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子將采取“一保三防”的基本方針,即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核心,防止通脹惡化、防止資產出現泡沫、防止國際收支繼續嚴重失衡。人們希望受益于新財經班子的宏觀調控,而不是相反。
這屆“兩會”,組成了中國政府新一屆財經領導班子。
新班子面對的,是近年來少有的全球經濟環境大動蕩:原油價格高企、國際金融震蕩、美歐經濟放緩。外部環境不佳,國內經濟又面臨CPI上升、股市持續走低、樓價高位徘徊、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以及龐大的外匯儲備等問題。
據透露,面對目前經濟形勢,新班子將采取“一保三防”的基本方針,即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核心,防止通脹惡化、防止資產出現泡沫、防止國際收支繼續嚴重失衡。
3月18日結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國務院的一系列高層人事任命。除了現任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回良玉之外,“十七大”之后尚未公開國家職務的政治局常委李克強,以及政治局委員張德江、王岐山、劉延東,都在政府中安排了新職務。至此,由溫家寶領導的第二屆財經領導班子正式建成。
此前在東北工業大省遼寧擔任省委書記的李克強,被任命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負責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北京市前市長王岐山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具體分管金融和外貿。
重組后的新財經班子,在一系列問題上,能否靈活準確地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和措施,達到宏觀預期成效,成為國內外各界關注的焦點。毫無疑問,人們希望受益于新財經班子的宏觀調控,而不是相反。
防泡沫而非擠泡沫
過去幾年,全國人大集中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法律,為日益市場化的中國經濟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例如,人大去年批準了加強對個人財產保護的《物權法》,并在修訂、合并以往企業稅收法規的基礎上,頒布了《企業所得稅法》。
今年,由于沒有出臺重大法律的計劃,政府似乎更多地將工作重點放在了政策微調上,以更好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如普遍存在的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其他經濟失衡問題,以及與一些國家的經貿關系等。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這些改革,更好地應對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諸多挑戰。
從去年11月訪問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到近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溫家寶頻頻談及內地股市泡沫、資產泡沫、港股直通車、宏觀調控成效、深圳地下錢莊、汽油柴油供應、經濟增長速度、耕地保護、外匯儲備、通脹等問題。
但從溫家寶的談話來看,一如他強調經濟只是偏快并非過熱一樣,對股市、樓市,他也是強調要防范出現泡沫,而并非要擠破泡沫。
有分析人士指出,溫家寶近日表明的經濟調控目標,可概括為“一拖三”: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核心,同時防止通脹惡化,防止資產和股市樓市出現泡沫,防止國際收支繼續嚴重失衡。
要達到這一目標,單一的利率、稅率、匯率政策都不能奏效。越來越多內地學者提及“丁伯根法則”,即要實現多個宏觀經濟目標,政府必須擁有不少于目標數量的政策工具。內地財經界相信,中央下一步調控經濟勢必出組合拳。
財力與事權相匹配
各級政府為履行好其事權,必須解決所需的財力來源問題和財力使用的效率問題。只有財力與其事權相匹配,才能使其提供本層級應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履行好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財政分配責任和公共職能。
在這方面,中國目前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一是欠發達地區普遍感到財力嚴重不足;二是許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基層(縣級以下)存在財政困難;三是與前兩者密切相關、在中央未賦予地方舉債權的情況下,地方各級變相舉借債務的規模不小、問題不少。
解決與這些現象相關的制度建設問題,是實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目標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指出,要使財力與事權匹配,首先要在制度安排層面,解決好一個重要問題,即分稅制中的財權配置(稅基配置)問題。這包括,中國復合稅制中的20多個稅種,哪些應歸中央,哪些應給省,哪些應放在市、縣,哪些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應處理。共用稅如何處理,地方必要的稅種選擇權、稅率調整權、收費權,都屬于這個層次的問題。
新一屆政府顯然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通過了《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關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
全國人大財經委提出建議,要加快研究確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水平和支出標準。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重點,建立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在2008年內,研究提出初步方案。
地方稅改首次成重點
在日前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表示,明年將著力抓好地方稅制改革,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等要求,把地方稅制改革和完善,作為下一步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肖捷表示,今后要推進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工作,研究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對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征管;強化對房地產交易和拍賣等行業的個人所得稅管理。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財稅法研究所副所長施政文表示,這是官方首次提出將地方稅制改革作為稅改重點。當前,中國地方稅制改革,仍滯后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
施政文表示,地方稅收體制現在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缺乏主體稅種,地方稅種規模太小。
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去年前11個月,地方稅收4029.16億元,同比增長33.29%。但相比于全國今年49000億元的稅收,地方稅占比尚不到9%。
這與中國目前的分稅制體系有關,按照稅收收入的歸屬關系,中國稅種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用稅。屬于地方稅的稅種有資源稅、契稅、耕地占用稅和煙葉稅、車船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城建稅等稅種,均屬于收入僅數百億的小稅種。
“改革的方向,是開征物業稅這樣真正屬于地方稅的稅種。”施政文表示。物業稅在西方國家地方政府收入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往往達到30%-50%。
肖捷也表示,將努力構建以財產稅、資源稅等為主體的地方稅制體系,研究推進以房地產稅制為重點的財產稅改革,深化房地產類比評稅試點工作,改革資源稅制度,加大保護資源的力度。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也強調要健全地方稅體系。完善現行房地產稅、車船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相關稅收政策。在統一稅政、明晰稅權的前提下,適當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政管理許可權,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加強稅政管理、組織收入的積極性。
認清市場化利弊
中國的改革,迄今已經30年,經歷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初期探索階段;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蓬勃發展階段;全面審視改革成效、尋求合理調整的理性階段。
在初級階段,各地方、各部門為引進外資,競相攀比優惠政策,甚至低價免費出讓土地開發,這對于喚醒沉睡的中華大地,打破仍處于簡單的農耕、手工生產模式,推動經濟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
到了全面推進市場化階段,所有部門、各行各業出現了“公司熱”,以及“十億人民九億商”的“下海潮”。這在啟動內需、挖掘內潛、搞活經濟諸方面,對舊的傳統理念與計劃生產、統一調撥經營模式,具有極大的沖擊力,也使得中國的整體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和進步。
而在現階段,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純粹的市場經濟所具有的“雙面刃”效應。
簡單照搬西方模式,過度市場化,必然導致“一切向錢看”的拜金狂熱,造成日益明顯的社會分化、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現象,社會公正、道德廉明、救死扶困、平等福利等,則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削弱。
因此,擺在新一屆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對改革的模式進行精細的反思和理性的布局。
事實上,從中共“十七大”開始,中央高層對市場化的范圍、利弊得失,已有了相對清醒的認知和調整。
目前,中國政府關于義務教育、全民教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政策,都在相繼醞釀出臺,城鄉社會救濟保險等公益措施,也在逐漸鋪開。由此可以預言的是,新一屆政府將把“以人為本”作為治政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