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一千多年前,南昌繩金塔建成以后,塔高五十九米,七層八面五十六孔,每逢中秋佳節燒太平塔,繩金塔上也要點燈,一眼望去,四面八方閃光耀眼,甚是壯觀。
這年中秋節,豫章劉太守燈輯油五十斤,命家人送往繩金塔寺,要和尚加添繩金塔上燈火。夜晚,劉太守帶領夫人王氏、女兒瑞蓮來到繩金塔寺敬香賞月。眾和尚把塔上燈火點得通明,侍候劉太守到佛殿上香完畢,請到塔寺前觀塔賞月。
只見一輪明月升起,萬家燈火閃閃,全城爆竹聲聲,好不熱鬧。瑞蓮小姐很有才學,題詩答對,樣樣精通。今夜來到繩金塔,看見塔上燈火輝煌,華光四射,心情非常激動,隨口念出一幅上聯:“塔上點燈,層層孔明諸葛亮。”太守見上聯文字不俗。“孔明諸葛(格)亮”引用了先輩名人字號,同音寓意,是幅絕對,連聲叫好,夫人也很高興,再問瑞蓮下聯怎樣?瑞蓮回答不出來,想了一下,含羞地說道:“爹爹,豫章人杰地靈,何不寫張榜文出去,若有人對得下聯,也算是個才子。女兒我……”太守一聽,滿心歡喜,知道女兒的心事,心想:寫張榜文出去,若有人對得下聯,將女兒終身相許,豈不了卻我二老的心愿。
第二天,劉太守在繩金塔前貼了一張榜文,上面書寫了上聯:“塔上點燈層層孔明諸葛亮”。豫章才子,若有人對得下聯,揭榜招為女婿。榜文一出,看榜的人絡繹不絕。官家公子。豪門子弟,城里讀書人奔走相告,紛紛前往繩金塔看榜,只是沒有人敢揭榜。
且說城南蓮塘漆家莊,有位漆公子,名喚子菱,是村上有名的秀才,這日聽了消息,趕到城內看榜,見上聯是:“塔上點燈層層孔明諸葛亮’。既寫了繩金塔的景色,同音寓意,又有前輩名人字號,仔細一想,無法對得下聯,只得邁步回鄉,但是“塔上點燈層層孔明諸葛亮”反復在腦子里思考,不得平靜。一路走來,不覺過了淡溪,已經累了,在小橋頭坐下歇息。忽見一老農民,肩挑一擔糞想過橋去,但是橋板狹小,不敢跨步。于是放下糞桶,請子菱抬過橋去。子菱從小生長在農村,對抬糞并不討厭,于是撩起長衫,抬起糞桶,小心地和農民抬過去一桶,回來又抬過去一桶。老農感激不盡,說道:“相公,你在這里歇息,我到池塘里挖/L節藕給你吃。”子菱忙說:“老伯伯,不用,不用。”老農說:“池中藕是我栽的,不要緊。我來選幾節好藕給你吃。”他一邊說,一邊走到池邊,只見荷葉茂盛,一枝嬌嫩的紅蓮,迎風怒放,他高興地說:“蓮花歡笑,瑞氣盈門,是一朵瑞蓮,下面必有好藕。”子菱失聲地說:“啊!一朵瑞蓮?”“相公,你的彩頭不錯。剛才跟我抬了兩桶‘屎’,兩桶為一雙,可說是‘雙喜’(屎:南昌音念喜)臨門。”說著把蓮花摘下,送到子菱手里,子菱滿心歡喜。老農順手拿起丟在塘邊的鐵楸,挖出一節白嫩的藕,用手洗凈,拿在手中稱贊說:“相公,你走鴻運,這藕太白了。”子菱正在思考上聯。老農的言談舉動,使他驚住了。“池中藕是我栽的。”“一朵瑞蓮。”“這藕太白了。”這些話重新在腦子中閃過,一幅下聯正在孕育。這時老農把一節白藕拋上岸來說:“這節藕好,沒有帶根,根藏在泥里。讓我再取第二節。”子菱想:泥里藏根。不覺頓時驚叫起來:“對上啦!對上啦!”帶著蓮花,轉身奔過橋去,老農莫名其妙。
子菱再也不覺疲勞,一口氣跑進了城,來到繩金塔揭下榜文。早有家人稟報劉太守,太守請出夫人和小姐瑞蓮,大堂落坐。瑞蓮坐在簾子后面等候,傳播榜人進見。子菱邁步進了廳堂。太守和夫人見來人眉清目秀,一身文生打扮,年將二十歲左右,心里早有幾分歡喜。劉太守和夫人讓子菱在一旁坐下,太守問了子菱姓名后說:“既然揭榜,請把下聯對來。子菱立即對道:“池中栽藕,節節太白李長庚。”太守一聽:“塔上點燈”,正好對“池中栽藕”,“層層孔明諸葛(格)亮”正好對“節節太白李(里)長庚(根)”同音寓意,也是先輩名人字號,不禁矢口叫絕,太守高興,即問下聯怎樣得來?子菱將遇老農之事說了一遍。太守感嘆地說:“鄉間出真才。”即令子菱書寫下聯,與瑞蓮上聯匹對。子菱書法也是筆走龍蛇,得到太守的贊賞,連聲稱道:“佳婿,佳婿!”于是子菱將蓮花獻給太守,作為聘禮,夫人將這支蓮花交給小姐瑞蓮,小姐早已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她接過蓮花,含羞帶笑,隨著上裳轉至后堂去了。太守夫婦高興得哈哈大笑,說道:“將對聯掛在繩金塔寺,公布于眾。擇吉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