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我仍然是善良的單純!
打開網絡圖片搜索引擎,照片中的董思陽長發飛揚,容貌秀麗,像明星一樣,年輕、貌美。靚女,總裁,財富。一時之間,追捧者、艷羨者如滾雪球般暴漲,各種美譽也紛至沓來。15歲仍然是家境平凡的賣花女,21歲卻已脫胎換骨成為腰纏萬貫的女富豪——這個故事不像現實,倒像一個令千萬人垂涎的神話。但既然近乎神話,那就必然有人質疑。質疑者也很尖銳,說其作假者有,說其炒作者有,語言并不是十分中聽。于是又有人起來捍衛。一來二去,董思陽成了一個焦點話題,成了一個萬眾矚目的現象。為了撩開這個神奇人物的面紗,我們與董思陽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談話。
在某酒店大堂,董思陽身著白色連衣裙、肩披紫紅色的披肩,整個裝束簡潔而端莊,氣質的成熟系數大大超越了她的現實年齡。她從15歲開始說起,話題開放,幾乎沒有禁區。
問:對于成功,感覺怎樣?
答:沉著穩定,很多人都說我不像一個80年代的人,倒像一個結過婚的人。其實我也很羨慕同齡人。
問:你羨慕大家,大家其實更羨慕你。
答:這也許就像錢鐘書先生所寫的《圍城》吧。
問:覺得有負擔,會患得患失嗎?
答: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問我為什么能成功,其實是心態很重要,就是勝不驕、敗不餒。
問:網絡上有一些不利于你的傳言,你在乎過嗎?
答:我相信一句話“失敗是自我定義的”,只有自我放棄,才真正叫失敗。我年輕,我不怕。年輕沒有失敗。有些人出于嫉妒,會在網上炒作一些話題,讓人感到壓力,但我從不看網絡上的評價。
問:經商是不是讓你變得世故和復雜?
答:自己仍然是善良的單純!
問:你覺得你現在很單純?
答:現在應該加引號,以理性的角度來分析,從以前單純的心理到目前以社會的經驗來修復你的單純。
“創業”曾有一刻自暴自棄
董思陽的商業生涯從15歲開始,真正踏入商圈是17歲,開始學理財和行銷,她談起自己最大的興趣有機食品時,說當初跨入這行純屬使命感,“在一次課堂上聽到這個事情后立馬就去做了。”但第一桶金卻掘于她的19歲,50萬新幣(相當于200萬人民幣),做的是芯片貿易,從日本韓國進口后,通過新加坡出口到中加美等國。董思陽將這次成功的交易歸結于“女人的第六感”。她說“不可否認,女人的第六感就是很強,只要你去做。”
從商至今,董思陽無數次想過放棄,最大的一次挫折發生在她20歲。印尼海嘯使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巴丹島的很多團隊成員都受到創傷,加上印尼制度不完善,董思陽一下子幾乎輸掉了自己的全部身價。
問:當時是什么狀態?
答:當然有一刻自暴自棄,自己問自己:為什么這樣,為什么現在還這樣?但后來有重大的轉折,是源于一場心靈的課程,讓我感受到了很多的東西。我也迅速地把自己的心態從學生心態調整到商人做生意的心態。
問:你用多長時間調整?
答:兩個多月時間,我是屬于活潑型的人。我認為:成功是心態和經驗的積累!年輕人可以多做一些事情。
問:父母、同學對你有什么看法?
答:跟你們透漏一下,其實我是一個非常女孩型的女孩。上體育課時,我基本坐在邊上,是典型的乖乖女,有時表現也是嬌滴滴的。現在,所有人都驚呆了,跟我以前完全不一樣。
問:你這么早開始經商是不是跟家庭背景有關系?
答: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家庭出身是醫生,15歲那年,父親棄醫從商,賠了很多,我在國外讀書,有很大心理壓力。為減輕父母壓力,就想自己賺一些錢。所以是出于責任感的關系,開始我的商業生涯。
問:那與你家庭教育有沒有關系?
答:跟我父母和爺爺很有關系。父母對我要求比較嚴格,但也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
問:是不是很小就喜歡問這問那? 答:是。一般家庭遇到大人說事情時,他們都會把小孩子趕開。而我父親不這樣,反而讓我聽,不會說我不懂事。我有時候也會插上兩句,大人有時候覺得很有意思,不會笑我。久而久之,膽量出來了,不再拘泥輩分。
“發展”可以開10個小時長會
雖然進入有機食品業最初源于一種沖動,但之所以能堅持到現在,董思陽也有充分的調查和現實依據。她按一定比率做有機農業,形式是“你種我收”。公司與農民簽訂詳細的合同,保證農民不會出現有種無收的狀況。目前董思陽的公司在上海郊區就有一萬畝的基地。
董思陽管理團隊的高中層基本從海外帶來,更多中層人員來自大陸。作為年輕的CEO,董思陽對管理公司不同年齡層的員工有自己的經驗。“第一是價值觀相同(為了上市),第二是使命相同(為了健康),第三個是要跟著我的人賺錢。”董思陽把人格魅力放在重要位置,強調嚴格不強勢。嚴格是指如果事情重要,董思陽可以開長會,有一次會議從下午一點開到晚上十一點,幾乎所有人都要打瞌睡了,董思陽還是集中精力談完才走。不強勢則是不命令,用商量式說服,讓別人心甘情愿接受。
問:目前推廣有機食品的概念與你當初預期符合嗎?
