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是全球零售業的老大。但是,這個折扣巨頭為了避開整個行業下滑的趨勢,不得不將主攻目標轉為服裝。
然而。服裝一直是沃爾瑪在美國的一塊硬傷。沃爾瑪出售的服裝。以及家居用品所帶來的利潤。已經從1990年的20%,降到現在的不及15%。約為560億美元。同時。沃爾瑪的決策者們總是不太重視市場,只想著急功近利。而事實上。服裝戰略是不可能一夜就見到成效的。
沃爾瑪的轉型戰略能最終取勝嗎?
2月19日,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公司在2007財年結束不久,就對外宣布,其銷售額已經達到3745億美元。沃爾瑪的上一財年已于1月31日正式結束。
這是一筆不小的數額。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沃爾瑪2007年的財報,就會發現,這個折扣店巨頭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2008年,它能否避免公司的銷量呈現負增長?
沃爾瑪的財報顯示,其所開店的數量已經呈下降趨勢,其銷量只比前一年增加了1%,創造了公司歷史上最少的贏利。而其2006年的銷量,也只增加了1.9%。
2007年第四季度,沃爾瑪的總體收入為1074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其中凈收入為41億美元,同比上漲了4%,或者說相當于每股上漲了1.02美元。
照此速度,很明顯,在新的一年內,沃爾瑪的銷售前景不容樂觀。
低價帶高價不易
紐約一家零售業咨詢機構——戰略資源集團(Strategic ResourceGroup)常務董事伯特·弗里金格三世(Burt Flickinger),成為沃爾瑪的股東已有30年。
他說,目前,沃爾瑪的銷售額增長率,與每個零售商都必須參考的三大指標的增長速度不同步。這三大指標分別為:低于3%的通貨膨脹率;美國低于1%的人口增長率;總店面面積的增長。而后者,沃爾瑪去年只增長了8.4%。“這是很可憐的。” 弗里金格說。
目前,消費者對沃爾瑪也越來越不滿意。2月19日,密歇根大學公布的一份客戶滿意度的年度調查顯示,在十大折扣店和百貨公司中,沃爾瑪屈居最末。密歇根大學已經連續14年發布相關調查,今年,沃爾瑪的消費者滿意度只有68%,比上年下降了5.6%。
沃爾瑪的銷售額1月份上漲了0.5%,2月份上漲2.4%,盡管幅度很小,但是與零售業內的整體利潤相比,仍然算是不錯的。在整個美國經濟的衰退過程中,從高消費階層最愛的諾世全百貨(Nordstrom),到折扣公司美國柯爾百貨(Kohl’s),各大品牌連鎖店的銷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沃爾瑪2007財年第四季度的單店銷售額上漲1.7%,超過了競爭對手塔吉特公司(Target)。因此,今年年初,投資者們開始競相買入沃爾瑪的股票,其股票價格也大幅上漲。
華爾街的銀行家們認為,沃爾瑪將會超過其他同行。因為它的低價,對于飽受信用卡賬單壓力,背負較大的抵押付款,以及為高能源消耗費用所困的美國人來說,是一注安慰劑。
同時,沃爾瑪正不惜一切代價地籠絡購物者。他們提供較低的食品價格,便宜的藥品,以及廉價的電子產品和辦公用品,想以此吸引顧客購買其他物品。紐約零售商羅布公司(Loeb Associates)總裁沃爾特·羅布(Walter Loeb)說:“長期以來,沃爾瑪都是通過出售更多的高價物品,比如高清晰電視,來獲得更大的利潤。”
問題是,不論沃爾瑪如何制定銷售戰略,其銷售利潤仍然主要來自于超市中利潤最低的商品,例如食品,以及售價只為4美元的非處方藥。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說,過去,他們只是靠這些薄利的商品,來吸引大量的購物者到沃爾瑪購物,而購物者同時也去購買能給沃爾瑪帶來更大利潤的商品,例如服裝等。
但是,情況往往并不如他們所料想的那樣好。即便是通常被人們用來購買東西犒勞自己的代金券,人們也總是在每年1月份拿來購買食物。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斯蒂芬-霍奇(Stephen Hoch)認為,“民以食為天”,沃爾瑪是最大的食品零售商,這就使得人們在購買食品時,總是首選沃爾瑪。
轉型面臨新挑戰
消費者喜歡購買沃爾瑪的食品,某種程度上能夠延緩沃爾瑪的衰落。但是經濟持續下滑時,沃爾瑪準備好挖掘新的發展模式了嗎?
