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品契約制是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戶與中介組織最主要的聯結方式,但農戶的違約行為嚴重影響到這種合作模式的發展,如此高的違約率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的進程。因此,對農戶違約行為的研究對促進該種模式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商品契約;農戶;違約行為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B
我國目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都是農戶與其他主體聯合進入市場的營銷合作行為(黃祖輝,2002),它在解決我國小生產與大市場問題方面進行了有效地探索。其中,商品契約是目前我國農戶與中介組織(含各類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合作的最主要模式,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初級聯結方式,這種模式占總數的61.9%(牛若峰,2006)。但現實中這種關系并不是緊密的,甚至不是穩定的。有關資料表明,農產品銷售契約違約率高達80%(劉鳳芹,2003),如此高的違約率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探明并控制住影響農戶履約的因素,對有效提高農戶履約率,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商品契約中農戶違約行為的原因
目前,學者們主要是從不完全契約理論、博弈論、農戶的理性行為論等角度對農戶違約行為的原因進行探討,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具體而言,他們認為導致商品契約中農戶違約的原因主要是履約機制的不完善和利益的驅動兩個方面。
(一)履約機制的不完善
周立群、曹利群(2002)通過對山東萊陽市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訂單農業的調查研究,發現“龍頭企業+農戶”這種組織形式存在內在的缺陷——契約約束的脆弱性和協調上的困難,因而這種契約是不穩定和缺乏約束力的,其根本原因是契約的不完全性和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當市場價格高于雙方在契約中事先規定的價格時,農戶存在著把農副產品轉售給市場的強烈動機;反之,在市場價格低于契約價格時,龍頭企業則更傾向于違約棄約而從市場上進行收購。同時,由于農副產品價格波動較為明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能人為控制的自然變數(如天氣)和經濟變數,所以,要在締約之初就準確地預見未來農副產品價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換言之,在履行契約時,總會有一方采取機會主義的行為,而不僅僅是潛在的。劉鳳芹(2003)也是從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農產品銷售合約問題,解釋了我國農產品銷售合約履約率低的內在原因——合約的不完全性。她從締約環境的復雜性、締約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規范合約條款的成本及法庭執行的困難等方面驗證了農產品銷售合約不完全性的意蘊。郭曉鳴等(2006)認為,違約發生的根本內因是由于大多數訂單合同是短期的、非激勵性的不完全契約,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強度不夠;張兵、胡俊偉(2004)認為訂單合約的不完全性使得違約“有機可乘”;黃祖輝、王祖鎖(2002)認為在不完全契約的條件下會產生諸如敲竹杠之類行為。
此外,不少學者從博弈論的角度對履約機制的內在缺陷進行分析。譚硯文(2003)運用經濟博弈理論對訂單農業中的企業與農戶違約行為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農戶和公司之間的一次性博弈關系是導致違約行為的基本原因,如果將一次性博弈或者有限次博弈變為無限次重復博弈,那么就有可能不需要求助于第三方的干預或其它手段,就能保證合同的履行。
(二)利益的驅動
劉鳳芹(2003)認為,如果說不完全合約使違約成為可能,那么機會主義行為就使違約成為必然。機會主義傾向符合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假設。當執行合約的成本高于違約成本或執行合約收益低于違約收益時,合約雙方均有違約的機會主義傾向。張兵、胡俊偉(2004)認為在“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下,不論是農戶還是企業違約,都是作為理性經濟人在約定條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為。當然,這種單方面的理性行為卻破壞了整體的理性,造成合約難以履行。
二、商品契約中農戶違約行為的影響因素
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商品契約制中農戶違約行為的影響因素作了研究,綜合而言,農戶違約的具體影響因素主要歸納如下。
(一)產品和資產的專用性
