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債問題引發的大規模信貸緊縮正席卷全球,平日不可一世的金融巨鱷們不幸身價大跌。人心惶惶的“金融業減價特賣場”上,卻出現了一批“不速之客”——主權財富基金。
2007年5月,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斥資約30億美元,購進美國黑石集團近10%的股票。
2007年12月,中投公司向摩根士丹利注資50億美元,以9.9%的持股額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2008年1月,科威特投資局稱其將向花旗和美林分別投資30億美元和20億美元。
這些身攜巨款的主權基金,不再滿足于通過購買債券獲得收入,正試圖收購那些能夠提供更高回報的資產。
然而,他們的行動卻讓西方被投資國分外擔憂。這種恐懼來源于對某些主權基金投資動機的不信任。這些國家正呼吁采取措施,約束主權財富基金的政治性投資動機,阻止其收購本國戰略資產。
2月底,歐盟方面已對外表示,全球主權財富基金將被要求接受一套約束其投資活動的自愿行為準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正在制定類似的自愿指導方針。
盡管對西方的“投資歧視”感到不滿,但事實上,許多主權基金已經開始接受這種規則安排。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也在“兩會”期間表示,中國愿意接受新的游戲規則,但游戲規則“應該大家一起來制定”。
主權財富基金究竟得罪了誰?未來又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