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價值顯然是中國價格的衍生品。就是說在世界經濟中先有中國價格,然后現在才會有人提出中國價值。中國崛起是跟中國價格有莫大的關系,因為經過二十多年的密集的工業化進程,在世界上中國被看作是制造業大國,一個廣泛的說法,說中國是“世界工廠”。這種密集型的工業化,這種加工業的崛起,是中國人極大地利用了成本的優勢,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造就了這樣一個崛起過程。所以在全球很多產品的類別中,中國制造的產品都是世界第一,其實是把很多產品的價格拉了下來,所以就導致了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了“中國價格”這樣一個專有的說法。在2007年的時候,對中國制造有一個比較大的爭論,核心是當時出了一些事情,因此西方國家對中國制造的質量和安全產生了懷疑。當時有很多的報道因此談論中國制造如何升級,就怎么樣依靠技術的提升、管理的創新、產品的升級,來提升中國制造在整個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因而有了一個中國價值的這樣一個說法。如果按照中國價格的老路走下去,會遇到很大的瓶頸,我想這是中國價值這個詞產生的一個背景吧。

中國價值產生的前提是中國價格,可以說中國價值所追求的一切就是中國價格所缺失的一切,我們通常會用一些對立的詞來形容這個東西。比如說很多人都在說中國是一個制造業的大國,但不是制造業的強國。大國和強國的對比也是在說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和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其實是有很多內在的缺陷。
第一個缺陷,就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我們知道發達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是技術密集型的,但是中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擴大,導致我們似乎占了很多世界第一的份額,但如果詳細來考察出口的話,你會發現還是高度集中在低端的產品上。舉個彩電的例子來說,前幾年中國的彩電出口占世界非常大的份額,中國彩電廠商也成了世界前幾名的序列上,但實際上當世界電視技術發生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中國的這些企業又被集體地甩在后面,因為核心技術仍然是別人的,高端的型號仍然由外國廠商來生產。所以說這就是中國價格一個比較大的缺失,就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過高。再進一步看的話,你會發現一些生產的核心的東西,即使是中國制造的產品,里面也會包含大量的“非中國制造”的零部件。如計算機這個產品,組裝是在中國完成的,但是里面的零部件其實跟你沒有關系,處理器是英特爾的,液晶顯示器大部分都是日本和韓國制造的,軟件像微軟的操作系統就更不用說了。這樣一細分,就看到了大量的國外的零部件,這是另外一個東西。第三,由于中國這些年來對外開放,有大量的外國公司進入中國,有很多中國的對外出口其實是外國公司的附屬企業創造的,跟中國企業都沒有太大的關系。中國必須要給這些公司支付很多的專利費,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制成品的價值當中,中國所賺取的最多也就是10%左右的加工費。我們號稱中國制造,實際你把中國制造分解開來的話,你會發現只有很少一部分標明中國制造的增制品是真正的中國制造,也就是說你的這個利潤是非常薄的,所以像張瑞敏這樣的業界領袖都說家電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這樣就導致我們會有非常強烈的中國價值的呼聲。
中國價值,從政府或者企業界來講,不是說我們從前只想賺點小錢,依靠量和勞動力的優勢取勝,其實當年也是想到過這個問題的,比如說有個很著名的政策叫“以市場換技術“。這個體現得最多的就是汽車業了,我們通過向國外的市場開放,慢慢把國外的技術拿進來,先做本土化生產,然后慢慢一點一點地把整車技術拿到。但實際上最后證明我們以市場換技術的想法很好,但是完全沒有實現,因為今天看到的事實是中國汽車市場基本丟失了、但技術也還是沒有拿來。所以從前也有過對中國價值的追求,但是證明途徑是失敗的。這說明了其實我們離真正的世界工廠的距離是很大的,根本不像一些統計數據或者說一些報紙上的說法,好像說中國現在的的確確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了,因為從產值的比重、產品的附加值、技術能力等等來看的話,你的致命弱點就是你的工業品的產量大,但是產品品種是貼在很低端的產品之上,檔次偏低,所以就導致,為什么在這么龐大的制造業當中,這么多年這么多人呼吁中國要多出跨國企業,但是仍沒有出現。這是一個必然結果,因為整體水平這么低,怎么可能出現在全球市場上具有領先水平的制造企業呢,這是不現實的。
所有關于中國價值的內涵的提出,都是對應于以前的缺失而提出來的。換句話講,所有這些前面的缺失,其實就是今天主張中國價值的這些人士,他們希望我們彌補甚至是能夠完全消除這種內在的缺憾。
我們說中國價值不是為了提一個口號,以前我們依靠中國價格橫掃世界,但是在今天這種情況下,我們能不能依靠中國價值依然橫掃世界,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事實是從國家宏觀層面到企業的微觀層面,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從國家來講的話,在“以市場換技術”這個策略不成功的時候,到底應該采取什么其他的策略來做這件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能不能夠繼續堅持過去的一種發展觀,就是說過去你的發展觀是數量優先的,質量只要求合格。但是今天只追求這些是不是已經足夠了?因為中國制造07年遇到的危機不僅僅是從產品層面上的質量和安全的危機,它其實是含著一種對于整個中國制造是不是能夠處在世界前列的這樣一種深層次的追問。因為這個危機表面上來講是一個中國制造的產品危機,但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正在試圖或者已經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群的一個危機,甚至可以理解為中國跟世界交往的一個危機,這個背后隱含的東西非常多,而解決起來的話,不能簡單地說是不是把某些產品的質量按照某種標準提高了就可以了。
中國既然要崛起,那就要意識到面臨的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局面,你輸出產品,但是也輸出了產品之上的某種意義,品牌的意義,或者說消費者的意義。
最后我要講的價值思維,危機不能局限在一個產品的微小的層面上,實際上要想到怎么樣給中國制造升級,或者說改善中國產品的形象,化解中國制造的危機,其實核心都是重建價值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從當前政府、企業的表現和表達來看,必須足夠地重視價值的議題,一定要把它提升到一個戰略的高度來考量。這個我覺得就叫做價值思維,就是要超越產品、超越一些被“物化”了的東西,從利益到意義的轉變。意義與價值是有巨大的關系的。
(本文作者為價值中國網總編輯)