Williams (1985) 和Karen(1996)認為資產專用性對契約的履行有重大影響,交易一方違約所獲得的收益是要以損失專用性資產投資為代價的。尹云松等(2003)通過對安徽5家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商品契約穩定性的個案研究表明,在公司選擇守信的前提下,產品專用性是決定商品契約穩定性的首要因素,在產品專用性強的情況下,商品契約不受與公司簽訂的農戶類型的影響,所有契約是非常穩定的。同樣的,侯守禮等(2004)基于對黑龍江和上海兩地考察的五個案例,對奶農與乳品公司之間契約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產品與資產的專用性是契約穩定與否的重要因素,產品的專用性越強,農戶越愿意簽訂穩定的契約,違約的概率也越小;資產專用性越強,農戶的轉換成本越高,故而違約的概率也越小。張兵,胡俊偉(2004)對“公司+農戶”模式下的違約行為進行了經濟學分析,也得出如上的結論。但是,趙西亮等(2005)的研究,則認為農業契約中,農戶的專用性投資很少,并且很多投資并不是專用性投資。而企業的專用性投資,特別是利他性專用投資的存在,更加劇了農戶事后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履約率。因而,他認為通過增加專用性資產投資不能增加農戶的履約率。
(二)生產經營規模
Zylbersztajn(2003)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對巴西參與西紅柿訂單生產的農戶的履約情況進行了定量研究,認為生產經營規模越大的農戶履約率越高,生產經營規模小的農戶履約率低。尹云松等(2003)的實證研究認為,在產品專用性中等或強的情況下,商品契約的穩定性與公司簽約的農戶類型有關,大農戶簽訂訂單的穩定性更好,即規模大的農戶的履約率高于規模小的。侯守禮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生產經營規模對契約有影響,與大型的養牛場相比,數量眾多且分散的小奶農履約情況較差。
(三)市場不確定性
周立群、曹利群(2002)認為農產品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了農戶的違約行為。趙西亮(2005)等認為,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性越大,價格偏離契約規定價格的概率也就越大,從而農戶違約的概率也越大,農業契約的履約率就越低。
(四)合約條款
不少學者從合約的總體設計出發,認為合約條款本身對履約行為有重要影響。Rusten(1996) 認為合同條款的設計有利于保障合同農業的穩定性、提高農戶的履約率。史建民(2001)認為合同條款齊備準確是提高履約率的基礎。
還有很多學者重點圍繞風險分攤機制進行研究,他們認為風險分攤機制的缺乏使得違約成為可能。風險分攤機制一般用風險基金和價格條款的合理設計來表現。Rusten(1996)認為風險基金的設立對農戶的履約有影響。Zylbersztajn(2003)價格隨行就市的合同比固定價格的合同履約率高。薛昭勝(2001)認為,違約行為表面上是農民與企業的短期行為,而內在的根源則是利益風險機制不健全。違約行為發生的重要直接因素是收益問題,他認為,由于農產品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如果訂單合同規定固定價格交易,農戶與企業之間就構成了一個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企業與農戶的違約成為必然。只有少數農副產品如煙葉、甜菜等品種,用途較單一,需求者數量少,供求關系緊密,具有買方定價的特點,適于簽訂固定價格。趙西亮(2005)、張兵,胡俊偉(2004)等學者,都認為當合約一方面臨著不確定性風險而又缺乏合理、有效的風險分攤機制時,違約就成為不爭的事實了。
郭紅東(2005)則從運用實證(logit計量模型)分析方法,詳細、系統地分析了訂單條款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他的研究結論表明,實施保底收購價的訂單履約率明顯高于采用固定價格以及隨行就市的條款;實行預付定金貨款支付方式的訂單履約率要高于現金交易及銷后兌現的履約率;訂單期限越長的訂單履約率明顯高于期限短的訂單;對農戶有專門投入要求的訂單,其履約率也高于沒有要求的訂單;對訂單的履行有獎懲說明的訂單履約率明顯高于沒有獎懲規定的。
(五)合作的組織形式
郭紅東(2005)的實證研究認為訂單的組織形式對農戶的履約行為有影響。他認為,龍頭企業與農戶直接簽訂的訂單履約率低于龍頭企業與農戶間接簽訂的訂單。即“龍頭企業+中介(專業協會、合作社等)+農戶”模式的穩定性好于“龍頭企業+農戶”模式。也就是說,在商品契約中,不同的合作伙伴對農戶的履約行為是有影響的。
除了上述主要影響因素外,農戶的履約行為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郭紅東(2005)還認為訂單類型、訂單的形式對農戶的履約行為有影響。生產合同的履約率明顯高于銷售合同的履約率;口頭協議的履約率高于書面協議(這與史建民等學者的觀點有點出入,他們認為合約條款的完備是提高訂單履約率的基礎,可口頭協議根本不能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條款),郭紅東的研究結論認為,作為典型靜態社會的農村地區,眾多口頭協議的道德約束力甚至高于書面協議的法律效力。
三、商品契約中農戶違約行為的治理對策
(一)完善和創新訂單農業的組織形態,增強訂單農業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度
