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醫學家柳澤文在科學研究中抽檢了100名癌癥病人的血樣。結果他驚奇地發現,這100名癌癥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醫學上稱這樣的人為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是人大量進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酸性食物造成的。學者發現,吃酸性食物過量導致的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萬病皆因體液的酸中毒開始,只有使體液呈弱堿性,才能保持健康”。這是一位美國病理學家經過數十年研究后得出的確切結論和名言。
人有著調節酸堿平衡的機能。但是,由于調節能力有限,調節范圍又窄,如果我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所進的飲食不加節制和選擇,過多大量地攝入酸性食物,導致吸收進入人體的酸性食物超過了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就會使人體調節酸堿平衡的機能減弱,或影響人體對酸堿平衡的調解能力,從而使人體環境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酸堿平衡失調,就會產生酸性體質。病理學家強調指出,經常過多大量地進食酸性食物,可使人發生酸中毒,出現肌肉關節酸脹,周身不適,精神萎靡,周身疲乏無力、虛弱,甚至呼吸加深、呼出爛蘋果氣味等。如果人在酸中毒或疲乏時多吃些堿性食物,使體內產生的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質得到中和,改變了人體內環境的酸堿度,就能消除酸性體質導致的不適及疲勞。古往今來,人們發現長壽老人能夠健康長壽,其原因之一就是這些長壽老人堅持長期保持平衡酸堿飲食,使自己的體液呈弱堿性。食品按其元素成分可分為堿性食品、中性食品和酸性食品。堿性食品含鉀、鈉、鈣、鎂等元素多。酸性食品含磷、氯、硫磺等元素多。食物的酸堿性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后所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堿性而定的。常見的堿性食物有新鮮的蔬菜、瓜果、海帶、茶、紫菜、豆及豆制品、乳制品、堿性飲料。需要指出的是,具有酸味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如有些味酸的水果雖然有酸味,但它卻是堿性食品。常見的酸性食物有魚、肉、蛋、禽、米、面、油脂、酒類、糖等。堿性食物由于含有成堿因素多,在體內代謝后生成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變化。酸性食物含有成酸元素較多,在體內代謝后形成酸性物質,并可降低體內血液的PH值。如果飲食中能注意酸堿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或適當多吃些堿性食物,就能中和人體內不斷產生的酸性物質,還能降低尿的酸度,增加尿酸的溶解度,減少酸在膀胱中濃度過高可形成結石的危害。人平衡酸堿飲食是至關重要的。因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