答:比爾·蓋茨當初做推廣時,幾乎所有人都嘲笑他,說不可能,這么笨重的電腦人手一臺可能嗎?馬云當初做阿里巴巴時,所有人認為他是騙子,連正面接觸都靠不住,還“網”誰啊?有機產業進入到現在具備很好的前景,既健康又環保,還符合國家大農業政策及產業發展方向,具備很多亮點。
問:很多人在事業成功的過程中,有貴人相助,你有嗎,怎么獲得的?
答:有啊!像柳傳志、蔣錫培等等。事實上,人脈就是命脈,就是錢脈。如果只靠自己,是不會有大作為的。我有兩個新穎理論:一是主觀因素的改變可以改變客觀因素。比如你想認識娛樂圈的人,首先你思想要改變,然后朋友介紹朋友,圈子就打開了。二是思維的轉變帶來行為模式的轉變。
問:目前為止,(在事業上)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答:這個人在香港,名叫海倫——香港某上市公司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當時她去新加坡招私人助理,我被選中。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一個非常成功的女老板。她既謙和又低調。比如有兩個停車場,一個是五星級酒店(需25元新幣),一個是5元新幣的普通停車場,她都是停5元的。她覺得該花的錢一分都不少,不該花的錢一個也不花,更多的錢用于公益與慈善。
問:目前,公司里面你和團隊之間是什么關系?
答: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要有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在公司里,個人和制度相輔相成,因人而異,個人主義蓋過集體主義,這是我們的賣點。這個社會是講究行銷策略與包裝策略的。
問:在內部管理上有無完整構思?
答:有。主要是注重教育。因為每個人只有思想觀念上的進步,才能真正進步。培訓目前有兩個月定期一次的績效培訓和于丹的理念培訓。盡管這樣投入大,回報也很高。
問:目前新勞動法的發布實施會帶來成本的拉升,對你有沖擊嗎?如何應對?
答:這部法律很公平,我們表示歡迎!我們永遠給員工最好的福利。
“理念”把自己的東西放到極致
董思陽對自己的人生有很清晰的劃分。她計劃讓公司在26歲時上市,30歲以后大部分時間做慈善。這是比較宏大的構思,此外還有一些小愿望:一是爭取很快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政協委員;二是廣交善緣。
平時,董思陽也有很多機會和同齡人聊天,她把同齡人分為“名人”和“非名人”。和“同年齡段的‘名人’相比,我是唯一做實業的。實業是實打實的。而同年時代的名人不管做網站還是文化娛樂,都相對浮躁一些。”而和同年齡段的“非名人”相比,董思陽則是最早踏入商圈人群之一,經常聊的是不管做企業還是做人、心態很重要,年輕人不要太急功近利。因為經歷的事情比同齡“非名人”多得多,董思陽經常以傳遞自己的成功經驗為交談主題。“我經常談的是如何放大自我。先把電腦當作放大自我的平臺,然后把自己優點放大化,不要像很多人一樣過于謙虛了。要把自己的東西放到極致。從劉儀偉到川普到馬云,還有牛根生,朱新禮、馮軍,黃光裕等,都證明了一點:必須要有自信,必須要最大化。”
問:創業之初沒錢怎么做慈善呢?
答:沒錢也可以做慈善啊!去做義工啊。
問:你現在仍然做慈善嗎?如果別人索要無窮無盡怎么辦?
答:現在我每年資助十名學生,同時還資助云南的學校。至于索要無窮無盡這個問題,我們有一個團隊專門運作此事,一般先審核,再看,最后再打款。
問:你為什么有那么多精力?你的愛好還有時間做嗎?
答:以前不會分配時間,每次吃飯時間被壓縮到5分鐘以內,然后90%以上的時間用于工作,曾經得過一段時間的憂郁癥。后來在美國參加了心靈雞湯課程,讓自己得到了心靈與精神的慰籍,如果沒有這些沉淀,會很浮躁。我有一個1/6秘訣。整個生命當中,有1/6時間做興趣愛好。1/6時間環游世界,有時候不必去國外,甚至只是到郊區去也行,總之要到外面走一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時對自己商業思維很有好處,會靈機一動。1/6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團聚,如果忽略了親情友情愛情,人就會是一個空殼了。有1/6時間做事業,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業。1/6時間做人生價值(慈善事業),去捐助不要做守財奴,其實真正的幸福是給予!
問:可是很多人都很忙,沒有時間。
答:時間永遠是擠出來的!不管時間多忙,都要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自己左右的時間、親戚朋友聚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