 一國不可能在同一產業內各環節中均占有優勢, 只有通過促進技術革新、改進生產方法、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位次, 才能有效地實現出口的效益化增長。因此,面對問題與機遇,要增強廣東機電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優化機電產品出口結構,促進內資企業進入國際化產業鏈中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環節,適當鼓勵技術含量較高、產品差異化程度高的電子機械、通訊設備等生產的發展, 提高相關中間產品的品質和技術含量, 以關鍵部件的開發帶動相關生產環節的發展, 逐步提高技術含量較高的水平差異化產品產業內貿易所占的比重, 提高國際產業內分工位次。同時, 對于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也可以通過運用新技術進行改造, 提高其技術含量,從而提升其出口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梅其潔. “十五”期間廣東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主要成效[J].廣東經濟,2006(5):39-44.
[2] 馮飛.入世后過渡期我國重點產業競爭力評價[EB/OL].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2005-09-15.
[3] 陳麗麗.邁向貿易強國的戰略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16-117.
[4] 張昱. 廣東省外貿競爭力評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1):61-68.
[5] 唐驍鵬.林 琳. 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J].當代財經,2006,256(3):104-108.
[6] 莊麗娟.廣東國際競爭力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78-219.
(責任編輯:古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