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個值得、爭議的問題。“現在的孩子難得教育!”這也是眾多中國家長發出的感嘆。孩子,自己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該如何教育呢?也許你在學習他人的經驗,也許你在摸索自己的方法,也可能你在感到社會大環境的不足而讓你力不從心。是的,稚嫩的心靈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熔爐讓它歷煉,直到成熟。
作為一位母親,在隨丈夫和孩子到法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我感觸最深的是法國孩子的學習狀態。
法國家長望子成龍的愿望與中國人可以說是如出一轍,但是,對于孩子的培養,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方法。
讓孩子走進博物館
法國基礎教育和中國極為相似:重哲學、重歷史、重基礎文化,內容龐雜,學生負擔和歐美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重的。但與此同時,法國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極為重視。可以說,是把社會當作了孩子學習的大課堂。
每周三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不開課,學校里的小課堂關閉了,社會大課堂卻對青少年敞開了大門。你到體育場走一走,小足球隊員、小籃球隊員在飛奔疾跑;如果在周三去博物館,你會發現那里簡直成了學生專場,一群一群小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步入藝術殿堂,在教師和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睜大眼睛去發現真善美的世界。
在法國,所有的國立博物館免費為教師及18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為他們組織專場講解。享譽世界的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每年接待600萬參觀者,其中一半是學生。盧浮宮的工作人員自豪地說,提高學生的歷史和藝術素養,是博物館的使命之一。盧浮宮有一些為學生的服務項目。“藝術車間”是其中之一。盧浮宮擁有數十個“藝術車間”。既為成年人,也為學生服務。學生“藝術車間”開設32個專題的活動,如“了解園林”、“認識菘藍”(一種植物染料)、“古埃及服飾”等。所謂“車間”是集參觀、講解及自己動手三者于一體的藝術活動場所,為50平方米的廳室,中間有一工作臺,周圍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設立“車間”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藝術體驗。“車間”活動,憑借盧浮宮的資源。例如,園林課先由教師帶領參觀盧浮宮前的杜伊勒里花園,講解其風格,回到“車間”后,學生用模具搭一個他們想象中的花園。6到18歲的孩子都可憑興趣參加,沒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課費即可。“藝術車間”很受歡迎,一般要提前半個月才能訂到位置。
位于巴黎東北部的維萊特“科學與工業城”是歐洲最大的科普中心。這個密特朗時代的建筑,由花崗巖、鋼鐵和玻璃組成,氣勢恢宏。科學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一個集展覽、實驗與資料調閱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場館;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出現,瘋牛病、口蹄疫在歐洲肆虐……這一切使當代人對了解科學技術的愿望更強烈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科學城”為12歲以下的兒童開設的4000平方米的“兒童館”(也屬歐洲之最),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去觀看、去觸摸、去體驗植物界、動物界、宇宙空間,在幼小的心中激發起好奇。法國中小學校常組織整個班搬到“科學城”上課一至兩周,學生利用那里的設備,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覽和短期展覽提供的知識,在教師和“科學城”工作人員的雙重協助下,完成一項科學小試驗。
博物館、科技館熱心于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不斷提供新的活動方案,提供種種方便和優惠,將此作為一種社會責任,這在法國蔚成風氣。教育部長雅克·朗就此談道,如果想使法國仍然保持創造性,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國家,就應該考慮人的整體的、協調的發展。音樂之于心算,戲劇之于閱讀,造型藝術之于幾何,不無裨益。科學、藝術教育喚醒敏感,催生創造力。它像是學生進入其他未知領域的“芝麻開門”的呼喚,引導他們去發現,去創造。
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財商
法國孩子較早擁有自己掌握的零用錢。統計顯示,在當今的法國,6歲的孩子每年平均可從家長那兒得到約600法郎的零用錢,14歲的“大孩子”則可得到1500法郎,而當孩子在高中學習時,獲取的年零用錢則可能高達6000法郎。此數額比起美國、英國的同齡孩子來都要高出一截。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法國家長還大多在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即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并劃入一筆錢,而且一般并非區區幾十或幾百法郎,而是上千甚至數千法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中,這也是十分少見的。
法國家長之所以熱衷為孩子開專門的銀行賬戶,倒不是為孩子的高消費提供方便,也不是圖自己省事,甚至也不是為幫助孩子學習保護好自家的“錢袋”(即私有財產),而是為了一個更宏大的目標: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理財”,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事實上,待孩子正式擁有了自家獨立的賬戶后,讓孩子通過消費來理財的學習才算系統、全面地展開了。當然,對第一次擁有這么多金錢的孩子,家長必須及時地作出指導,并充分予以關注。當家長發現自家孩子胡亂購買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時,大多并不會因大動肝火而對孩子橫加責備,家長會與孩子商議獨立賬戶必須保留的金額的底線,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儲蓄和消費目標:開始時可能僅是小目標,如一把瑞士軍刀、一件火車模型等,一般只須儲蓄幾個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轉向較大目標,須耐心儲蓄幾個月才能實現夙愿;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須儲蓄上一年半載的大目標。要是在這段時期孩子受到其他東西的誘惑而沒能“挺住”,那么他就必須為自家的或合理或不合理的花銷負責。換句話說,對于孩子的財務狀況,負責的是孩子自己!如此一來,孩子在學會量入為出的同時還可學到一種寶貴的責任心,領悟到一種辯證的得失觀。
當然也有生性節儉的孩子對于自己賬戶上的錢財格外看重,生活中盡量縮小開支。此時家長的責任就是采取一些辦法來鼓勵、引導這樣的孩子更為勇敢大膽地消費。他們一般會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作出消費,如建議孩子邀請小伙伴去看一場電影啦,買一雙新的運動鞋啦,給爺爺或奶奶送上一束鮮花啦,等等。因為在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國人看來,只知積攢錢財而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財奴”式的消費理念同樣是要不得的。
法國孩子也報班
在我們中國,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都會付出金錢和精力,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非常有趣的是,法國的家長也象中國家長一樣,他們常常給孩子安排一系列課外課,使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因此而加重。丈夫的一位法國同事告訴我們,他6歲的兒子每周還要上三次業余課:星期一學舞蹈,星期三學體操,周末學滑冰。為什么讓孩子學這么多?他聳聳肩膀,說是孩子有興趣,為什么不鼓勵呢?可實際上,他自己也常說“孩子-人累了”。
對于這種給孩子增加負擔的做法,法國的教育學家表示了憂慮。他們指出,孩子們學的課程越多并不意味著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許多業余課程不僅使家長們的錢包變癟,還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只有有了寬松的時間和空間,孩子才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為了使孩子將來能較好地融入社會,引導他們學會合群比學會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長要盡可能帶小孩去公園游玩,鼓勵他們與同齡的小朋友進行交往。為此在巴黎的街心都給孩子們留出一些空地來,或當旱冰場,或作自行車練習地,或用來搭建滑梯、秋千和翹翹板等,孩子們在那里玩得非常開心。
與我們不同的是,法國家長在孩子報什么班的問題上非常民主,對學習方面的安排,父母一般會認真地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為在法國家長看來,孩子都是獨立的人,他的興趣是不能勉強的,只有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容易出成績。在他們看來,專業的高低貴賤遠不及孩子的興趣重要。我覺得這一點挺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