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的“清教徒”時代,到鄧小平的“老佛爺”時代,再到“江澤民”的“幫派”時代,直至現在溫家寶的“公子”時代,中國的經濟領導團隊一直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毛澤東的“清教徒”時代
新生代們今天面對的經濟環境,已完全不同于其父輩們當初為之效力的國家。
毛澤東時代,多年主管經濟的領導人一直是陳云,他是個務實派。當時,中央經濟工作“5人小組”,亦即陳云、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黃克誠,被稱為“管經濟的幾個同志”。
在今天的人看來,那時的經濟領導人近乎于“清教徒”。他們基本上是在“革命的烈火中”成長起來,面對的是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國家。在不絕于耳的口號聲和“革命”沖擊波中,這些開國元勛們不得不靠自己的感覺,以及有限的一點兒經濟知識,去摸索著治理這個國家。鄧小平的“老佛爺”時代
直到30年前,鄧小平力主改革開放,中國才重新開始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考大學”成了一些人鯉魚跳龍門的捷徑。這為后來知識精英們在中國政壇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也才使得今天的經濟領導人,能夠普遍擁有財經方面的學歷。
那時,20多歲的習近平,在清華大學化工系有機合成專業讀三年級,一年后,他進入國務院辦公廳工作;23歲的李克強,則剛剛走進北京大學的校門,成為1978級法律系學生;32歲的張德江,從延邊大學走進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攻讀經濟學;30歲的王岐山,從西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兩年后,在山西省博物館工作。
但在被稱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時代,中國經濟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因此,其經濟團隊雖然也不弱,但基本貫徹的還是鄧個人的經濟思想,尤其是在其南巡講話后。這個時期被看作是鄧親自掛帥的“老佛爺”時代。
江澤民的“幫派”時代
到了朱镕基、李鵬做總理的江澤民時代,中國負責經濟領域的領導人基本分為兩派。一派是財政金融系統,都是些“綜合性人才”,以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領軍;另一派是工業經濟系統,基本來自“清華幫”,也被稱為“大清帝國”,由時任副總理的吳邦國帶隊。
在“清華幫”中,除了當時的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及朱、吳兩位總理副總理,周小川是最具競爭力的一個。他曾在國務院的體制改革方案領導小組任職,其父是前建設部部長,對江澤民有知遇之恩。加上他英文好,經濟著述頗豐,又有極好的人脈,其前途一直被看好。
目前頗遭非議的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其董事長樓繼偉曾在國務院辦公廳調研組任職。后來,他又到國家體改委任司長,還當過副省長。雖沒有清華的背景,但其姐樓淑珍出身清華,是前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清泰(清華畢業)的夫人,陳又是胡錦濤的同學兼好友。因此,被稱為學者型干部的他,也是背景深厚。
人民銀行前副行長、現任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則是中共元老陳云的公子,與王岐山、周小川、樓繼偉等人過從甚密。但是,由于他想把國家開發銀行變成投資銀行,遭到一些不同意見的狙擊,加上呆壞賬問題,影響了其在金融界的前途。
溫家寶的“公子”時代
與第一代經濟領導人截然不同,溫家寶手下的部門領導,幾乎都出自財經院校。他們大部分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提升起來,是實際工作經驗與理論修養兼備的干部。由于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遇上轉制,因此,一些人行事不免帶有部門利益的色彩。
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是一些壟斷行業。這些部門的負責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前任和現任國家領導人后代,也就是所謂的高干“公子”。他們在管理行業時一般所持的態度是:自己沒準備好的,就出臺政策限制別人競爭;自己準備好的,就利用壟斷資源去競爭。
事實上,中國高層領導人的“公子”現象,已經引起國內外相當廣泛的關注。例如王岐山是國務院原副總理姚依林的女婿,習近平是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習伸勛之子,周小川是前建設部部長周建南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