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技術是經國家知識產權局認證的一種智慧的結晶,顯示了發明人自主創新的水平和能力,它凝結著發明人的心血和智慧,對它的擱置,無疑是對科技資源的最大浪費。據中國知識產權局得知,我國發明創造形勢良好,但我國年專利轉化成功率僅為一成左右。也就是說,我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專利技術,被應用的技術卻寥寥無幾。
高發明,低利用的矛盾,在于我國缺少一個由政府部門主導地專業權威的專利轉化市場。作為負責專利發明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它只負責專利的發明授權,并不關心專利的應用,這顯然是一種職能的缺失。更值得關注的是,寥寥無幾的年專利轉化中,職務發明的應用占了絕大多數,非職務發明的應用卻不到百分之二。因為職務發明本身就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唯有他們不需要專利轉化市場,而八成以上,都得借助市場的平臺來推廣。
雖然,我國有一些專利轉化市場,但由于那些專利轉化市場不夠專業及權威,更不具規模,因此它們只能算是一種民間地攤式的模式。這種民間地攤式的市場里不僅魚龍混雜,而且泥沙俱下,還真叫技術權人真假難辨。其實很多所謂的專利中介單位,無不掛一個嚇人的名頭招牌,這些招牌中,有一些是掛靠的,有不少是虛假的。因此讓專利權人深感專利轉讓市場的骯臟和黑暗,到處是陷阱和騙局。
其實,騙子單位的存在,作為政府應負起責任。因為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有責任打擊這些騙子單位。對這種專以詐騙為目的的騙子單位為什么不予取締,還讓其在社會上生存,這實在是對專利人信心的一大打擊,也是對中國專利事業發展的扼殺。其實騙子單位能得以長期生存,不僅與政府部門的管理不善有關,還在于騙子掌握了專利權人的兩大弱點:
第一,急于求成。因為每一個專利都會耗費發明人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一旦發明成功,作為發明者,都想早日將它轉讓出去。其一,希望早日看到自己心血凝成的結晶造福社會;其二,轉讓所得可以聊補家用;其三,可以支持自己今后的創造發明。
第二,怕打官司。眾所周知,打官司要錢,更需要時間。許多騙子單位,和專利權人并不在同一城市,往返路程遙遠,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專利權人最缺的是錢,最耗不起的是時間。這兩點,遂使騙子頻頻得手,且長期得以逍遙法外。
所以政府部門,有必要請專業的有關部門來管理專利轉化工作。讓相關部門對專利轉化的所有單位進行資格審查、頒發資格認證書,和設立專門的媒體進行定期定點的信息披露,并設立投訴舉報調查中心,對搞虛假專利對接的單位進行查處和打擊。對從事專利轉化的所有單位立下規矩:作為專利中介,都必須事后收費;生意談成了才可收取費用;若未談成功就不可收取任何分文。唯其如此,那些以騙專利權人錢財為生的騙子單位,才會知難而退。讓濫竽充數的騙子自我淘汰后,留下的無疑是真正為專利轉化做出貢獻的,也是專利權人最歡迎的。如此,毋庸置疑,我國的專利事業因其轉化環境的優化而定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飛躍,從而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定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