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和精神領袖,納拉亞納·麥錫看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光明前途,但認為這些國家必須利用好在解決貧窮問題時的機遇。
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是印度第二大軟件公司,也是信息服務外包產業中的翹楚。其共同創始人納拉亞納·麥錫(N.R.Narayana Murthy),正在幫助推動印度成為全球經濟強國。他認識到,隨著印度、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更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巨大的經濟發展機會擺在這些國家面前,當然與之相伴的也有挑戰。
麥錫曾長期遠離財富,以便過一種更平和的生活。在看他來,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功,以及其中暗含的持續增長,除非其社會福利能平均分給全國富人和窮人,否則將無法得到永遠保證。他目前接受了《戰略與管理》雜志的采訪。
《戰略與管理》:您認為全球化發展方向如何?
麥錫:我定義的全球化是這樣一種范式:它可以幫助企業從最便宜的地方搜尋資源和資金,尋找最合適的人才,在最有成本效益的地方生產,在利潤最豐厚的地方尋找市場,而沒有國家的界限。
隨著地區間競爭的加劇,這種范式將保持上漲勢頭。當然,這些地區并不總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包括中國、印度、東歐和東南亞。
更多的競爭,導致越來越需要更有效率,需要給消費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價值。所以,以后將會出現更多的外包,并越來越融入整個全球經濟,人才也會更加國際化。
例如中國,在知識領域、軟件行業、業務流程外包以及金融體系等方面,正拼命提高自己的外包貢獻份額。印度也正在努力走向價值鏈的高端。我們堅信,諸如研發、分析等一系列活動,都可以在印度這樣的國家完成。
一些國家比如中國和印度,龐大的、受過教育的人口正在加速這個進程。較高的教育水平導致較高的人均收入。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沿著提高教育的路徑往前走,這個趨勢將減少它們之間的經濟差距,以及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發達國家的援助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根本方法。更好的模式,是關注教育、人才,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然后將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帶到全球市場。
(《戰略與管理》:在您看來,美國會不會最終失去其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領導地位?
麥錫:不,我不這么認為。只要美國始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這些人能形成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使其繼續享有競爭優勢,并且永遠不會失去其優勢地位。
不錯,印度和中國正在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舉例來說,今天你看到的筆記本電腦和iPod,都是中國制造的,但它們仍是美國設計的。同樣,印度正在制造越來越多的復雜軟件,隨著越來越多全球性公司的加入,將來總有一天,這里會制造出控制心跳的軟件系統。
盡管中國和印度會逐漸走到價值鏈的高端,并為其工作開出更好的價格,但我認為,美國仍將是創新方面的領導者。
《戰略與管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傷害到其競爭力了嗎?
麥錫:全球化的意思是,每個國家都走向全球市場,集中其最佳的能力、產品和服務。
從這點來說,印度在信息技術人才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競爭優勢。我相信,美國政府應該為美國公司開拓人才提供更方便的政策,以使自己更具競爭力。
關注失業損失是應該的,但是很短視。
在這方面真實的例子是,當豐田、福特和通用汽車進入印度時,它們很快擠垮了當地低效率的汽車制造商,使我們失去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同樣的事情在戴爾來印度時也發生過,它擠垮了我們的電腦制造商。
但我們都接受了。因為損失一些就業機會,然后花錢培訓員工,使印度更具競爭力。這比單純支持效率低下的公司和劣質的產品更劃算。
同樣,印度公司對美國消費者所做出的貢獻,遠遠高于失業帶來的損失,這會讓這些公司更有效率,能提供更好的產品。
《戰略與管理》:在您看來,印度全球化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麥錫:將全球化的好處帶到貧窮的農村,是印度繼續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盡管全球化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并沒有給農村人帶來任何差別。而農民占這個國家65%的人口,全球化的好處并沒有惠及到他們。這種不平等造成了極大的政治緊張。
農村地區的人們相信,我們的政客青睞城市中心,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擴大其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農民已經通過投票,使印度兩個州的領導人下臺。
印度商界的領導人,應該如何使農村選民確信,將國家整合加入全球經濟,是解決農村貧窮問題最好的辦法。這是擺在他們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首先要更好地闡明,全球化如何更好地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其次要更多關注農業生產率;第三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支持經濟發展,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如果不能馬上實施這些措施,我不知道我們還能否繼續成功地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忽視這些問題的話,窮人將會視企業領袖為惡棍,他們會選出新的代表,開始減少商業活動。而反商業政策將減緩我們的增長。
《戰略與管理》:您認為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以減輕或解決貧窮難題?
麥錫:我們要更多著眼于低技術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印度農村文盲或半文盲,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如何為這些人創造就業機會,是很關鍵的一點。
要想做到這一點,正如我剛才所說,首先要盡快建立健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使企業能夠在那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第二,要盡快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低技術含量的工作中,這樣可以直接減少農業人口,也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率。第三,必須直接補貼農民本身,消除中間環節。
已故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學券系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這個系統在印度很難推行下去的話,可以直接將現金補貼打入家庭主婦的銀行賬戶,當然要有一個補貼標準,針對特定的、年收入線之下的家庭。她們最能將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為了配合這個制度,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范例。這樣,私營部門可以補充補貼,給窮人提供基本服務,當然是贏利性的。
最后,我們必須著眼于提高政府效率,加強問責制,加大政府對窮人的服務,包括教育、衛生保健、營養和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