對這家零售商來說,探尋新的發展戰略,面臨諸多新挑戰。幾乎所有的途徑,無論是國際途徑還是國內途徑,都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沃爾瑪知道,它已經在美國市場達到飽和,更大的商機應該在國外。未來兩年內,沃爾瑪計劃投資36億美元在海外開新店,同時削減對每家新店的投資,從70億美元減到50億美元。
沃爾瑪已計劃,將80%的新店開在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對于我們來說,‘新’意味著,或者贏得每一個新的市場,或者退出該市場。”沃爾瑪百貨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杜克(Mike Duke),在幾個月前的一個分析師會議上說。
沃爾瑪目前在全球已經擁有7000個店,其中約3000個集中在13個國家。
海外市場不贏利
然而,沃爾瑪一次又一次地發現,它賴以成功的法則,即薄利多銷的贏利模式,并不總是能見效。2006年,由于薄利多銷的贏利模式不能吸引德國和韓國消費者,沃爾瑪不得不賣掉在這兩個國家的店。
2007年12月31日,沃爾瑪日本子公司西友百貨(Seiyu Ltd.)對外公布,2007財年虧損209億日元,折合1.955億美元。這幾乎是公司所預計虧損額(105億日元)的兩倍。
最初,日本消費者不喜歡購買西友百貨的便宜商品,認為價格低廉就意味著質量差。接著,消費者們又開始抵制該百貨公司出售的高端商品。西友百貨為了保持贏利,只能把折扣降到最低。各個店都反映,銷售額最差的商品是服裝。
服裝也是沃爾瑪在美國的一塊硬傷。沃爾瑪出售的服裝,以及家居用品所帶來的利潤,已經從1990年的20%,降低到現在的不及15%,約為560億美元。公司最近一次宣傳活動,更以巨大的窘態收場。
兩年前,沃爾瑪買下了《時尚》雜志的多頁廣告跨頁,目前,于紐約時尚周期間,在時代廣場發起了一場時尚秀。沃爾瑪試圖把自己重新定義為時尚界的眾望所歸,打造出了自有品牌麥德龍7(METRO 7)服飾,該品牌以細腿牛仔褲和其他流行服飾而聞名。
不知所措的沃爾瑪消費者,卻完全抵制其出售的所有商品,這使數千家沃爾瑪店都積壓了很多賣不出去的服裝。隨著庫存的增加,沃爾瑪解聘了公司副總裁克萊爾·瓦特(ClaireWatts),瓦特此前一直在公司負責該戰略。
失敗的服裝戰略
盡管存在上述眾多問題,沃爾瑪仍然在拼命推廣其服裝戰略。就在上個月,它還做了一些調整,辭掉了原先在班頓維爾城(BENTONVILLE)總部工作的部分員工,讓其中一些轉去紐約,在多蒂·麥迪森(DottleMattison)麾下工作。麥迪森于去年接替瓦特,成為服裝、鞋和珠寶部門的首席執行官。
在紐約,服裝部能夠更加快速地引入流行產品,同塔吉特超市和海恩斯莫里斯(HM超市,歐洲最大的服飾零售商)等低價格對手展開競爭。在班頓維爾城,沃爾瑪還設有一個較小的分部,主要負責物流方面的工作,例如確保正確的貨物被發送到全國各地,以便及時補充貨源。
沃爾瑪總想在服裝上做文章,這是因為,如果方法正確,服裝能帶來高達45%到50%,甚至更多的利潤。奇代爾投資管理公司(RochdaleInvestment Management)分析師大衛·阿貝拉(David Abella)認為,這種巨額利潤,能夠彌補那些利潤較低的商品,例如家居用品和辦公用品,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
