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寧公司近日宣布,投資3億美元,擴大其在紐約州總部的研發實驗室。強勁的海外銷售,為這家光纖巨頭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也使公司所在地Steuben縣的失業率,遠遠低于周邊地區。
美國需要更多像康寧公司這樣,愿意在本土投資的全球公司,以減輕經濟放緩帶來的陣痛。強大的跨國海外業務,為他們貢獻了大量的現金和利潤,其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普遍強于國內公司。而且,與美國消費者、銀行和小型公司相比,大型跨國公司的發展,不會受到信貸緊縮的制約。
事實上,到2007年底,包括惠普和輝瑞制藥在內的美國前150家非金融類跨國公司,共擁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
出口工作崗位而非商品
問題是,這些跨國巨頭能否拯救美國經濟?
美國官方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跨國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美國經濟。2000年至2005年間,這些公司削減了超過200萬個國內工作崗位,而且,沒有跡象表明這一趨勢會發生逆轉。同期,美國國內的外國跨國公司為了降低經營成本,也減少了50萬個工作崗位。
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4年后的1997年,美國勞工部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10年美國出口將會翻番,高收入工作崗位會大幅增長。但后來,美國出口僅增長了50%,也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就業市場繁榮。原因是,占出口主導力量的跨國公司紛紛轉變了經營戰略。
像通用電氣和IBM這樣的巨型跨國公司,紛紛把經營轉移至海外,積極在亞洲和歐洲擴張。成為具備國際人力資源配置能力的全球企業。美國跨國公司在GDP中所占比例,已經從2d30年的21.8%,萎縮至2005年的18.5%。2007年,美國出口總值僅占當年GDP的11.8%,與10年前基本持平。
借助股市和研發為經濟輸血
美國跨國公司的薪酬水平,比美國國內公司平均高6%。在標準普爾1500家非金融類公司中,跨國公司貢獻了57%的銷售額和62%的利潤,然而,包括海外分支在內的員工數量,僅占總數的47%。
跨國公司提振美國經濟的方式有很多,其一是股票市場。盡管海外資金大量涌入美國,但這些資金主要投向了美國國債和企業債券。美國股市基本上為美國人以其同基金和養老金方式擁有。結果是,外國投資者僅擁有美國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3%。
而且,美國跨國公司的大多數研發工作,是集中在本土進行,這類工作崗位通常會為員工提供優厚的待遇,并且對國內的商業周期具有相當的免疫力。包括那些生產和研發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大型半導體跨國公司,也與美國頂尖的25家大學合作,進行尖端材料開發,保證美國在未來幾十年中成為這一領域的領導者。
相對來說僅有極少數的美國公司,實現了廣泛的全球經營。在標準普爾1500家中,前150名公司的海外業務,占據了全部公司海外業務總數的84%。未來真正能夠助推美國經濟成長的方法,就是培養更多的新跨國公司。
當前的好消息是,美元貶值和海外經營成本攀升,將會吸引本土跨國公司將一些生產和工作崗位轉移回美國,并刺激外國的跨國公司增加對美國的投資。這或許能夠幫助美國擺脫次債危機的影響。
編譯:符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