周立群、曹利群(2002)認為有必要引入組織中介,形成新的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或“龍頭企業+大戶+農戶”,這類組織的引入可以有效地節省交易成本和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因為我國農村是一個典型的靜態社會,農民之間不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相互監督。道德約束有很強的制約力。因此,合作社或者大戶能夠對分散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而彌補了原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組織缺陷。此外,譚硯文(2003)、郭曉鳴等(2006)也認為通過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將分散農戶聯合起來,成立各種農民合作組織,可以增強農戶在合同關系中的地位和承擔法律責任、履行合同義務的能力,并降低契約執行的成本。
(二)制定完善、規范的合約
劉鳳芹(2003)認為,通過重復博弈,合約雙方簽約時可能會更謹慎、努力獲得信息和學習合約的知識并規范合約條款,這有利于合約的穩定性。史建民(2001)認為,合約雙方要遵循基本交易規范,在事先訂立農業訂單時,應盡量定得齊備、準確,避免因條款不明而發生不必要的爭議或者無從主張自己的權利,合同條款齊備準確是提高履約率的基礎。
很多學者從合約風險分攤機制角度出發,建議完善合約的價格條款。薛昭勝(2001)從期權理論的角度來解決訂單農業中的違約問題。他認為,對于多數市場價格變化大的農產品,適合采取“保底收購隨行就市”(即市場價格高于合約價時,按市場價收購;市場價格低于合約價時,按合約價格收購)的價格形式,前提條件是農戶須交納一定的期權費用,以部分分擔市場風險。他認為這種形式是訂單雙方面對市場風險,雙方互惠互利,共同分擔并減輕市場風險的雙贏方案。張兵,胡俊偉(2004)、趙西亮等(2005)也認為風險分擔機制的設計是保障農業契約的穩定的關鍵所在。郭紅東(2005)認為訂單價格條款的設計非常重要,必須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第一,保底價的制定必須科學合理。如果過低,則起不到保護作用;如果過高,則企業承受不起。在制定保護價時,必須首先考慮農戶的最低承受價格,這個價格既包括農戶的生產成本,同時也要考慮其從事其他產業的機會成本。第二,企業要有風險化解機制。如果企業沒有相應的風險化解機制,就可能出現保護價收購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局面,長此以往是不能持久的。
此外,郭紅東認為必須設計合理的保障條款。企業在訂單設計時,可考慮對參與訂單的農戶提供一些配套的服務,如技術、信息和生產資料的服務,對訂單完成好的農戶給予一些獎勵措施;同時,以條文的形式要求參與訂單的農戶有些專用性投入。
(三)專用性資產投資
周立群、曹利群(2002)認為,專用性投資是信譽的物質支撐又是長久合作關系的依托。專用性投資,既可以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價值,為雙方創造一個更大的剩余,同時又可以作為龍頭企業的承諾。就專用性投資來說,從一開始就是以雙方或多方的合作為依托的。張兵,胡俊偉(2004)認為,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對雙方形成了約束,從而促進雙方進行長期的合作。
趙西亮等(2005)的研究,則認為農業契約中,農戶的專用性投資很少,并且很多投資并不是專用性投資。而企業的專用性投資,特別是利他性專用投資的存在,更加劇了農戶事后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履約率。因而,他認為通過增加專用性資產投資不能增加農戶的履約率。
(四)信譽和合作機制的建設
周立群、曹利群(2002)認為,契約雙方通過長期合作建立起來的信譽是一份具有很高價值的資產。信譽的存在意味著不確定性降低,經濟主體相信自己在進行專用性投入以后,對方不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來攫取租金,并相信契約能夠得到良好的履行即對方的承諾是可靠的。建立信譽是一個重復博弈過程,如通過專業分工、專用性投資、農戶入股、利益制衡等機制的改善,進一步穩定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相互間的交易關系。郭曉鳴等(2006)認為完善訂單農業的運行機制,必須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完善信用制度,對信用表現良好的企業和農戶給予重點扶持,激勵機制要與信用掛鉤。尹云松等(2003)、侯守禮等(2004)也都認為要充分發揮信譽機制的作用和建立信譽體系來穩定契約。郭紅東(2005)用實證研究證明,口頭協議的訂單、企業要求農戶有一些專門的投入和企業提供一些獎勵措施的訂單履約率比較高。這表明,不通過法律施的明確契約,而通過企業與農戶雙方之間建立自我約束和相互信任的機制也能很好地提高訂單的履約率。因而,他認為要完善合約雙方的自我約束和信任合作機制。
但是,趙西亮等(2005)認為,農戶由于經營規模小,擁有的財富少,對風險的態度非常規避,現期的收入對其更重要,信譽對農戶的價值不高。在目前農戶收入非常低的情況下,期望農戶提高信譽是很難的。因而,他認為,目前通過提高農戶的信譽來提高履約率的可行性不大。
(五)政府的適當干預、引導和協調
周立群、曹利群(2002)認為政府的互補性安排對訂單農業合約的穩定性有重要的意義。現階段政府在彌補組織缺陷、降低交易風險方面的外在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政府可以通過推動建立農業信息體系、培育中介組織、建立農業產業化基金(企業無法按照契約規定價格進行農副產品收購時,政府動用基金予以部份補貼)等等措施來穩定訂單農業合約。張兵、胡俊偉(2004)認為現階段政府在彌補“龍頭企業”組織模式的缺陷、減少違約現象產生方面應有所作為。這包括:合約的制定、規范和完善方面的指導;推動建立及時準確的農業信息體系,制定實施農副產品質量標準,落實優質優價政策等;推動建立和培育各類中介組織。侯守禮等(2004)也認為政府的適當介入和干預有助于促進契約制定和執行。
