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個護理系畢業的女生,在網絡上自創女鞋品牌,成果令人吃驚,現在她又將進軍大陸市場。
2007年12月17日傍晚,臺北縣三重市附近一棟公寓的二樓里,客服電話響了。來自臺北市的陳小姐仔細問清了鞋子的貨號、尺寸后,按下“確認”鍵,送出了訂單。
這筆訂單,使臺灣出現了第一個網絡賣鞋的億元戶grace gift,一個由25歲女生經營的網絡女鞋品牌。
為了這一天,林孟樺已經等了4年零兩個月。2007年,是她豐收的一年,不但公司的營業額過億,純利率也達10%,三商行股份有限公司還找上門與她合作,一起進軍大陸市場。
每到周末打開電視,流行節目里的模特兒,腳下蹬著grace gift當季的新鞋款;打開時尚雜志,grace gift的廣告在最顯眼處;一個個營銷活動,就像誘魚入網,等著每天下班前,上班族女性上網購物的高峰。
引人注目的是,這個護理系畢業的年輕女老板,此刻正在紐約攻讀設計學院。白天,她是設計學院的學生,一到紐約時間晚上10點后,她便在網絡上開始她的臺北生意,一邊看業績,一邊看中國大陸開發的新產品,常常忙到夜里兩三點鐘才睡覺。
出身制鞋家族
林孟樺出身于制鞋家族,她的家族聚會,就像是鞋子產業上、中、下游的大集合,就連往來的朋友中,十個有八個都跟鞋子產業沾得上邊。不過,4年多前,這些制鞋業的老前輩,沒人看好她在網絡上賣鞋的點子。“看不到鞋,不能試穿,怎么賣?”這是長輩們的第一個問題。
要在網絡上賣女鞋,有兩大難關。
第一,如何說服消費者買一雙看不見、摸不到的鞋?尤其是,賣女鞋的難度比男鞋更高,高跟、低跟、寬頭、尖頭,版型不一,光靠尺碼也無法決定最適合的鞋子。即使消費者買單,后續的退換貨服務成本也極高。
第二,庫存的壓力。林孟樺的父親、龍富鞋業總經理林文森說:“要賣鞋子得尺碼齊全,經常要押三到四倍的成本在里面。”而且,網絡流行變化快速。流行服飾在實體賣場,流行以季為單位,網絡上卻得以周甚至以天為單位。若趕不上流行風,大量貨品就成了可怕的庫存積壓。
讓顧客有收禮的感覺
盡管對前景不看好,但為了給女兒機會,林文森還是投入了約i00萬元(臺幣)的啟動資金。林孟樺看起來仍像個青澀的大學生,她卻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當別人忙著在網絡拍賣上沖量的時候,她反其道而行,堅持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一般的賣家,都是選擇交易最熱絡的網絡拍賣。林孟樺則選擇了與剛起步經營女鞋市場的興奇科技(Yahoo奇摩購物中心)合作。
在定位上,她把這個牌子定位成日系甜美風格的年輕女鞋品牌,從鞋盒、包裝等小處一點一點琢磨。像鞋盒,一次訂購量越大,成本就越節省,她卻要求每五千個鞋盒就要改變造型。打開鞋盒,她還用布套包住鞋子和小禮物。對此,她解釋說:“取名叫 grace gift,是希望買的人有收禮物的感覺。”
要吸引顧客上門,林孟樺得自己設計產品。剛創業時,她找了兩個熱愛流行的朋友一起工作,她們最暢銷的一款鞋子,就是在辦公室里討論出來的。
例如,她們討論靴子時發現,女孩子都喜歡看起來更高挑一點,市面上卻只有鞋底極厚的增高鞋可選,外型既不好看,效果也很突兀。于是,她們把增高效果做在靴子里,外表看不出來。
一開始沒有營銷資源,她們從替鞋取名字上下工夫,取名為“顯瘦感”,再在文案中搭配照片,凸顯讓腿看起來更細的營銷訴求,價位比百貨公司便宜。這款鞋賣出3000雙以上,是最熱銷的款式。
不過,光靠靈感只能偶爾賺錢,規模擴大之后,庫存和客服壓力的陰影,也開始顯現出來。
如何做鞋子的售后服務、控制庫存,是最重要的技術訣竅。為了吸引客人,她們提供免費退換貨的服務,但若按照傳統模式,必須確認收到退貨之后,才能再寄出新品。這樣做,客人換一次鞋子,不但得等上十天,網站還得一筆一筆退還客人郵資,效率十分低下。
林孟樺修改了三次流程。剛開始,她試著讓快遞人員帶著替換的新貨上門,再直接收替換的貨品回來,結果大亂。后來,她們找快遞公司開會,重新設計流程,在送出的貨品上貼上大大的“記得取件”貼紙,才順利解決問題。此后,換貨時間從十天縮短為兩天,物流成本也由送兩次貨變成送一次貨,降低了10%。
選擇跨界營銷
林孟樺最大的創新,是在營銷上。大部分賣家都選擇登網絡廣告,每一則廣告被點幾次、有幾筆成交,投資的廣告費換到多少營收,成本效益清楚,一目了然。
她卻在傳統媒體上大登廣告,并將營業額的5%花在了營銷上。
林孟樺是第一個同流行雜志簽長期廣告合約的網絡賣家。從前年開始,甚至跟有影響力的網絡服飾賣家,像東京著衣合作,聯手在時尚節目中亮相。去年,她甚至請藝人代言,將戰場延伸到實體世界,利用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進行營銷,再引導一批原本不在網絡上買東西的消費者上網購物。
前3年,林孟樺幾乎能做到零庫存。過去4年,林孟樺的女鞋品牌營業收入,從200萬元跳上1億元(臺幣)。
林家的代工廠只有300多名員工,并不算大。林文森究竟教給了女兒什么秘訣,幫助她站上了臺灣網絡女鞋的平臺?林文森說:“我對她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貨一定要賣完,不浪費。”他從不介入女兒的網絡事業,還笑著說:“我一插手,這個品牌就老掉了。”
林孟樺發展新事業后,臺灣有四五位家里原本經營鞋廠的第二代,也沿用類似的模式進軍電子商務。如目前鞋業代工大廠碩豐國際老板的女兒王曉萍,自創了Miss Sofi品牌,將在今年擴大網絡銷售。購物網站Payeasy產品經理林晏綺表示,今年也將成立網絡鞋館。據分析,這個領域至少還可以再成長兩三年。
做到臺灣最大,林孟樺布局未來的方式,卻是到紐約念書。她打的算盤是,未來公司的走向會越來越國際化,書上的東西可以自己學,國際化的經驗卻是無法代替的。
去年,三商行看上了林孟樺的作品,雙方以合伙的方式,在上海設了六七家實體店面,她的品牌正式從虛擬邁入實體。
從個人單打獨斗,到品牌打入電視,直至在上海出售,林孟樺只花了4年時間。她的故事證明,網絡上有許多快速成長的商業模式,就看你有沒有本事,把別人不敢染指的冒險變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