奇代爾投資管理公司的總資產為25億美元,其中包括其所擁有的沃爾瑪股份。阿貝拉說:“即使是售價僅為5美元的一件T恤衫,也有高達35%的利潤。”
但是,時裝需要強力推銷,比方說,借助寬屏幕電視,因為這樣能夠使那些高檔、進口或者稀奇商品,對顧客更有吸引力。“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是,即使是那些薪水很低的人,也不愿意穿著他們從沃爾瑪超市購買的服裝出入社交場合。”阿貝拉說。
在沃爾瑪不贏利的領域,其他的折扣零售商卻做得很成功。例如塔吉特超市,就以出售那些頂級設計師設計的便宜而別致的服裝聞名。在塔吉特超市的整體營業額中,服裝能帶來22%的利潤,而家居用品能帶來19%的利潤。一些零售業專家估計,沃爾瑪出售的服裝只能帶來10%的利潤。
但他們相信,這個折扣巨頭可以采用一些比較靈活的方法,來至少使該比例翻番。弗里金格認為,除了在市場上加大投入外,沃爾瑪應該邀請更多的名人,因為那些名人與消費者有著更親密的關系。“如果方法正確,沃爾瑪的營業額能增加750億美元。”
不重視市場
長期以來,沃爾瑪一直不情愿在市場上投巨資,尤其是在比汰漬(Tide)洗衣粉和日本潮流品牌邦迪巧克力(Bounty)等經典產品更加難以搶占市場之后。
西雅圖擁有79億資產的短期資本經營公司溫特沃斯公司(Wentworth,HauserViolich)常務董事及投資經理帕特麗夏·愛德華茲(PattI—C1aEdwards)說:“沃爾瑪現任首席執行官們,都很懂零售業的科學,但是卻缺乏零售業的藝術。”
如在塔吉特超市,人們都很重視市場,即使公司的上層決策者,包括首席執行官,都喜歡參與塔吉特的廣告業務。相反,沃爾瑪首席執行官李·斯科特(H.Lee Scott)去年在接受《商業周刊》記者采訪時,卻表態說:“我對于市場的東西不太感興趣。”
事實上,零售業的專家都認為,正是塔吉特超市時髦的廣告,使這個折扣店看起來更為消費者青睞。消費者普遍認為,塔吉特超市能夠迅速提最流行的趨勢,例如其出售的家居用品,如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設計的茶壺,以及紐約的普羅恩薩·施羅(Proerlza Schouler)和倫敦的艾拉·巴特立(Luella Bartley)等知名設計師設計的服裝。
與塔吉特超市推廣了20年的廣告戰略比起來,沃爾瑪的服裝廣告簡直是曇花一現,僅僅在《時尚》雜志以及其他的女性雜志上,登了很少的幾頁,而且只持續幾個月就停止了。弗里金格說:“沃爾瑪的決策者都是一些吝嗇的人,只想著急功近利。而事實上,服裝戰略是不可能一夜就見到成效的。”
這個零售業巨頭,目前主要是在美國國內發展服裝戰略,但是,幾乎人人都認為,這是零售商最難攻克的一關。“這就酷似經濟型汽車制造商開始生產豪華車一樣,人們會信任它的品牌嗎?我不那樣認為。” 品牌顧問公司莊信公司總裁羅伯特·帕斯考夫(Robert Passikoff)說。
沃爾瑪已經把其廣告戰略從“永遠平價”,改為“省錢,讓生活更美好”。問題是,人們選擇去沃爾瑪,仍然只是為了省錢,只會購買普通商品。而如果想購買能讓自己“生活更美好”的其他商品,則仍會選擇別的零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