但是,劉鳳芹(2003)認為必須規范政府行為。她認為,有些合約執行的困難或尋求法庭解決的困難是因為基層政府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政府的參與會使合約簽訂或執行變得更為復雜。她認為,基層政府不應該直接參與合約的簽訂。
(六)提高農民素質
郭曉鳴等(2006)認為,我國農民綜合素質不高,市場知識還比較缺乏,法律意識更是淡薄。農民一方面習慣于傳統的口頭協議,對書面契約不夠重視和信任;另一方面“市場誠信”不夠,法律意識不強,隨意撕毀契約。鑒于農戶市場素質的提高對全社會而言的公共品性質,政府應該承擔起針對農戶開展以市場知識培訓為主的人力資源開發工程。同時,作為與之直接相關的龍頭企業除了開展技術培訓之外,也可兼顧農民市場知識、法律知識的培訓。
(七)通過法律途徑制裁違約行為
史建民(2001)認為通過法律的方式轉換違約成本的承擔主體,制裁違約行為,采取法定的補救措施是提高履約率的關鍵。當然,也有不少學者不認同這種看法。郭紅東(2005)認為,要提高企業與農戶的訂單履約率,不應過多地強調由政府或其他外部機構通過法律實施的明確契約保證,而應更多地強調通過由企業與農戶雙方自我實施的默認契約保證。
參考文獻:
[1] 郭紅東.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安排及履約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 周立群,曹利群.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演變與創新——山東省萊陽市農業產業化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2001(1).
[3] 黃祖輝,王祖鎖.從不完全合約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方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2(3).
[4] 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觀察和評論[J].農業經濟問題,2006(3).
[5] 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J].經濟研究,2003(4).
[6] 史建民.提高農業訂單履約率的法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1(12).
[7] 尹云松.公司與農戶間商品契約的類型及其穩定性考察[J].中國農村經濟,2003(8).
[8] 薛昭勝.期權理論對訂單農業的指導與應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1(2).
[9] 侯守禮,王威,顧海英.不完備契約及其演進:政府、信任和制度——以奶業契約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04(6).
[10]譚硯文.訂單農業違約行為的博弈分析與規避機制[N].農民日報,2003-01-18(6).
[11]郭紅東.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安排與履約:理論和來自浙江企業的實證分析,2006(2).
[12]郭曉鳴.訂單農業運行機制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11).
[13]張兵,胡俊偉.“龍頭企業+農戶”模式下違約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4(9).
[14]趙西亮,吳棟,左臣明.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商品契約穩定性研究[J].經濟問題,2005(3).
[15]Alan Schwartz: The Nature of the Farm: Contract, Risk, and Organization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Economics,2004,82(4):100-104.
[16]Rusten,David: Contract farm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oretical Aspects and Analysis of Mexican Cases,Espanol,1996.
[17]Tregurtha,N. L and N. Vink: Turst and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A South African Case Study, Annual Conferenc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J].September27-29,2002.
[18]Williams,Karen,R.: Agribusiness and the Small-Scale Farmer:A Dynamic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M].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9]Zylbersztajn,Decio: Tomatoes and Courts: Strategy of the Agro-industry Facing Weak Contract Enforcement,School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ao Paulo,Brazil,Worker Paper, August 2003.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